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涌万里,向海图强。对于地处沿海、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山东而言,海洋不仅是其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更是蕴含着无限潜力的战略高地。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3.9%,居全国第二位。15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已连续五
潮涌万里,向海图强。对于地处沿海、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山东而言,海洋不仅是其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更是蕴含着无限潜力的战略高地。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3.9%,居全国第二位。15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已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采矿业等7个产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
如今,山东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将科技的力量深度融入海洋开发之中,让科技“下海”、向深蓝要“增量”,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向深蓝要“增量”,资源的勘探开发很重要。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生物等资源,深海勘探技术的突破,能让山东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抢占先机。近年来,山东在深海勘探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符力耘教授带领的深海地震波探测研究团队,历经18年攻关,提出了深海犁式缆宽频地震波探测新模式,自主研制了深海油气高精度地震波探测一体化技术体系,为我国深海油气大规模勘探及海外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三忠,正带领团队研究深海天然氢气,这项研究颠覆了深海洋底“无能源”的传统认知,为深海开发提供了新赛道和突破口;在莱州湾东部海域,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运用海底重力、海磁/航磁、三维激电测深等综合物探手段,精确探测地球物理场中的微弱异常信号,推断海底地质构造特征等。这些对深海资源的创新性探索,不仅丰富了国家的战略资源储备,也为山东乃至全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结构优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向深蓝要“增量”,港口建设很关键。近年来,依托科技支撑、智慧赋能,山东港口焕然一新,展现出澎湃活力。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每小时62.62个自然箱的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第13次刷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在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平均每5秒钟就有一个集装箱起落;在烟台港,全球首个适合港口的全地形高速智能转运AGV,让取放车效率整体提升140%等。可以看到,捷报频传的背后,是山东港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不懈奋斗,是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向产业发展“最大增量”转化的孜孜探索与深入实践。
向深蓝要“增量”,离不开养殖技术的革新。传统的近海养殖模式,面临着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大等诸多难题,而深远海养殖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渔民不再凭经验出海,而是通过水下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鱼群动态,实现精准投喂;在荣成市北部海域,“渔机1号”综合试验平台巍然矗立。这座集养殖新品种开发、工业养殖模式研究及试验观测等于一体的国内首个封闭式舱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搭载了多个智能化尖端系统,可实现自动换水、精准投喂,虹鳟、大黄鱼等试验品种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在烟台长岛,“经海”系列8座大型智能深海网箱点缀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其中有4座专门用来养殖三文鱼。通过智能化环境监测、水下机器人清洗网衣、一键投喂、吸鱼泵一键捕捞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这些三文鱼能够在短短几小时内转运全国,进入商超和餐厅,“游”上市民的餐桌。
向深蓝要“增量”,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海洋传感器作为获取海洋信息的关键设备,对于海洋监测、海洋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山东在海洋传感器的研发上不断创新,开发出能够耐受极端环境、实现长期稳定监测的新型设备,如高灵敏度的温盐深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生物活动的生物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更准确、更及时地获取海洋信息,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向深蓝要“增量”,船舶设计是基础保障。作为海洋大省、渔业大省,山东拥有着庞大的船舶产业。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山东的船舶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传统的运输船舶到高端的海洋工程船舶,都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如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设计,解决了低温液化气体的储存和运输难题;海洋工程船舶的创新,为深海开发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等。由此来说,山东船舶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既提高了航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又显著增强了作业能力和效率,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向深蓝要“增量”,产学研融合破解转化难题。在科技“下海”的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盟,各方的优势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企业也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以此为导向加速产品的迭代升级。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攻克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巩固了山东在全国乃至全球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这场向深蓝要“增量”的征程中,山东以科技为翼,乘风破浪,在深度与广度上求索,将“潜力”转化成“动力”,谱写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文/薛海文)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