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孙晓:新闻编辑部的平台生产实践:以新闻常规变革为视角的考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23:13 2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形式和功能不断丰富,并深刻嵌入新闻业的工作日常。与平台有关的受众指标、算法逻辑、格式模板等正改变与重塑着新闻编辑部的日常生产实践。媒体的平台生产在学界尚未有明确界定,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媒体直接生产能匹配

作者: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孙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7期

导 读:

本文将以常规为考察视角,对新闻编辑部的平台生产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从时间常规、空间常规、消息源常规、呈现方式常规四个角度展开去分析其现状、原因及影响。

一、引言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形式和功能不断丰富,并深刻嵌入新闻业的工作日常。与平台有关的受众指标、算法逻辑、格式模板等正改变与重塑着新闻编辑部的日常生产实践。媒体的平台生产在学界尚未有明确界定,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媒体直接生产能匹配平台技术特性、受众需求的内容,如新闻从业者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生产10-60秒的短视频新闻,或是根据评论区呼声、热搜趋势确定新闻选题并进行内容生产。二是媒体对经过传统生产流程产出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以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平台规则,便于多渠道分发。如新闻从业者产出一篇消息后,为了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而添加图片、配乐,或是为了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而修改标题。

平台对新闻编辑部的影响正得到学界更多关注,有学者围绕某一具体平台中的新闻实践展开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机构如何适应平台可供性[1],更多学者从新闻从业者的个体观念出发,探讨平台对于新闻从业者职业身份认同、新闻专业认知的影响[2]。相关研究多从新闻编辑部的平台生产中某一具体现象或单个问题出发,较为缺少关于平台生产实践的更为整体性的讨论。

本文以常规(routine)的变革为考察视角,讨论新闻编辑部涉及互联网平台相关的生产实践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有何影响。20世纪70年代,盖伊·塔奇曼、赫伯特·甘斯等一批社会学背景的学者深入编辑室内部展开民族志研究,他们发现新闻并非客观的存在,而是由作为社会组织的媒体与多种力量“协商”所生产出的产品。他们提出了新闻常规的概念,探究新闻以怎样“例行”的方式被模式化地生产出来,以应对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进而维系新闻业在报道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时的效率和稳定性。本文将从时间常规、空间常规、消息源常规以及平台环境下新出现的呈现方式常规这四个层面考察媒体的平台生产实践这一问题,并由此讨论平台对新闻编辑部生产的潜在影响。

二、时间常规:持续加速与全时连接

新闻时间是新闻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深刻嵌入新闻内容的生产、制作、呈现和流通等各个环节,媒体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时间常规。在新闻行业中,时间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它既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也是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新闻编辑部有着固定的时间节奏,时间常规呈现出顺序性等特点。新闻编辑部一般会遵循内外时间工作机制,即根据组织工作日程安排自主展开新闻报道,或报道突发事件、参加权威机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3]。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公众能够形成对新闻的时间期待及较为规律的新闻消费时间。而数字技术与平台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永远连接”打破了这种平衡。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媒体竞争力,新闻生产正呈现出持续加速、全时在线的特点,这在依附于互联网的平台生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首先,新闻时间常规标准的改变导致新闻时效性与准确性、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出现失衡。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时间常规标准往往受到新闻准确性、客观性的“牵制”,而在新闻平台化生产年代,新闻时间与新闻准确性、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新闻媒体为了在互联网中抢得新闻首发、迎合用户消费习惯,往往使报道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新闻从业者通常在拿到细微的增量信息后便开始编辑稿件并发布,尽管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即时需求,也为新闻报道的多样性提供更多可能,但也会使新闻报道往往只能关注到事件的表面现象,缺乏对事件背景和内在原因的深入挖掘,导致报道品质参差不齐,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时间加速体现出平台生态中编辑部与用户供需关系的改变,面对用户“填满时间”的新闻消费习惯,媒体不得不持续不断地进行实时的加速报道。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部主导着新闻生产与新闻消费,即通过保持固定的生产周期培育大众的日常新闻消费时间,数字平台之中的用户开始根据自己的新闻消费习惯反向对新闻生产速度和时间提出要求。比如中国新闻网在报道“东航MU5735坠毁事件”时,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缓解媒体生产的时间压力,利用知乎内容可编辑功能,在同一个回答区持续更新新闻最新动态,并在报道内容最前端标注上“中国新闻网正在进行文字直播,请大家随时关注”“最新情况实时更新”等内容。但受限于种种客观因素,新闻生产速度并不总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比如“安阳狗咬人事件”中,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报道频道的记者杨小莉发布第一篇报道仅十几分钟后,即有用户通过评论询问事件后续发展。由于事件本身进度缓慢,尽管杨小莉多次以快速更新动态、回复用户评论等方式试图满足用户需求,其评论区中仍不断出现情绪化的催更评论,甚至是对记者专业性的质疑。

