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在为充电效率低下和电网负荷不均等“老大难”问题所困扰时,一种名为“平面畅游换电”的新模式已悄然登场,成为打破传统补能僵局的关键力量。在武汉,一家由资深行业专家领衔的创新企业——武汉畅游新能源有限公司,把曾经让人束手无策的“补能经济性、灵活性、
当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在为充电效率低下和电网负荷不均等“老大难”问题所困扰时,一种名为“平面畅游换电”的新模式已悄然登场,成为打破传统补能僵局的关键力量。在武汉,一家由资深行业专家领衔的创新企业——武汉畅游新能源有限公司,把曾经让人束手无策的“补能经济性、灵活性、便捷性”问题,系统性地转化为展现“武汉智造”高适应性、高可用性的行业标杆解决方案,持续推动能源补给体系向智能化、网络化迈进。
本期数科邦的专访将对话武汉畅游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韩斌先生,深度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充电需求,探讨其如何革新传统补能模式,以“平面换电”重构能源补给新范式。
技术解锁:将学术积淀转化为产业实力
“新能源的核心矛盾,是发电与用电的时空不匹配。”初见畅游新能源时,韩斌便向数科邦清晰阐述了这一创业原点。企业的发展历程,正是"以系统思维破解能源困局"理念的鲜活实践。韩斌作为武汉大学化学和经济学双背景人才,不仅曾担任用友和SAP的ERP软件工程师,更在长江电气积累了深厚的光储充换电实战经验,是一名难得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专家。CTO雷洪钧更是行业权威,作为武汉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他拥有40年的造车经验,原扬子江汽车总工,被誉为“造车博士”,入选工信部长风计划《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行业智库》特聘专家。
面对传统补能模式高度依赖电网基建、土地占用多、等待时间长等痛点,武汉畅游新能源有限公司自创立之初便精准锁定“新能源高效补给”这一赛道,提出“清洁充电+车上放电+路上运电”三位一体技术架构,以“平面换电”为核心,深度融合微电网技术与电池管理系統,构建出一套软硬件结合的能源调度解决方案。从通信软件到能源系统,从车辆工程到物联管控,韩斌带领团队以技术为钥匙,实现了从学术科研到产业应用的扎实跨越,践行了他们为中国新能源行业高效赋能的初心。
场景赋能:聚焦痛点,定义换电新蓝海
在畅游新能源的方案验证区内,一场关于“补能灵活性”的真实测试正在进行。看似简单的电池更换,实则是新能源行业长期未解的体系性难题——如何实现“哪里需要补哪里、随时随地换电池”。传统作业中,车辆需精准定位充电桩,面临排队等待、车位占用、电网冲击等多重困境。即便最新的超充技术,也难以实现多车同时满电、离站即走的效果。
这些长期被行业容忍的“等待时间”,恰恰是制约新能源规模推广的真正瓶颈。而畅游新能源团队所研发的平面畅游换电系统,以“路旁清洁充电+路上平面换电+沿路批量运电”的三维架构,实现了补能经济性、便利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能源补给系统中“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体系的重新定义。畅游以精准场景切入细分市场,不仅破解了传统补能的老大难问题,更定义出一片智能换电应用的“新蓝海”。
案例突破:农机电动化中的共享换电实践
在农业机械电动化推广中,畅游新能源团队遇到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痛点:农机使用存在极强的季节性——“一年忙一月,闲时十一个月”。农忙时需要24小时连续作业,农闲时则长期闲置。传统充电或固定电池模式不仅成本高昂,也无法满足连续作业的续航需求。
针对这一痛点,畅游团队创新推出“共享电池+平面换电”组合解决方案:农忙时,多组电池循环供应同一农机,通过路上运电实现“电池找人”、不断电作业;农闲时,电池回收至微电网系统中统筹调度,用于绿电储存或智慧家电供电,极大提升了电池全生命周期利用率。
“我们要做的是‘用得起、放心用、随处用’的换电网络。”韩斌手持电池模块介绍道。目前,这套以平面换电为核心的集成系统,已在国内多家农业合作社成功应用于农业农机、交通微电网等实际场景,大幅降低了用电成本,有效缓解运维压力,并显著提升了能源效率。它不再仅仅是一套换电设备,更是一套聚焦用户痛点、直面产业刚需的系统性能源解决方案。
引领变革:持续创新,智绘零碳能源新图景
武汉畅游新能源公司始终专注于深度场景赋能,坚定切入农业农机共享电池、绿电直联微电网、换电增程电车三大领域,通过融合智慧能源调度、电池实时管控与高可靠机械设计,开发能够真正理解用户需求、适应复杂环境的高可用性换电产品。
在持续创新的驱动下,畅游实验室内已能够实现多车同时换电、远程调度运维、微电网自适应接入等一系列高难度操作。这些具备系统级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正逐步走出实验室,服务中国新能源产业一线。未来,畅游将继续以技术拓展应用边界,以创新绘制零碳图景,在这场由智慧能源推动的产业变革中,持续扮演集成者与引领者的关键角色。
来源:阿杰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