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送钱、送企业,粤桂协作三十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23:01 1

摘要:广西南宁中禾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生活工作在南宁,但他的车牌还是粤字头。这家公司原位于广东肇庆市,2022年正式将总部迁至南宁上林县。大疆的相机包、星巴克的电脑包就有部分出自这里。

“粤”在广西随处可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

广西南宁中禾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生活工作在南宁,但他的车牌还是粤字头。这家公司原位于广东肇庆市,2022年正式将总部迁至南宁上林县。大疆的相机包、星巴克的电脑包就有部分出自这里。

进入崇左市,县道边上、一闪而过的图书馆叫新会·宁明景堂图书馆。广西宁明县图书馆的名字里,为什么会有“新会”?新会是广东江门下辖的区,1922年,爱国华侨冯平山在这里创建了新会景堂图书馆。

作为粤桂协作的重点文化项目,广西宁明县参照新会的建设模式,也有了景堂图书馆,2024年10月正式投用。

而在广西靖西市高速路口边的停车场,则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介绍这里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是粤桂协作的产物。

在广西,以各种形式出现着“粤”。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摄

“粤”出现在广西并不稀奇。

广东对广西的帮扶最早可以追溯至1996年。当年,在《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中,正式确立了广东对广西的扶贫协作。到1999年底,广东向广西财政援助2.4亿元,经贸合作2000万元,接收广西劳务输岀 33.7万人,培训广西领导、干部、教师等各类人员八百多人次。

2021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之后,帮扶进入新阶段,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到2024年,粤桂协作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着年均8%的增长。

粤桂协作队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数字比全国、全区增速均高出0.3个百分点。据他们统计,2024年以来,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125个共建产业园区平地而起。有7万农村劳动力可以实现本地就业。

8月26日至29日,南方周末记者随团走访了广西五个市、六个县的15个企业、产业园、村落。直观感受是,这里正站在产业建设的起点上。

企业大多从2024年开始投产。比如一家做光伏设备元件的公司,今年5月投产,目前有36名工人,已有三千多万元的产值。有的产业园,一边是工厂里机器作业的轰鸣声,另一边是新厂房还在加紧装修、搬运设备。

如何通过省与省之间的经济协作,让劳动力留在本地就业,激发当地经济活力,是南方周末记者此行的好奇所在。

“有工厂,我们才能回来”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粤桂协作产业园内,广西祥云电子的180多名本地工人正在组装、打包耳机。这里,每个月会有120万台客舱用耳机被销往英国航空公司、阿斯塔纳航空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等国际知名航司。

不过,工人们不大知道耳机漂洋过海究竟去了哪里,对他们来说,能不能接孩子放学、能不能回家照顾老人更为重要。

广西祥云电子厂内,工人们正在组装耳机。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摄

8月27日这天,正是工作日,一层车间的有些工位却是空着的。

广西祥云电子副总经理曹能妹解释,正值暑假,有的女工请假回家带孩子了。她介绍,2020年,广西祥云电子作为产业帮扶车间入驻了这个深圳宝安援建都安的产业园,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易地搬迁安置人群的就业。

其中,很多剩余劳动力是女性,她们可能要照顾患有痴呆的老人,还要操心正在上学的两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正因为这样,她们无法外出打工,不得不留守。

为了针对性解决问题,公司特别设置了妈妈班、奶奶班。这类岗位有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寒暑假、周末、节假日可以不来上班,也可以把产品拿回家做。

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也是因为公司在选品之初就认识到,本地劳动力的认知和素质有限,不能选太高精尖的产品,一定要选工艺简单、能稳定量产的产品。

曹能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工厂有180多名工人,95%都是女性,其中40%都是易地搬迁之后留守在家的妇女。

一位妈妈班的女工说,2017年移民搬迁之前,她生活在山里。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2800元到3500元左右的工资。

