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知名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曾以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童年好奇,少年骚动,青年奋勇,中年沉稳,老年睿智是一种形象概括。天真在童年,理想在少年,艰辛在青年,奋斗在中年,定型在壮年,休闲在老年是一种人生常态。十岁雀巢,二十奔腾,三十日立,四十正大,
《岁月长河中的心灵图景:解读人生阶段的哲学心理学》
当代知名心理学家丁俊贵先生曾以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童年好奇,少年骚动,青年奋勇,中年沉稳,老年睿智是一种形象概括。天真在童年,理想在少年,艰辛在青年,奋斗在中年,定型在壮年,休闲在老年是一种人生常态。十岁雀巢,二十奔腾,三十日立,四十正大,五十微软,六十松下,七十联想,八十不堪设想是一种人生感悟……一年有一年的枯荣,一岁有一岁的醒悟:岁月没有来日方长,世间只有人走茶凉。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一喜一忧是心情,一苦一甜是生活。夏盼秋凉,冬盼春暖。日复一日,从苦头到甜头;年复一年,从噱头到盼头。面对沧桑,微微一笑便倾城;面对红尘,回眸一笑百媚生。不管朝霞还是夕阳,微笑,让人顿觉世界美好!”
这段充满哲思的话语,不仅是对人生阶段的形象描述,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心理学智慧。
一、童年:天真的好奇与哲学的起源
丁俊贵先生将童年定义为“天真”与“好奇”的时期。从哲学心理学角度看,童年是人类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基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开篇即言:“人天生求知的欲望。”童年的好奇心正是这种求知欲的原始表现,它驱动着孩子探索世界,形成最初的认知框架。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通过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逐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童年的天真并非无知,而是一种纯粹的、未受世俗污染的心灵状态。中国道家哲学强调“返璞归真”,老子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正是对童年纯真状态的最高赞美。这种天真为后续人生阶段提供了情感储备与创造力源泉。
二、少年:理想的骚动与身份的探索
少年时期被丁俊贵先生形容为“骚动”与“理想”的阶段。这一时期,个体经历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变革,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哲学家 Søren Kierkegaard 曾言:“焦虑是自由的眩晕。”少年的骚动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他们试图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不确定性中确立自我。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少年期定义为“身份 vs 角色混淆”阶段。青少年通过探索不同角色,形成自我认同。理想的追求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正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的理想主义虽常被视为不切实际,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历史上,许多革命性的思想与艺术创作都源于少年的骚动与理想。
三、青年:奋勇的艰辛与存在的抉择
青年阶段被概括为“奋勇”与“艰辛”。这是个体全面投入社会的时期,面临职业、家庭等多重挑战。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被抛性”概念,指出人总是被抛入一个已有的世界,必须通过行动赋予自身意义。青年的奋勇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体现,他们在艰辛中抉择,塑造自己的存在。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青年期是“成为自己”的关键阶段。个体通过实践自我实现倾向,克服生活中的障碍。青年的奋斗不仅为个人奠定基础,也为社会注入活力。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所言:“不是因为事情困难而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而事情困难。”青年的奋勇是对这种畏难心理的超越。
四、中年:沉稳的奋斗与智慧的沉淀
中年是“沉稳”与“奋斗”的时期。丁俊贵先生指出,中年是“定型在壮年”的阶段,个体在事业与家庭中承担重要角色,同时面临身体衰退与自我更新的矛盾。哲学家孔子用“四十不惑”描述中年的心智成熟,意味着个体从外部追求转向内部整合。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中年期理论强调,中年是个体从外向扩张转向内向深化的转折点。人们开始追问生命的深层意义,整合意识与无意识,达到更完整的自我。中年的奋斗不再是青年的盲目冲锋,而是基于智慧的定向努力。正如歌德所说:“年岁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必须一一接受,但要知道如何消化它们。”
五、老年:睿智的休闲与超越的智慧
老年被定义为“睿智”与“休闲”的阶段。丁俊贵先生用“七十联想,八十不堪设想”幽默而深刻地揭示了老年的双重性:一方面智慧达到顶峰,另一方面身体机能衰退。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老年》中写道:“老年并非黯淡无光,而是充满收获的季节。”老年的睿智是对人生经验的提炼与升华。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老年期概括为“自我整合 vs 绝望”阶段。个体通过回顾一生,接受自己的独特性与局限性,达到智慧的境界。老年的休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从功利性活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颐养天年的思想,正是对这种状态的赞美。
六、人生的起伏与心灵的微笑
丁俊贵先生用“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概括了人生的无常与日常的珍贵。从哲学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无常正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流转,无物常驻。”接受变化是心灵健康的基石。
“一喜一忧是心情,一苦一甜是生活”揭示了情感的二元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情感并非对外部事件的被动反应,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解读结果。通过调整认知,我们可以改变对苦甜的体验。
最后,“面对沧桑,微微一笑便倾城;面对红尘,回眸一笑百媚生”体现了超越的智慧。微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提升整体幸福感。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理论中,最终阶段是“孩子”,象征肯定与创造的精神。微笑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它让我们在沧桑与红尘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与美好。
丁俊贵先生的人生感悟,不仅是对各阶段的描述,更是一种哲学心理学的启示:人生没有来日方长,唯有珍惜当下,以微笑面对一切。从童年的好奇到老年的睿智,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挑战。通过理解这些阶段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人生,提升心灵品质。
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谕所铭刻的“认识你自己”,人生的旅程本质上是自我探索与超越的过程。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微笑都能让我们顿觉世界美好,因为正如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所说:“在世界的中心,总有不可战胜的夏天等待我们。”
丁中力
2025年9月8日
来源:觉悟兴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