最后,时间常规的变化还体现在新闻周期缩短而带来的新闻工作的“全时在线”,进而导致新闻编辑的焦虑程度加深。数字智能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速度得到了空前加快,新闻周期也随之缩短,传统的新闻“时间线”分工被打破,在全天候的新闻周期压力下,生产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新闻从业者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迅速获取信息,并及时进行报道。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已成为常态,这导致他们不得不频繁地生产低质量内容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平台节奏。尽管新闻从业者能够利用线上空间的遮蔽效应短暂缓解工作压力,但“7×24小时”全天候在线的工作环境让世界各国的新闻编辑都在“即时性的暴政”下工作,这带给了新闻编辑复杂的、由内而外的、与数字材料密不可分的压力[4]。

三、空间常规:远程报道与广度连接

在新闻平台化生产背景下,新闻生产的支配逻辑不仅仅是“加速新闻”,也包含“广度新闻”,新闻生产的空间常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方面让新闻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也导致新闻编辑部工作难度的升级。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新闻记者往往会被安排在一定范围的地点区域或“新闻线”进行持续的、固定的信息采集与写作,形成基于地理节点的空间常规。新闻从业者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现场目击者等主体建立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护[5]。而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传播渠道与场景得以实现“无障碍连接”,新闻从业者的生产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依靠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渠道在线上完成。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向网络社会迁移,许多新闻就发生在互联网中。因此新闻业的空间边界逐步消弭,呈现出流动化、去实体化的特点。

在平台生产中,远程报道成为新闻业工作常态。新闻记者的生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这对于推动新闻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其一,通过远程报道,记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现场的最新资讯,并及时传递给观众。这不仅缩短了新闻报道的周期,还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二,远程报道有利于拓宽新闻来源和视角。新闻记者可以通过与异地通讯员、专家、当事人等进行远程连线,打破地域限制,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视角。其三,远程报道有助于节约资源并提高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无需频繁出差,降低差旅成本。同时,远程报道可以减少对现场环境的依赖,降低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从而提高新闻机构的运营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远离现场的新闻生产意味着新闻编辑部不得不更依赖平台、用户获得资料,在事实核查、内容授权等方面都要付出更多精力、承担更多风险,新闻机构及记者的公信力受到更大的挑战。具体而言,选题的跨地域性让记者在事实核查时面对多重困难。由于身体不在场和互联网信息的真假难辨,以及新闻当事人天然具有较强的自利性[6],往往以个人身份而非媒体身份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其目的并非为公众提供信息,而是寻求公众的支持,寻找新闻当事人、求证远程受访者言论的真实性都更加困难。2023年10月,一名露宿在安徽阜阳千百意天桥上的老人被路过的学生救助,并被拍摄下来发布在抖音上,学生们的善意引发网友感动,视频不断发酵登上热搜榜并被媒体报道。但由于当事人刻意造假、隐瞒,相关报道不断发生反转,引发舆论争议。信任危机还体现在远程报道中,由于记者无法面对面地与采访对象交流,准确传递个人的采访意图和情感变得相对困难。这导致了记者与邀访对象之间建立信任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有时甚至会引发误会和网络暴力等问题。

