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校创新“三共模式”助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21:44 1

摘要:广西,这片孕育了千年陶瓷文化的热土,正以“数智赋能”为笔,书写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共生的新篇章。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自2018年起,依托国家级职教改革项目,创新构建“三共驱动·数智赋能”职教体系,通过“共建·共生·共融”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破解非遗陶瓷技艺传承

广西,这片孕育了千年陶瓷文化的热土,正以“数智赋能”为笔,书写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共生的新篇章。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自2018年起,依托国家级职教改革项目,创新构建“三共驱动·数智赋能”职教体系,通过“共建·共生·共融”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破解非遗陶瓷技艺传承难、创新弱、效率低等困境,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数字人才培养示范教学馆

一、共建:校企协同,搭建数字桥梁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毕业后需企业‘回炉再造’。为此,学校联合行业龙头成立“非遗陶瓷产业学院”,构建理事会治理机制,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核心,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技艺传承场景

双方共建“陶瓷数字艺术工坊”“智能窑控实训中心”等数字化平台,将高精度3D扫描、VR虚拟制陶、AI智能窑温控制等技术融入教学与生产:珍品纹样通过扫描实现永久数字化存档,学生佩戴VR设备即可“沉浸式”体验拉坯、施釉等非遗技艺,智能管理系统使窑炉能耗降低30%,产能提升40%。校企还联合开发“非遗数据资源库”,收录传统器型、釉料配方等核心数据,为技艺传承提供“数字基因库”。

二、共生:阶梯培养,锻造数字陶匠

学校打破“技艺孤岛”,构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阶成长通道,将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商业运营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三维贯通”:技艺传承层:非遗大师亲授拉坯、修坯、柴烧等核心技艺;数字赋能层:引入3D建模、智能生产线运维等课程;市场运营层:开设电商直播、品牌策划、非遗IP开发等实战模块。

学生既研习陶艺基础与非遗文化,亦精通3D建模、AI设计、电商直播等技能。近三年,学生团队研发的“智能控温柴烧炉”“AR非遗体验套装”等成果获国家级奖项12项,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抢手货”,起薪较传统工艺人才高出50%。

电商直播场景

三、共融:教学工场直连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教学工场”模式,校企共同承接南宁外事办礼品定制等高端订单,学生作品直面市场检验。人才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8%,专业对口率超95%,20%毕业生自主创业成立工作室;产业端:助力合作企业年均产值增长20%,生产成本降低15%,开发“智能窑变预测系统”等15项专利;文化端: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行业从业者2000余人次,推动钦州坭兴陶、南宁邕州瓷等非遗技艺“破圈”出海。

四、范式辐射:从“广西经验”到“全国方案”

广西非遗陶瓷产业正以“数智+匠心”双轮驱动,重塑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三共模式”已推广至刺绣、壮锦等多领域,辐射全国20余所职校,获教育部专家肯定,被誉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的“鲜活样本”,为传统工艺现代转化提供“广西智慧”。

来源:图片故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