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振宇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能力其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重要,真正起作用的是愿力和业力。他提出“愿力大于业力,业力大于能力”的观点,颠覆了许多人对成功的传统理解。能力决定一个人能跑多快,但心力才决定能跑多远。回顾罗振宇的人生经历,减重100斤、坚持十年每天发布60秒
罗振宇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能力其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重要,真正起作用的是愿力和业力。他提出“愿力大于业力,业力大于能力”的观点,颠覆了许多人对成功的传统理解。能力决定一个人能跑多快,但心力才决定能跑多远。回顾罗振宇的人生经历,减重100斤、坚持十年每天发布60秒语音、计划用二十年时间完成《文明之旅》,这些成就的背后都不是靠一时激情,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能力通常指的是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刻意练习的积累。然而,即便一个人能力出众,也可能被环境、习惯、童年经历或性格弱点所限制。这种限制就是“业力”。它像无形的力量,左右着我们的选择和方向。很多985毕业的高材生最终选择回到小城过安稳生活,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内心缺乏足够的动力去突破现实的束缚。稻盛和夫曾说,真正决定一个人潜力的,是其内在的心智模式,而这正是心力的核心。
愿力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是发自内心的宏大愿望,而不是简单的短期目标。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斯克想“把人类送上火星”,这些都是超越具体指标的大愿。它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作为一种持久的精神指引,让人在挫折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勇气。罗振宇之所以能十年如一日地更新语音内容,是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愿望:为一千万普通人提供真正有用的成长知识。这个愿望让他不会因为某条内容播放量低而动摇,反而会思考如何改进,把每一次尝试都当作通向大愿的阶梯。
他的坚持并非来自每天高涨的情绪,而是源于对承诺的坚守。他不需要反复问自己“今天要不要做”,而是直接进入“今天如何做好”的状态。这种简化决策的方式,极大减少了内心的消耗。他曾录一段语音多达五十多次,也曾深夜三点仍苦思冥想内容,但从未中断。这种耐力,正是长期主义的体现。
他提倡“免于自我谈判”,即不再反复纠结做与不做,而是将大事拆解为每日必须完成的小事,机械执行。他还强调从“猎人思维”转向“农民思维”——不追逐风口,而是像农夫一样日复一日耕耘,施肥除草,静待收获。发一个大愿,能让人心态变得从容,行动变得坚定。
即使左耳失聪,他也未曾停下脚步。他知道人生有限,但依然选择在有限中做出最优设计。他相信,只要愿力足够强大,就能突破业力的束缚,让能力真正释放。普通人也可以如此,只要心怀大愿,脚踏实地,时间终将给予丰厚回报。这个世界,从不辜负那些坚持到底的长期主义者。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