其次,流动的生产模式会导致更加难以被察觉的劳动剥削现象。在某些媒体机构中,直接生产匹配平台技术特性、受众需求的内容的生产实践还未被纳入编辑部生产或是仍被视作创新尝试,平台生产实践往往脱离了实体编辑部空间,并难以获得体制内资源支持,呈现出小型化、流动性强和去技能化的特点。这种组织管理制度的非正式性使得劳动剥削变得更加隐蔽,甚至将“不当行为”正当化,即媒介组织并不会减少对新闻从业者本职工作的要求,部分新闻从业者只能在工作间隙或者个人的休息时间进行平台生产实践。新闻从业者面临着时间固定不变,工作任务成倍增加的局面,让高铁、飞机等过去的交通空间,以及卧室、客厅等过去的休憩空间也不得不成为他们新的工作空间,成为他们新的“办公位”。

四、消息源常规:热点生产与用户互动

一篇新闻稿件的诞生必须经过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大量互动[7]。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大多依赖通讯员、政府宣传部门、爆料人等作为自身的消息源,并经由“发现新闻—申报选题—策划会商—可行性认定—撰写新闻报道”等较为固定的新闻写作流程[8]。从传统媒体时代到互联网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从业者的消息源逐渐从原来的专业媒体或是权力机构转变为公众。而从互联网媒体时代过渡到平台型媒体时代,消息源更是发生了几乎颠覆性的改变。在平台生产实践中,消息源几乎被互联网垄断,与此同时,算法技术影响下的热点榜单等成为消息源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呈现出技术替代人的局面。比起在互联网通过搜索关键词等方式主动“找新闻”,专业媒体更倾向于将平台媒体通过算法机制呈现出的热点榜单作为重要消息源。

首先,经过算法筛选出来的热点更容易成为新闻从业者的消息源。在平台生产中,契合热点与用户需求的内容能够获得更高的可见度。平台用户缺乏固定的新闻接受习惯,以及平台中存在着隐性调节问题,即新闻的流通往往会经历算法的调控,新闻的可见度被算法赋值[9],用户反馈数据不好的内容可能会被淘汰并沉没于平台的内容池中[10]。此外,平台“买稿”的普遍化也从运营上影响了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相比于考虑稿件的专业性,平台更乐意为那些契合热点、有较好流量收益的稿件买单。编辑部对热点背后的经济效益的重视最终会落到对记者的具体工作安排中,促使记者的选题更多围绕热点展开。新闻生产正在从价值生产转向热点生产。因此有些并不符合传统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容,因为是算法、流量提示的热点,也能够成为新闻选题。例如2024年2月,博主“Thurman猫一杯”通过发布抖音视频,喊话将寒假作业丢在巴黎的秦朗,一时间“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相关话题登上各热搜榜单,也引起媒体争相报道,后被央视点评“秦朗是谁”不重要,“新黄色新闻”泛滥很危险。此类新闻的层出不穷,正体现出媒体一味追逐流量、迎合网络热梗,却忽略了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关键要素的核实。这不仅会导致一些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议题被边缘化,使新闻生产的格局变得更加单一和片面,也可能会使得新闻从业者越来越依赖热点,失去对原创、严肃新闻的生产动力和能力等。

