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7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一到白露,门诊里“湿气重”的患者就明显多了起来。有人早上醒来满头油、脸浮肿;有人大便不成形、总觉得吃不下饭;还有人关节酸沉、四肢乏力,像穿了铅衣服一样。他们常问:“医生,我是不是湿气太重了?”
从医学角度来说,“湿气”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医学诊断,但它所表现出的症状,却有真实的病理基础。一部分人可能是代谢异常,也有不少人是因为饮食、生活方式不当,导致体内水分调节出了问题。
白露一过,天气转凉,空气湿度却不降反升,这是因为夏秋交替,昼夜温差变大,很多人关窗睡觉、减少运动,导致体内湿气更难排出。
这个时候,调整饮食就是关键一步。下面这3种食物,不仅常见、易得,而且有科学依据支持它们的“祛湿”效果。别小看这几口吃的,吃对了,真的能让你轻松一点,清爽一点。
薏米其实不“米”,它是禾本科植物的种仁,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多酚类和薏苡素。
现代研究发现,薏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具有利尿、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作用。对那些总觉得“水肿、头重、没精神”的人来说,薏米可以帮助调节体内水分代谢,缓解湿气带来的不适。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一定要熟吃,且不过量。很多人图方便生米煮粥,结果薏米没软透,反而加重肠胃负担。正确做法是——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再煮熟煮烂。
另外,薏米性微寒,体质虚寒、容易腹泻的人不宜单独吃,可以和红豆、山药一起煮,既中和寒性,也能增强祛湿效果。
你可能听说过“红豆薏米水”,但这里要特别强调:真正有祛湿作用的是赤小豆,不是红豆。
赤小豆颜色深红,颗粒细长,含有皂苷、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研究显示它有利尿排湿、抗氧化、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
尤其在秋季,很多人湿气夹着“暑热”未完全散去,容易出现口干口苦、尿少便溏等问题。这时候,赤小豆煮汤、煮粥、打豆浆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需要注意,赤小豆也偏寒,脾胃虚弱、手脚冰凉的人不要空腹吃。可以加一些温性的食材,比如生姜、桂圆、陈皮,调和寒性,效果更稳定。
冬瓜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但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祛湿食材中的“性价比之王”。
冬瓜中含有多酚类、钾离子、葫芦素等成分,具有利尿排湿、清热解毒、辅助降压的作用。《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每100g冬瓜含钾约86mg,对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非常有帮助。
从中医角度看,冬瓜性凉味甘,入肺、大肠、小肠经,适合湿热体质的人。特别是那种舌苔厚腻、口苦口臭、排便粘滞的人群,吃点冬瓜,有助于清湿热、通腑气。
推荐做法是:冬瓜海带排骨汤、冬瓜薏米粥、清炒冬瓜片,都能兼顾营养和祛湿。
但也提醒一下,冬瓜凉性明显,女性在月经期、孕期、体质虚寒时要适量减少,以免引起腹泻或宫寒。
很多人觉得“湿气重”仿佛只是个小问题,不痛不痒。但其实,体内湿气,如果长期堆积不排,不仅会影响消化代谢,还可能拖累免疫系统、加重慢性病风险。
例如,研究显示湿阻体质的人群中,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更高。这并不是“湿气”本身造成这些病,而是它反映了身体代谢功能的紊乱。水分排不出去,垃圾代谢不掉,久而久之就出问题了。
不要指望“排湿茶”“祛湿贴”一夜解决问题,饮食调整才是最基础、最安全的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食物,还建议你:
少吃重口味、甜食、油炸食品,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湿热”;
适当运动出汗,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帮你把湿气“赶出去”。
湿气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后果”。每天晚睡、久坐不动、爱吃油炸,这些习惯不改,吃再多“祛湿食物”也没用。
更重要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祛湿”。如果你:精神饱满、胃口正常、大小便通畅、舌苔薄白。
那说明你的身体湿气并不重,没必要盲目吃薏米、赤小豆、冬瓜。反而吃多了,可能让你脾胃虚寒,越吃越累。
所以祛湿这件事,不是人人适合,更不是越狠越好。能不能吃、吃多少、怎么吃,都要看你的体质和日常状态来判断。
如果你实在分不清自己的体质,可以到正规医院请中医师辨证调理,别轻信“网络养生建议”。
白露之后,天气渐凉,湿气却在悄悄积累。与其等身体“报信”,不如从今天开始,把饮食调一调,生活理一理。选对食物、吃对方法、坚持一点改变,湿气自然就散了。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王琦主编.《中医体质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Li H. et al. Phytochemical profile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Coix lacryma-jobi L.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