从地球出发,一直飞到465亿光年外,宇宙究竟有多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7:36 2

摘要:第一站月球,这是人类踏足过的唯一地外天体,距离我们约38万公里,早在1969年,宇航员就在那片寂静的、覆盖着灰色尘埃的表面上,留下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从月球回望,地球是一个蓝白相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脆弱弹珠。

现在请抛开日常的尺度感,我们将共同踏上一场从地球飞往宇宙边缘的史诗级旅程。

第一站月球,这是人类踏足过的唯一地外天体,距离我们约38万公里,早在1969年,宇航员就在那片寂静的、覆盖着灰色尘埃的表面上,留下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从月球回望,地球是一个蓝白相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脆弱弹珠。

我们加速向前,掠过离我们最近的行星邻居,首先是金星,一个被浓厚硫酸云包裹的“地狱行星”,大量的温室气体创造出了失控的、极端的温室效应,使其地表温度可达恐怖的462℃,巨大的气压是地球的92倍,相当于深潜到海底900米所承受的压力。

随后是水星,八大行星里最小的一颗,也是最靠近太阳的一颗,它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世界,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如同放大版的月球,由于几乎没有大气层来调节温度,水星的昼夜温差极大,向阳面可达430℃,背阳面则骤降至-180℃。

旅程的核心是太阳,它占据了整个太阳系99.86%的质量,太阳之所以像一个永恒的火球一样发出光和热,是因为其核心在超过1500万摄氏度的高温和超高压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将氢聚变成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然而这个看似稳定的过程只能再持续约50亿年,届时太阳将耗尽核心的氢燃料,膨胀成一颗巨大的红巨星,无情地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可能包括我们的地球,然后在一系列复杂的演化后,最终坍缩成一颗暗淡的白矮星,走向终结。

继续向外,我们来到火星。这颗红色的荒漠星球,尽管如今看来地表上到处是锈红色的山丘和砾石,但大量的证据表明,数十亿年前的火星曾拥有过浓厚的大气、河流和湖泊。

在穿过了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数百万颗小行星构成的小行星带后,我们便进入了外太阳系的巨行星领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木星,太阳系无可争议的王者,它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质量是其他七大行星总和的2.5倍。因此它并没有可供站立的固体表面,其主体是氢和氦的海洋,那块标志性的大红斑,是一个已经肆虐了至少400年的超大反气旋风暴,其覆盖的范围甚至可以轻松放下2到3个地球。

接着是优雅的土星,那些围绕着它的、由数不尽的小冰块和岩石颗粒构成的美丽光环,是构成土星环的原材料,在这些壮丽的光环映衬下,土星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最后是处在太阳系外围寒冷边疆的天王星与海王星,这两颗同属于“冰巨星”,它们的核心是岩石和冰,外部包裹着氢、氦和甲烷的浓厚大气,由于大气层中都存在甲烷气体,这种气体会吸收红光并反射蓝光,因此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迷人的蓝色调。

当我们继续向宇宙边缘前进,以光年为单位来衡量距离时,就会发现整个太阳系,连同它最外围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在星际空间中也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点而已,我们进入了一个由无数光点组成的、更为宏大的结构,这里的每一个微小亮点,都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我们往更远处看,这里更是存在着2000亿至4000亿以上的恒星,每颗都散发着闪耀的光芒,它们与大量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一起,在引力的束缚下,共同构成银河系,这是一个巨大的棒旋星系,其直径长达约10万光年

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其中一条名为“猎户座”的旋臂内侧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每当夜幕降临之时,我们抬头看到的那条横贯天际的、朦胧的乳白色星河,事实上并非银河系的全貌,而是我们从内部,侧向看到的银河系盘面的部分旋臂。

当我们继续向外,跨越250万光年的深空,来到的是仙女座星系。这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也是我们仅凭肉眼就能看到的最遥远天体。它的规模比银河系更大,内部更是蕴藏着整整1万亿颗恒星

但尽管如此,巨大的仙女座星系与我们的银河系,也只是一个更大结构中的两个主要成员。它们与其它大约50个较小的星系一起,在引力的作用下,组成了一个直径约1000万光年的“小团体”,这就是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

然而,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往更远处看,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又同样只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结构,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小部分,这里是由超过100个星系群和星系团组成的、跨度超过1.1亿光年的更大系统。

在这里每一个亮点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星系,我们引以为傲的银河系,在这张宇宙地图上,也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亮点。

但尽管如此,对比于更广袤的宇宙空间,室女座超星系团也只是冰山一角,它又是更庞大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往宇宙边缘加快步伐,一路上看到的几乎全是星系,它们如同夜空中的尘埃,聚集成团、拉伸成丝,构成了宏伟的“宇宙网”。

每个星系又都有数以亿计的恒星,所以宇宙中的恒星总数,或许真的要比地球海滩上的所有沙子总和还要多。

在穿越这片由星系构成的宇宙森林时,一个奇妙的效应开始显现,由于距离极其遥远且光速有限,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不再是“现在时”,而是“过去时”,你所看到的太阳是8分多钟前的,你所见的仙女座星系是250多万年前的。

那么假如你到足够远的地方,见到的是否就是宇宙诞生之初呢?

答案是肯定的,随着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近可观测宇宙的边缘,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时间旅行,回溯宇宙的历史。我们目睹了中年星系的行程,见证了青年星系疯狂的碰撞与合并,也看到了宇宙婴儿时期第一批巨型恒星的诞生。

再往前,是一片被称为“宇宙黑暗时代”的时期,那时还没有任何恒星形成,随之而来的,便是宇宙中最古老、最遥远的光。

此刻,我们就要抵达这次旅程的终点站了。

宇宙的边缘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近在眼前了,它不是一堵墙,也不是一片虚空,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均匀的、散发着微波辐射的“光墙”,这片光,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但这并非宇宙的物理边界,而是时间的边界

我们看到的,是距今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约38万年的景象,那时宇宙还不是透明的,而是一锅由质子、电子和光子组成的、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的炽热等离子体浓汤,光子被困在其中,无法自由传播,直到宇宙冷却到一定程度,原子形成,光子才被“释放”出来,自由地向四面八方传播。

至今这次大爆炸产生的光仍然在宇宙中传播,并由于宇宙的膨胀,其波长被拉伸成了能量极低的微波,这就是由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太空望远镜详细记录下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是宇宙曾发生过大爆炸的最有力的证据,这片辐射,就是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边缘”。

那么,在这片“光墙”之外,或者说在这之前呢?

现代宇宙学最具影响力的“大爆炸理论”告诉我们,宇宙的起点,可能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穷大的“奇点”,这个点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才有了我们所知的时间与空间,才有了光和宇宙本身,而爆炸喷射出的能量和物质,则造就了如今宇宙内的一切天体。

当我们“抵达”了宇宙真正的边缘以后,再回望我们出发的那个微小蓝点,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们意识到了地球的渺小,以及宇宙的浩瀚无垠,说实话就算此时地球突然间消失了,都不会对宇宙本身产生丝毫影响。

那么既然这样,我们每个人出现在这茫茫宇宙中,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意义并不在于我们对宇宙的影响有多大,而在于,在这颗小小的、脆弱的星球上,诞生了能够思考、能够感受、能够回望138亿年时空去探寻自身起源的智慧生命,我们是宇宙用来认识其自身的一种方式,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抗宇宙冰冷和空旷的奇迹。

来源:观察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