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麻饼 翠园春 易氏中医……这些“名特优新”藏着高质量发展密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21:03 1

摘要:“你不需要比别人更好,但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任何品牌的起点都是“差异化”。而“名特优新”,就是品牌脱离同质化红海的有力佐证。

“你不需要比别人更好,但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任何品牌的起点都是“差异化”。而“名特优新”,就是品牌脱离同质化红海的有力佐证。

2024年,四川省有4864户个体工商户被认定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今年,在第四届“四川省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期间,记者探访了多家“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下面就跟着记者脚步,去看看藏在“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里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01

“饼王”

开直播一天卖2万个麻饼

卢茂浛(左一)在店内接受双流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指导

双流卢林德卢家麻饼坊,即“卢麻饼”,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2022年12月,“椒盐麻饼制作技艺(卢氏华月斋)”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卢麻饼”已历经五代,传到了卢茂浛的手中。

8月26日,记者来到卢麻饼门店,干净透亮的制作间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制作过程。只见糕点师全程都戴着手套和口罩,从发面分团、包馅压型到烘焙出炉,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

“作为个体工商户,我们主要的发展困境是销售渠道受限,前几年我们线下门店的营收每天只有一两千元左右。”卢茂浛表示。让卢茂浛没想到的是,2024年,双流区市场监管局主动找上门,面对面指导他申报“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并对其在区内活动、展销会等场景予以支持。

“为提升个体工商户发展质量,我们对全区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分型分类,并结合成都市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行动,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开展精准帮扶。”成都市双流区市场监管局营商环境服务科工作人员李杰介绍,“我们在基层市场监管所安排专人负责指导申报,方便个体工商户上门咨询。同时,组成30人的工作队伍,入户为商户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2024年全年,该局通过网络、电话、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公示工作方案、回应个体工商户政策咨询、讲解申报条件及流程,累计发放宣传册1200余册,覆盖个体工商户10000余户。

“2024年11月,我们拿到了‘名特优新’这块招牌,当即就利用2025年春节年货季开了直播。”说起直播卖货,卢茂浛难掩激动。“我们一天能生产2万余个麻饼,春节期间每天直播都是一扫而空。然而,我们毕竟是手工作坊,想要长期维持这种高销量就必须要扩大产能。”

于是,双流区市场监管局又为卢茂浛送去了“个转企”政策,并组织其参加“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座谈交流,与食品小作坊集中区、食品生产企业及其他商户开展资源对接。

2025年6月,“卢麻饼”从个体户转型升级为成都卢氏华月斋食品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后,作为公司的“卢麻饼”通过不断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建立起专业管理团队,对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还积极拓展线上渠道,道。就在这月,“卢麻饼”仅在抖音电商平台累计销售4万多份,好评率达到94%以上。

“今年目标是年营业额达到150万元!”从“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到食品公司,“卢麻饼”正站在品牌发展的风口不断发展壮大。

02

“茶人”

90后把老茶铺泡出新滋味

杨纯静(右一)为市场监管工作人员介绍店内经营情况

位于成都的大西南茶城始建于2000年,这里汇聚了400余户个体工商户,金牛区翠园春茶业经营部(以下简称翠园春)便是最早进入该市场的商家之一。

8月26日的午后,室外烈日炎炎。翠园春仍迎来了不少老顾客,有的是开车专程赶来采购,有的是结伴走进店里品尝新茶。杨纯静在招呼客人之余,还不时拿起一碟花茶向父亲杨德均请教“学问”。

90后的杨纯静是翠园春的第四代传承人。“销售、推广川茶,是翠园春创立40余年来一直延续的事业。而‘名特优新’,就是对我们这份坚持最好的肯定。”

“我们对该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指导,手把手演示‘名特优新’申报流程。”成都市金牛区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和经济发展服务科科长陈梅表示,2024年,金牛区评选出首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22户,涵盖餐饮、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领域。

“我们选取包括翠园春在内的11家‘名特优新’代表,通过金牛区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分享其创业故事,推广先进经验,助力更多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陈梅说,翠园春的故事,讲的就是这家老茶铺如何泡出新滋味。

对茶产品、茶文化的“年轻化”,杨纯静有着自己的见解。“考虑到年轻群体对茶饮口感的接受度,我尝试对产品线进行迭代。”杨纯静表示,以前,翠绿的嫩芽配上清新的茉莉,自己的父亲就靠这个飘雪花茶吸引着老茶客。而现在,自己创新的陈皮白茶,则能吸引更多年轻茶客前来品茗。

今年4月,四川省《茶叶交易市场经营规范》标准宣贯会在大西南茶城召开,翠园春作为商家代表也参与其中。“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把川茶、川茶文化‘带出去’,让更多省内外的消费者享受到更优质、更安心的产品。”杨纯静说。

03

“电哥”

藏在社区里的运动康复师

易荣强(前排中)与自己诊所的非遗传承弟子合影

颈椎突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遇到这些问题,去楼下社区的小诊所针灸一下,成了当下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8月26日,记者在成都市武侯区易氏中医诊所看到,诊所的床位上坐满了前来治疗的病人。他们有的是附近社区腰椎不好的老人,也有打网球手肘受伤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小孩。

“这两个娃娃是暑假在我这里当学徒的。这个3岁就开始跟我学了。”听说媒体要来宣传,诊所创始人易荣强很是开心。

“我是成都体院毕业的,也当过四川全兴足球队队医,当时全兴队员给我起个外号叫‘电哥’。”被叫“电哥”是因为易荣强有一门非遗技艺。只见易荣强来到一张床位,让患者手握一把剪刀,然后将手点在患者脸部,那患者居然不自觉地就眼歪嘴斜起来。

“将220v电压通过我的手指控制电流强弱,点按有关穴位,使患者损伤的经络在电流中瞬间被打通,从而建立新的分子在细胞中生长。”易荣强解释说,诊所正是凭着这独特的治疗方法,为周边居民和运动员的伤病恢复保驾护航。

为了弘扬中医文化,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2024年以来,武侯市场监管局协同区级部门、属地街道对易氏中医诊所在品牌运营、合规经营等方面予以支持。

武侯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吴超表示,“我们‘一对一’指导易氏中医诊所参与了2024年度‘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申报,让其成为武侯区8家首批入选成都市“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之一。同时,我们指导其成功入选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申请注册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其提供个性化、全生命周期指导。”

下一步,武侯区市场监管局还将指导易氏中医诊所在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领域形成系统保护,引导其积极融入社区,通过举办公益义诊提升技艺的社会价值与声誉,确保该项技艺得到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

全媒体记者 郭剑夫 文/图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李星彤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郭剑夫

审核 | 李晓龙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来源:消费质量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