“对于招工、销售都好、都有利。有工厂我们才能回来,才能就业。”在南宁上林县的福林产业园内,一位女工表示,几个月前,她还在六百公里之外东莞的工厂里,工资6000元,但孩子进入叛逆期,得有人回来看着。

2024年,深圳菲越科技有限公司经招商引资在广西成立子公司,入驻福林产业园。公司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的产品一半销往东盟。工厂从深圳搬到南宁,依然靠近东盟市场,但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左右。今年3月,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

这位女工正是看到了上林县人社局发布的菲越科技的招聘信息,才得以在外出打工多年后,回到家门口上班。

福林产业园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确定入驻的5家企业都来自深圳,有3家已投产。项目建成后,可以提供500个工作岗位,会优先录用脱贫家庭成员。

粤桂协作资金也会提供就业补贴。几家企业的受访者说,员工上班6个月以上,且给员工买保险,那么企业每招聘一人可以得到2000元的补贴。员工也可以自主申请5个月的稳岗补贴,共计2500元。

曹能妹回忆,公司2017年成立时,还是一个家庭作坊。一楼的4间门面房是办公室、仓库;二到四层作为车间,每层大概200平米,挤着简单的装配生产线和七十多个工人。

“门口连车都停不了,有些客户过来验厂,完全看不上。”

2020年5月入驻园区后,三层楼的厂房共计5209平米,前三年租金全免。他们扩招了一百多人。当年的营收就超过了2000万元,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标准,另外获得了10万元的补贴。而在2019年,公司的营收还只有700多万元。

粤桂协作带来了很多新机会。曹能妹说,有一次,广东省一位领导到车间考察,公司跟着上了电视,此后不少客商来联系合作。宝安区领导调研时发现,工厂的很多设备是在当地企业采购的,还协调企业,给予了设备采购补贴资金64万元。

近两年,他们开始转产附加值更高的手机配件和蓝牙耳机,已经在工厂二楼投产了自动化车间。

蚕丝、织锦入粤

稳住就业,重要的是把产业做大做强。

“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使群众增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吴小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其中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当地的资源禀赋。

吴小红是广东省高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24年初,作为第二批粤桂协作工作队成员,被派往忻城县挂职,任副县长。第二批工作队里,作为广东党政干部来广西挂职的,有一百多人次。

2020年8月,做面料印染、成品贸易的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深圳龙岗区的对口帮扶、招商引资来到忻城县,建设茧丝绸产业园。

茧丝绸产业园内。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摄

从忻城县城出发,驱车15公里可达产业园。目前,这里已经建成了18栋标准厂房,其中三个车间正投入生产。

同益新公司总经理刘建云介绍,2019年,他们在百色那坡县落地了全广西第一台织布机。把那坡县的桑养从8万亩扩到了13万亩。

2020年,疫情期间,蚕茧每公斤跌到不到15元,为帮助当地农民渡过难关,他们进行了保价收购,没有出现农民砍桑弃园的情况。2021年,蚕茧价格终于涨到了29元,在当时,是历史顶峰价。今年,每公斤价格已经达到70元。

刘建云说,在那坡作出一定贡献后,粤桂协作就把他们引到了忻城。

忻城是全国桑蚕第二大县,原材料丰富,蚕茧体量大,种桑养蚕的农户多,也正是公司需要的产业链的一环。以此为契机,他们开始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延链补链,从后端往前端延伸。

2021年4月园区动工建设,7月,一个车间试投产。刘建云说,忻城本地只有几家小的缫丝厂,只能做初级加工,即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后合并为生丝。这是作为农副产品进行销售的,不产生税收,经济效益有限。

他们入驻之后,补上了炼白、染色、织绸等生产工序,逐步搭建全产业链。今年3月,原本建在东莞的数码印花厂也整体搬迁到了忻城,这是广西第一条数码印花生产线。一期项目满产后,产值可以达到20亿元。筹划中的二期项目,还会升级厂房,从源头开始进行自动化养蚕。

