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积极宣传抗日民主,注重发挥进步文化界的社会作用,团结全国文化界进步人士,勠力同心抗敌。郭沫若任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工会主任、阳翰笙任副主任。
新重庆-重庆日报 龙军
194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积极宣传抗日民主,注重发挥进步文化界的社会作用,团结全国文化界进步人士,勠力同心抗敌。郭沫若任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工会主任、阳翰笙任副主任。
彼时,中国主要的艺术形式汇集于大后方重庆,话剧、电影、音乐、歌剧、戏曲、美术、曲艺、舞蹈等空前繁荣。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川剧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鲜活的表演手段,唤醒民众、宣传抗战,成为大后方文化抗战的一支先锋队,是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一支劲旅。
中共中央南方局积极支持“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进步文化运动,吸引了话剧、川剧、京剧、楚剧、粤剧、梆子等各戏曲种类的人员汇集协会。抗战文化先锋、川剧泰斗张德成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长,编演歌颂民族气节的剧目,唤起群众抗战激情。张德成与李大中结合抗战现实合编、张德成领衔主演的《扬州恨》首演于重庆一园戏院,引起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共鸣,成为宣传抗日救国新剧的代表作。
抗战时期,文化工作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对各地方戏曲剧种的研讨与问题改革。
有“川剧梅兰芳”之誉的阳友鹤等爱国川剧人在继承川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京剧、汉剧、楚剧、话剧、曲艺、电影等各种艺术的长处,兼容并包,改良和创新川剧表演程式,在服装设计、舞台布景等方面,为抗战川剧推陈出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战大后方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南方局用各种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大文艺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组织了话剧、川剧、京剧、民间艺人杂耍等多种演出活动,加强了川剧与其他剧种的联合,壮大了抗日宣传声势。
1942年春,张德成等倡议发起成立的“重庆川剧演员协会”就是广大川剧人同舟共济、团结御敌的标志。郭沫若、田汉、阳翰笙等到会祝贺。协会成立后,张德成向同仁发出“当兹国难方殷,务须努力奋斗”的号召。重庆川剧界呈现一派崭新气象,上演了《扬州恨》《柴市节》《三祭江》等一大批抗日救亡新编剧,唤起和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激情。
南方局十分重视团结文艺界人士开展各种进步文艺活动,众多川剧艺人积极响应号召,编演了富有战斗性的抗日救亡新戏,代表作品《卢沟桥头姊妹花》《台儿庄大捷记》《一品忠》《龙凤剑》等成为这一时期川剧舞台的主流,对团结抗战产生了重要作用。
南方局还注意开展对青年、农民、工人、妇女的群众工作。抗战时期重庆的大中学校大多成立了业余戏剧社、曲艺队、歌舞队,坚持在校园和社会为抗战宣传演出。
抗战爆发也为川剧普及、发展带来了一个契机。受话剧的启发与推动,川剧在雾季及节庆时的演出更加频繁。川剧人以编川剧、改川剧、唱川剧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
据统计,抗战时期出版和上演的川剧抗战新戏共35种。这一时期爱国的川剧代表人物张德成、阳友鹤、周裕祥、李泽民、傅三乾、刘怀叙、肖楷成、刘成基、魏香庭等,备受群众欢迎。
彼时,“抗敌宣传队”将田汉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时装川剧”上演,现场民众受到极大鼓舞,高呼爱国口号。创编抗战题材的“时装川剧”在重庆川剧界如火如荼,也推动了四川其他地区抗战新川剧的艺术创作,掀起编演抗战“时装川剧”的热潮。
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川剧,《卢沟桥头姊妹花》中“由他们去抗日”的怒吼依旧振聋发聩,激励着后辈砥砺前行。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