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为中心,做好“村+”文章(附成功案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9:55 1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厨”“村超”“村播”等现象展现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结合当前三农实况,以“村”为中心,探索“村+”发展模式,旨在整合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策划:支点智库 原创:文创社

“村+”发展策划案

一、策划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厨”“村超”“村播”等现象展现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结合当前三农实况,以“村”为中心,探索“村+”发展模式,旨在整合乡村资源,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村+”模式,实现乡村产业升级、环境美化、文化繁荣、治理有效,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增强乡村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村+产业”

根据村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 。同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如打造“莲藕基地—徐帅故居”精品旅游路线 。

(二)“村+人才”

实施头雁储育工程,选拔懂发展善经营的致富能人到村任职 。同时,引进外部人才,如对接运营团队,搭建人才推介平台,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村+文化”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结合“村厨”“村超”等活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如举办乡村美食节、乡村体育赛事等,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四)“村+生态”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美园区”“绿美工厂”“绿美大道”“美丽庭院”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五)“村+治理”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如推广运用积分制,优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 。建立多方合作的共管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

四、保障机制

成立“村+”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

以下是一些“村+”发展的成功案例:

- 墨园村:“村+文旅”模式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是首批中国古村落,有丰厚的文史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2024年,墨园村以打造“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为契机,成立墨园强村公司,以“保底租金+收益分红”招募各类强村合伙人参与村内业态经济孵化,打造了集游、玩、食、宿、购于一体的乡村农文旅业态。2024年,墨园村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农文旅融合直接带动强村公司营业额超100万元,村集体收入从去年的10万元到今年预计超50万元,间接带动村民增收约800万元。

- 沙桥村、田心村、山场村:“村+资源整合”模式 :南华县沙桥镇的沙桥村、田心村、山场村创新推出“资源换取项目、土地股权参与”发展模式,整合1699亩林地资源和4亩闲置国有土地,建成凤山湖大酒店(彝绣主题文旅综合体)和菌全产业链扶贫车间。项目采取“前十年保底分红+后十年阶梯递增”机制,前十年每年固定分红25万元,后十年提升至30万元。沙桥村集体经济从2024年50万元跃升至2025年预期70万元,田心、山场两村突破20万元大关。

- 鲁家村:“村+产业融合”模式:浙江安吉鲁家村采用“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用村民共同捐资的300万请设计公司进行规划,布局18个差异化农场,修环村小火车线路把农场串成整体,实现了农田变农场,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民。不到6年时间,鲁家村集体性资产从30万增长到了2个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8万元增长到了500多万元。

- 袁家村:“村+股份合作”模式:陕西咸阳袁家村通过股份合作制,将62%集体资产量化到户,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基本股加交叉股加调节股体系,达成“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局面。同时,袁家村深入挖掘关中民俗文化,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品牌,以乡村旅游为核心,通过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模式,形成闭环产业链。2024年袁家村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 赤牛坬村:“村+文化挖掘”模式:陕北黄河边的赤牛坬村村民自筹物件,将荒废的老窑洞统一修整改造,建成了陕北最大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并自编自导原生态实景剧,吸引了大量游客。2023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

来源:文创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