其次,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新闻线索和选题也成为新闻生产中的常态。新闻从业者从“找寻者”“把关者”转变为“判断者”“策展者”,其主要工作变为面对各种线索去判断如何下手以及展开具体操作,这实质上是新闻价值判断工作在生产流程中的延后。具体而言,相比于在传统的“找新闻”策略中,记者根据新闻价值标准筛选新闻线索再确定新闻选题,平台生产实践中的记者往往是在拿到新闻线索后再去找新闻价值并确定选题。例如网友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直接@媒体等,在引起媒体注意后,媒体的记者、编辑就会主动联系网友,获取授权及询问是否可以接受采访,继而对视频进行二次创作和更改标题并发布已成为新闻编辑室内常见的工作场景。例如在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区一公交车坠江后,许多网友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上传自己所拍摄的视频与照片,并@一些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就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进而成为重要的消息源。但是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不具备足够媒介素养的消息源,因此所提供的消息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这导致事件初期,由这些消息源所组成的媒体报道曾出现严重偏颇。

五、呈现方式常规:平台逻辑与情感导向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主要以文字、图片、电视画面的单一使用为主,新闻的篇幅、载体等都较为固定,讨论如何呈现新闻内容往往与新闻写作有关,例如在要更快地传达重要信息的共识下,“倒金字塔式”结构被广泛应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日益丰富,拓展到音频、视频、动画、VR等多种形式。新闻呈现方式不再仅仅是新闻事实的依附,同样是新闻能否获得关注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平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与呈现方式相关的新常规。

首先,不同的平台有着各自的算法和推荐机制,为了获得更高的可见度,新闻从业者会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决定新闻的呈现形式。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往往以短小精悍的摘要形式呈现,以便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而在新闻资讯平台上,新闻的呈现形式则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图文、视频、直播等,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由于“聚合”能够叠加更多热点事件,更符合平台算法机制[8],因此一部分新闻记者更倾向于将各类信息要素聚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对单个即时事实进行描述,以获得更高的可见度。此外,可分享性也成为重要的新闻价值维度[11],可分享性对新闻传播的作用非常大,若没有分享,新闻就难以形成高效传播。

其次,新闻内容在平台中的呈现具有情感化等特点。为不断满足用户的接受需求,新闻开始越来越强调在内容、渠道、价值等层面同用户建立亲密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多数平台都增设有能够给新闻作品添加表情符号、滤镜、花字、贴纸等的功能。另一方面,表现在新闻通过“文本”这一用户直接接触的载体发挥出个体疗愈的功能。不仅新闻生产者会倾向于创作富有情感色彩的新闻,平台也会优先推送具有高情感性的新闻,以增加同用户之间的情感互动频率。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将情感性视作重要的新闻价值,积极开展情感传播实践,散播了勠力同心向未来的积极情感,对全国抗疫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

最后,平台对新闻内容呈现的影响还体现在使其具有“格式化”特点。借助平台提供的发布界面,新闻记者在新闻形式的安排、设计方面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但与此同时,平台所具有的格式化但又高效能传播的呈现方式也变成了一种“致命的诱惑”,会牵制编辑部原有的基于事实逻辑而非呈现逻辑的专业判断。比如短视频新闻编辑往往会因为事件的“画面好”或“画面不好”来决定是否报道某个事件,这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不会优先考虑的[12]。这也意味着当平台中的某种传播逻辑与传统新闻规范发生冲突时,新闻从业者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规范去适应技术、平台,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诸多问题,例如可能会使传统媒体对深度叙事的生产能力在当下逐渐式微。

六、平台生产的影响:流量逻辑与意见权力转移

首先,平台生产实践中的新常规均指向流量逻辑对新闻编辑部的影响。当下的传播生态中,数字平台主导着新闻生产与传播权力,平台对流量的追求的压力从垄断性资讯平台传导给新闻组织[13],最终经过新闻组织发布政策制度、营造编辑部氛围,落到每一个从事具体采编工作的新闻从业者。

其一,这可能造成新闻从业者面临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冲突,陷入职业焦虑。在国内外的许多新闻组织中,与流量相关的“稿件数据”如阅读量、转发量等已逐渐被纳入考核标准。面对流量的裹挟以及与专业生产理念的冲突,大多数新闻从业者既无力对抗也不愿直接妥协放弃,许多从业者会将流量指标内化为“客观性”“工作能力”等,让自己接受流量指标在新闻生产中的合理性[14]。

