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740万CFO助力!光伏黑马要去IPO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8:00 1

摘要:招股书显示,英发睿能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商,专注于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覆盖P型和N型技术路线。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14.7%,位列全球第三大专业制造

光伏产业,再迎一个“超级IPO”。

近日,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发睿能)在港交所披露了其上市申请书。

招股书显示,英发睿能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商,专注于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覆盖P型和N型技术路线。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14.7%,位列全球第三大专业制造商

且按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英发睿能以11亿美元估值位列其中,是光伏领域一家明星独角兽企业

业绩方面,英发睿能的表现也可圈可点。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6.43亿、104.94亿和43.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0亿元、4.10亿元和-8.64亿元。

尽管英发睿能在2024年受行业周期影响出现亏损,但在2025年前四个月已扭亏为盈,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11.2%至24.08亿元,利润也从亏损到净赚3.55亿元。

高管层面,施艳松先生担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及联席公司秘书。

2023年、2024年,其薪酬分别为953万元、743.4万元。

其简历如下:

施艳松先生,43岁,为本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及联席公司秘书。施先生于2022年1月加入本集团,担任财务负责人及董事会秘书。他于2022年12月获委任为董事及副总经理,并于2025年8月13日获调任为执行董事并获委任为本公司联席公司秘书,自 [编纂] 起生效。施先生亦于本集团其他附属公司担任多个职务。其主要负责本集团关键业务和运营事务的决策、整体公司治理,监督其财务运作

施先生于2004年8月至2006年10月在浙江东方中汇会计师事务所温州分所担任核数师。于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施先生任职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施先生随后于2015年10月至2021年12月担任宏裕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

施先生于2004年7月在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财政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并自2006年9月起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创立于2016年的英发睿能,是安徽富豪张发玉回乡的再创业。1963年出生的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下海创业。而英发睿能算得上是其与子女真正意义上“并肩作战”的创业经历

出生于安徽天长的张发玉,最早的创业经历可以追溯至1986年,其通过加工高压帽、高压包等电视机专用配件,获得了第一桶金。

1990年,张发玉抓住了上海浦东开发的窗口期创办了上海浦东英发电子有限公司,此后逐渐演变成为业务广泛的英发集团。

2016年成为张发玉创业履历上的又一转折点。这一年,我国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单晶PERC电池进入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张发玉嗅到了“商机”,带着家族扎入光伏产业。同年6月,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25年5月,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往四川宜宾。

目前,张发玉出任英发睿能董事长,其女张敏担任总经理,儿子张杰则为副总经理。此外,张发玉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英发睿能49.1%股份。

从股权结构上看,四川宜宾国资支持力度显著。

自2022年以来,英发睿能先后完成了四轮融资,宜宾国资旗下资本重仓。根据天眼查提供的信息,宜宾市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宾高投)、宜宾英发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宜宾绿能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宜宾高投产业共同持有英发睿能26.51%股份。

这其中,英发睿能于2025年7月29日完成C轮融资,宜宾高投以及宜宾高投产业合计再次增资超过10亿元,一举将英发睿能的投后估值推高达到86亿元。

英发睿能,目前拥有天长、宜宾、绵阳、印尼四大基地。截至2025年4月30日,该公司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为32.7GW。

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英发睿能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升至全球第三的位置。

2022年,当N型电池片风口出现时,张发玉带领英发睿能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转向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并扩大产能。

彼时,N型TOPCon电池的市场份额仅是PERC电池的零头。但两年后,英发睿能N型电池迅速爆发,以至在2024年成为了行业主流。

在评析英发睿能2025年上半年出货排名时,InfoLink Consulting表示:“透过前瞻性的排产与经营策略,有效把握市场机遇,N型电池片出货量更是于上半年达到全球前二。”

招股书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实现营业收入24.08亿元,净利润为3.55亿元。

然而,自称“电池小厂”的英发睿能,其近些年来的业绩波动明显。特别是在2024年,受到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英发睿能当年营收骤降至43.59亿元,亏损超过8亿元。

事实上,早在2023年,英发睿能曾向上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后因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市场环境变化,最终撤回IPO申请。

英发睿能的光伏电池片市场份额,已经稳居全球前三之列。而此番奔赴港股上市,其所募得的六成资金将用于印尼基地的建设和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英发睿能宣布在印尼建设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定位为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该公司计划建设印尼基地二期,到2026年6月再新建五条生产线,新增年产能达到3GW。

不过,尽管英发睿能已经成为光伏电池领域的黑马,但它却只想在巨头之间“夹缝生存”。

2024年,英发睿能总经理张敏在接受自媒体《赶碳号科技》采访时表示:“英发只做电池,是天合、隆基的供应商,打个比方就是这些企业的朋友、孩子。”

但是张敏并不打算把英发睿能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头部一体化企业的手中。“纯组件客户对英发的战略意义更大,英发已经和英利、海泰这些纯组件企业结成战略伙伴,但永远不会下场亲自干组件。”

需注意的是,在行业巨头产业一体化布局以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专业化电池厂商对外出货的市场规模也会受到影响。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已达410.8GW,预计2025年市场份额超80%,但同期市场规模增速将放缓至8.9%。分析其原因,在于其中相当大的体量则由光伏一体化巨头企业自产自用。

实际上,如张敏所言,走专业化之路的英发睿能其未来的业绩保障很大程度决定于头部一体化企业的采购需求。

根据招股书,英发睿能下游客户较为集中。这其中,该公司报告期内的最大客户为隆基绿能,后者在其报告期内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9.7%、24.4%、20.5%及12.2%。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起,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2024年12月,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隆基拥有专利技术的HPBC电池片项目。

2025年2月,英发睿能又与隆基绿能、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成立了宜宾英发德睿科技有限公司,推动BC电池片项目的落地。同月,英发睿能还获得了隆基绿能关于N型HPBC电池片的12项专利许可授权,授权期5年。

由此看来,英发睿能不仅在产业上下游都与隆基绿能有深度绑定,其在未来电池技术合作方面亦“委身”于后者,成为其专业“代工厂”。

需指出的是,随着英发睿能与隆基绿能合作的加深,2025年前四个月,另一家光伏巨头晶科能源(招股书中显示为客户B)已经跌出了英发睿能前五大客户之列。而在2022年至2024年,晶科能源一直为英发睿能的第二大客户。

“在往绩记录期间,我们很大部分收入来自我们的前五大客户,与其中任何一家客户的业务减少或流失以及未能获得新客户,可能导致我们的收入大幅减少及损害我们的经营业绩。”英发睿能在招股书中称。

英发睿能这匹黑马此次赴港IPO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冲击百亿市值并在光伏产业的低迷周期中继续狂奔,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来源:财能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