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带状疱疹也会“全身窜”,这些人最危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21:09 2

摘要:患者女性,65岁,因“左上肢红斑、水疱伴疼痛4天,颜面躯干泛发皮疹2天”入院。患者入院前4天劳累后左腕内侧出现片状红斑,伴灼痛及簇集性水疱;2天后皮疹泛发颜面、躯干,伴发热(体温38.7℃)及左上肢抬举困难。既往有高血压(10年)、2型糖尿病(5年)病史,规律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严重可致瘫

撰文丨师春焕

案例回顾[1]

患者女性,65岁,因“左上肢红斑、水疱伴疼痛4天,颜面躯干泛发皮疹2天”入院。患者入院前4天劳累后左腕内侧出现片状红斑,伴灼痛及簇集性水疱;2天后皮疹泛发颜面、躯干,伴发热(体温38.7℃)及左上肢抬举困难。既往有高血压(10年)、2型糖尿病(5年)病史,规律服药控制良好,青年时期曾患水痘。

■ 皮肤科情况:左上肢红斑基础上节段分布簇集性水疱、大疱,部分呈出血性大疱,疱壁大面积剥脱,颜面、躯干散在分布密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水疱,水疱中央有脐凹。皮肤组织病理符合带状疱疹表现。

■ 体格检查:左上肢肌力Ⅲ级,周身其他主要肌群肌力正常。入院后第3天起无自主排尿,B超示膀胱极度充盈。诊断:播散性带状疱疹伴急性尿潴留、运动性麻痹;皮肤继发细菌感染。

图1:入院当日和入院第3日左手掌大疱

图2:躯干部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水疱,中央有脐凹,互不融合

■ 治疗与预后:入院后予静脉滴注膦甲酸钠(3g/天)抗病毒,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天)促进神经修复,口服甲钴胺(500μg,3次/天)营养神经、胸腺肽肠溶片(10mg,2次/天)调节免疫、氨酚双氢可待因(10mg,3次/天)镇痛,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2g,2次/天)抗细菌感染;局部用0.1%依沙吖啶湿敷+氦氖激光照射,颜面躯干外用阿昔洛韦软膏。予导尿并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5g/d,连用5天)。入院第8天体温正常,疼痛减轻;第16天左上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可自主排尿;第17天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后,肌力及排尿功能完全恢复,无后遗神经痛。

■ 案例分析:患者为65岁女性,存在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基础病(免疫功能潜在受损),劳累后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初始表现为左上肢节段性红斑水疱,符合带状疱疹典型神经节分布,但2天内迅速泛发至颜面、躯干,提示“播散性带状疱疹(DHZ)”,并伴随发热、左上肢运动麻痹(肌力Ⅲ级)及急性尿潴留(神经源性膀胱),同时合并皮肤细菌感染。经抗病毒、营养神经、免疫调节、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2个月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为何会“播散”?

普通带状疱疹皮疹通常局限于1~2个相邻神经节支配的皮区(如胸段、腰段),而播散性带状疱疹指皮疹超出原发皮区,累及≥2个非相邻皮区或全身泛发(如案例中颜面、躯干散在皮疹)。

其机制是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大量复制,突破局部神经节限制,通过血行播散引发广泛皮肤损害或内脏受累时,即发展为“播散性带状疱疹(DHZ)”。常见于免疫功能抑制的高龄患者。约10%的播散性带状疱疹病例可合并内脏受累,病死率高达55%[2,3]。

VZV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再激活时不仅损伤感觉神经(引发疼痛、皮疹),还可能累及运动神经(如案例中左上肢肌力下降,因支配上肢的运动神经纤维受累)或自主神经(如控制膀胱的骶神经受累,导致尿潴留)。基础病(糖尿病)可加重神经缺血、代谢紊乱,进一步放大神经损伤。

带状疱疹的并发症

带状疱疹的并发症涵盖皮肤、神经、眼部、内脏等多系统。案例中患者左上肢水疱出现大面积剥脱,且合并“皮肤继发细菌感染”,正是皮肤并发症的典型表现。患者出现“左上肢肌力Ⅲ级”(运动功能障碍),属于“周围运动神经受累”;入院后出现“急性尿潴留”,则与自主神经受累相关(膀胱支配神经受病毒侵袭)。这些均属于非感觉神经受累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若未及时治疗,病毒还可能进一步累及中枢神经(如脑炎)或颅神经(如动眼神经麻痹),但案例患者经早期干预避免了这些严重后果。

表1:带状疱疹的并发症[2,3]

需高度警惕的高危人群

案例中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劳累等因素均为带状疱疹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播散性带状疱疹具体高危因素如下:

表2:DHZ的高危因素[2]

治疗策略

播散性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需遵循“尽早抗病毒、对症支持、预防并发症”原则。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紧急就医:例如皮疹泛发(超出1~2个皮区)或伴随高热;眼、耳、面部皮疹(可能累及脑神经,如面瘫、视力下降);皮疹区域出现肌力下降;体活动受限(运动麻痹)排尿/排便困难(自主神经受累)等。

1抗病毒治疗[3,4]

①阿昔洛韦: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静脉注射主要用于存在并发症风险或病情较复杂的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为400~800mg / 次,每日5次,疗程7天;静脉滴注时,免疫受损或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需每次5~10mg/kg,每8小时1次,疗程7天。给药期间需保证充足饮水,以防止药物在肾小管内沉淀,避免肾功能损害。

②伐昔洛韦:口服抗病毒药物中的首选,作为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其生物利用度为阿昔洛韦的3~5倍。

用法用量:300~1000mg/次,每日3次,疗程7天。

③泛昔洛韦: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给药次数少的特点

用法用量:口服250~500mg/次,每日3次,疗程7天。

④溴夫定:抗病毒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其抗病毒效果较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强,且能明显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同时在肾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剂量。尤其适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的早期治疗,也适用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125mg/日,每日1次,疗程7天。无需检测肌酐水平。

⑤膦甲酸钠:仅推荐静脉滴注用于对阿昔洛韦耐药的免疫功能损害患者。

用法用量:为每次40mg/kg,每8小时1次。因药物肾毒性较大,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2镇痛药物

表3:带状疱疹的镇痛药物[3,4]

3糖皮质激素

目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及PHN仍存在争议。年龄≥50岁、出现大面积皮疹及重度疼痛、累及头颈部的带状疱疹、疱疹性脑膜炎及内脏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考虑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4]。

预防措施

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关键手段,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目前有两种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疫苗均安全有效,对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不推荐接种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

总结

带状疱疹并非“小病”,在高危人群中可能突破局部局限,引发播散及严重神经并发症。临床需关注老年人、慢性基础病患者等高危群体,强调早期规范抗病毒、营养神经及综合管理,同时高危人群要接种疫苗,以降低重症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局限性硬皮病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5,58(8):699-708.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