在这个茧丝绸产业园里,粤桂协作资金投入了9600多万元,完成了厂房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和生产设备的购买。

根据广西财政厅官网的文件显示,近几年,广东每年向广西拨付的财政帮扶资金都超过16亿元。

正在作业的壮锦织娘。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摄

兰培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人。他介绍,2015年,忻城县只有三个织娘在从事织锦工作。2019年,他开始培养织娘。今年,在粤桂协作机制下,将壮锦与就业相结合,打造了“忻城壮锦织娘”劳务品牌。

他是主要的授课老师,目前已经培训了1400多位织娘,实现就业的有200多人。织娘们制作的含有壮锦元素的发夹、耳饰、背包,会走入景点、线下门店与直播间。

拓展买家同样重要。兰培文说,2024年至今,他们去了三次广州消费品扶贫展览会,场地费、交通费都可以报销,几乎没有成本。

8月23日,培训班的两位织娘带着三箱产品,又一次参会,产品销售一空,卖了近2万元。

刘建云说,他们的产品深圳总公司全部包销,也会在深圳的扶贫产品平台上架,再加上粤桂协作对接的各类产品展销会,目前,每年会有价值一亿元左右的真丝面料从忻城去往大湾区。

上林县的中禾箱包也是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结识了大疆,成为大疆的供应商。

在边境线,建产业园

作为边境省份,广西区位独特。百色靖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152.5公里。

边境地区拥有特殊的贸易形式:边民互市。根据《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边民在中国陆路边境20公里范围内,在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集市,每人每天互市进口的商品,价值8000元以下的,可以免税。

基于这样特殊的政策,为了将产业留在边境,发展出了落地加工业。“落地”,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在边区建加工企业,引导边民以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将互市入境的商品卖给加工厂。

落地加工后,企业能拓宽原料渠道,享受税收福利。边民也可以增加收入,带动就业。

过去,由于边区的产业基础薄弱,大部分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商品会运到区外加工。边区的区位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靖西市深百协作办公室主任张乾霖说,在粤桂协作机制下,怎么发展靖西经济,双方探讨了很久。最终决定,依托它的沿边优势,以边民互市为基础,招商引资,发展深圳龙岗—百色靖西协作共建产业园的落地加工产业。

2024年,靖西边民个体工商户注册1.29万家,参与互市12.6万人次,落地加工累计产值达34.8亿元。

腰果,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中国的腰果大多从越南进口,靖西的龙邦口岸是重要的货物通关地。

张乾霖介绍,从2021年开始,累计投入了7498万元的粤桂协作资金,引进了多家食品企业。2021年,靖西市的腰果落地加工企业只有4家,2025年增加至13家,产值也从7.6亿元飙升至16.25亿元。

广泰昌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是靖西最大的腰果深加工企业。公司总经理刘勇是广东韶关人。他说,工厂需要的全部腰果原材料,就来自本地近2万名边民的采购入境。

“整个落地加工产业得益于边贸政策,利用东南亚原料资源,在国内加工、销售,最终把全产业链留在了边境。”

2025年,刘勇和两个韶关老乡合作投资新的口味腰果项目,又得到了650万元的粤桂协作资金支持,用于购买设备。

这笔资金还会为村里带来收入。张乾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粤桂协作资金买来的设备,会确权给村集体,进行运营管理。企业需要按照投入资金的5%,每年给村里分红。

分红持续时间是12年。12年后,设备按照投入资金的50%折旧,由企业负责回购。回购资金会继续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

园区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靖西的村民不仅可以享受入园企业提供的3500个就业岗位,还有42个村通过厂房租赁、设备代运营等方式,每年可累计分享“粤桂协作资产红利”近150万元。

张乾霖说,2017年至今,已整合粤桂协作资金1.1亿元参与园区建设。现在园区里有21家企业,除腰果外,还有水产品、百香果等深加工业,其中11家来自广东。

南方周末记者 梁婷

责编 张玥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