其二,平台生产带来的技术焦虑也加剧新闻编辑部结构的变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据驱动报道、算法分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对新闻生产和分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通才型”记者的需求日益增长,新闻从业者必须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学习新技能,以应对“技能缺乏”的挑战[15]。即仅仅拥有传统的新闻工作能力是不够的,新闻记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也因此,资历较浅的年轻记者可以和传统资本积累更丰富的记者展开竞争。新闻编辑部的人员结构正在围绕新的数字技术进行重构[16]。早在2007年,《纽约时报》就成立了“互动新闻技术部”,让新闻编辑与技术专家交叉合作,在2014年又成立了由数据分析专家、可视化制作专家组成的“The Upspot”平台。新闻编辑部内的新闻团队与技术团队之间的磨合成为新闻业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跳出新闻编辑部来看,流量逻辑与其背后的受众数据也使得再定义现实世界的权力发生转移。在传统的新闻生产实践中,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个人和公众意见形成过程的能力,掌握着再定义现实世界的权力,扮演着维护公共利益、社会正义的角色。而随着新闻平台化的加深,这种权力正转向为新闻编辑部提供受众数据的平台机构或公司。具体而言,平台将媒体与用户汇集到一起,理想状态下,平台中的算法分发能够为媒体与用户搭建起更快速高效的桥梁——用户既可以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也不会错过自己应该知晓的信息,但这种理想状态几乎不可能实现。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之一是“数据化”,即将以往从未被量化过的事物转化为数据。其核心是对大数据的深刻认识和本质利用,其将世界视为数据运算的结果,因此直接挑战了传统新闻业的惯例与根基[17]。

其一,媒体与用户陷在“流量”漩涡,公共利益的维护受到挑战。一方面,新闻媒体必须要遵循平台逻辑或算法逻辑以更多地获得用户的注意力,某些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放弃对新闻专业性的追求。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依托的“数据”往往只能捕捉到用户有限的偏好、兴趣等,其反映出的公众注意力、兴趣点等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如果新闻从业者大量采用这些指标、数据,可能会造成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歪曲公共利益。

其二,平台构建用户的过程具有不透明性,平台既能够定义谁是受众,也握有解释受众想要什么的权力[18]。尽管用户能够利用平台算法机制主动调节、训练算法,但整体上来说用户还难以与平台技术抗衡。因此,在平台强大的中介作用下,新闻媒体与真实用户之间存在相互感知、了解和互动的鸿沟。平台化、数据化了的受众及其社会关切与真实的民众需求之间存有较大偏差,新闻媒体依据平台来开展新闻业务,更难有效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舆论引导、监督等社会功能,甚至还可能会引发部分用户对媒体及其报道产生不满,如质疑其权威性、专业性等。

七、结语

在平台、市场、行业等多重结构性力量的影响、制约下,新闻编辑部的平台生产实践面临着时间、空间、消息源、呈现形式等常规变化。如果无法平衡好媒体逻辑与平台逻辑,近似于被平台牵着鼻子走一样地进行新闻生产与分发,不仅可能会加重用户在信息获取与事实认知方面的负担,也会影响专业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的维持,甚至会导致用户否认新闻业的价值及新闻消费的意义,对新闻产生抵抗、回避等行为。例如,平台驱动所带来的流量本位逻辑,让扭曲新闻价值的“伪新闻”、一惊一乍的“标题党新闻”、宣泄情绪的“新黄色新闻”充斥传播空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新闻业的专业规范与职业精神,引发了用户对于媒体内容的反感,常常发出“没有新闻可以不报”的评论。

为适应用户的新闻接受习惯,同时也为重塑用户对媒体的信任,媒体应当适度适应平台逻辑,生产契合平台调性和用户喜好的新闻产品。但更为重要的是,媒体应当坚持新闻专业逻辑,加强对平台逻辑扭曲新闻精神的纠偏。

首先,新闻媒体的平台生产实践不应该被算法和流量“绑架”,不应让无营养的泛娱乐化内容抢占或侵蚀严肃的专业新闻的传播空间,而是要让严肃的、体现准确性、客观性价值的新闻在平台内容生态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让这些新闻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其次,新闻编辑部不要因为新闻时空常规、消息源常规、呈现方式常规的改变而动摇自身的职业信仰和职业理念,而要始终坚持专业性追求,始终捍卫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最后,随着平台生产的深入推进,新闻从业者需要加快培养和拓展自身技能,尤其是图像编辑、视频剪辑、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新闻报道创新领域,在坚守新闻公共性的基础上辅助新闻报道,为公众带来更好的新闻接收体验。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智能时代新闻学知识生产范式变革研究”(批准号:24&ZD318)成果】

参考文献:

[1]龙强,冯强.“在抖音做新闻”:新闻从业者的短视频平台生产实践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3(12):78-87.

[2]樊攀,杨保军.从“做新闻”到“做产品”:媒体融合中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边界扩张[J].中国编辑,2023(05):51-55.

[3]涂凌波,赵奥博.新闻时间研究:基本概念、运作逻辑与制度化结构——兼论数字时代新闻业的“加速”及其异化[J].国际新闻界,2022,44(10):24-49.

[4] Le Cam,F,Domingo,D. The Tyranny of Immediacy:Gatekeeping Practices in European Online Newsrooms[M]//VOS T P,Heinderyckx, F. (Eds.).Gatekeeping in Transition.New York: Routledge,2015:123-140.

[5]王斌,马菲.生产与消费:新闻空间性研究的基础面向[J].青年记者,2023(18):16-20+25.

[6]周子杰.足不出户做新闻:远程报道的常规与新闻业的地方性困境——基于对S报的田野调查[J].新闻记者,2022(07):45-57+70.

[7]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4-183.

[8]喻国明,杨莹莹,闫巧妹.算法即权力:算法范式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力革命[J].编辑之友,2018(05):5-12.

[9]常江,狄丰琳.数字新闻业的平台化:演进逻辑与价值反思[J].编辑之友,2022(10):22-30.

[10]涂凌波,刘梦青.平台型媒体内容生产的新闻泛化现象反思[J].青年记者,2023(16):20-24.

[11] Harcup T,O'Neill D .What is news? News values revisited (again)[J]. Journalism Studies, 2017,18(12):1470-1488.

[12]王斌,李曜宇.从事实逻辑到呈现逻辑:短视频新闻的微观语境生产及其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8(1):123-132.

[13]刘战伟,李嫒嫒,刘蒙之.从“挣工分”到“挣流量”:绩效制度下的市场、共谋与流量锦标赛[J].国际新闻界,2022,44(6):130-153.

[14]余沐芩,宋素红.流量指标意味着什么?——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劳动控制与自主性研究[J].新闻记者,2022(06):17-29.

[15]丁汉青,苗勃.网络时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J].当代传播,2018(04):19-23.

[16] Lindblom T, Lindell J, Gidlund K. Digitalizing the journalistic field: Journalists’views on changes in journalistic autonomy, capital and habitus[J]. Digital Journalism, 2024,12(6):894-913.

[17]陈昌凤.数据主义之于新闻传播:影响、解构与利用[J].新闻界,2021(11):4-13+31.

[18] Tomás Dodds, Vreese C D D, Helberger N,et al.Popularity-driven metrics: Audience analytics and shifting opinion power to digital platforms[J].Journalism Studies, 2023,24(3):403-421.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王斌,孙晓.新闻编辑部的平台生产实践:以新闻常规变革为视角的考察[J].青年记者,2025(07):44-49.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