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3大阅兵作为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仪式,不仅彰显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更是一次成功的国家形象战略传播。其在展现国威、凝聚民心的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
2025年9·3大阅兵作为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仪式,不仅彰显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更是一次成功的国家形象战略传播。其在展现国威、凝聚民心的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级战略传播的典范,此次阅兵通过军事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国家形象的国际推广、战略资源的高效整合以及国际话语权的积极构建。其创新实践突破了传统阅兵的仪式局限,形成了以“历史叙事重构、技术传播革新、外交战略推进”为核心的三维传播体系,具体体现如下:
一、历史叙事的国际化表达:重塑二战记忆的全球话语
阅兵运用“数字符号+场景再现”的叙事手法,将中国抗战历史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符号化记忆设计:80响礼炮象征抗战胜利80周年,14只和平鸽雕塑代表14年抗战历程,通过数字编码将历史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正如学者索菲亚·帕帕多普洛斯在《二战记忆的东方重构》中所指出:“中国借助阅兵仪式,将抗战记忆转化为全球共享的视觉语言,打破了西方中心的历史叙述垄断。”沉浸式历史体验:依托5G+8K技术对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影像进行修复,并借助A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在移动端的再现。例如,西安事变纪念馆的VR体验让观众“走进”1937年的宛平城,使历史记忆由文字叙述升级为具身体验。国际共识的凝聚:邀请多国领导人参与观礼,重现“反法西斯同盟”的当代意义。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中俄共同捍卫二战历史真相,是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石。”此类高层互动将中国抗战历史有效融入全球反法西斯叙事。二、技术驱动的传播革新:数字时代的国家形象塑造
阅兵依托“硬科技+软表达”的融合传播,实现了从“仪式展示”到“全民参与”的转变:
立体化传播矩阵:央视直播累计触达近300亿人次,抖音#阅兵同款手势舞#播放量超23亿次,B站无人机操作画面成为现象级内容。大小屏联动的传播生态,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形成全民共创的传播格局。沉浸式互动体验:运用AR技术使观众通过手机实时感受无人机编队的“80”字样表演,南通外国友人观礼活动中,老挝留学生借助VR“亲临”天安门现场。此类技术手段将单向传播转化为多维互动,提升参与感与感染力。年轻化表达破圈:B站阅兵直播观看量达2.3亿次,弹幕互动超1480万条,“战车上链接”等网络热梗拉近了国家叙事与青年群体的距离,实现主流话语的代际传递和文化认同。三、外交战略的柔性传播: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平台构建
阅兵通过“军事展示+和平主张”的双重表达,塑造“以武止戈”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高层外交的战略意义:多国政要出席形成国际共识场,不仅深化了中俄军事合作,也为地区热点问题对话创造契机。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称:“阅兵不仅是军力展示,更是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象征。”价值观的温和输出:空中标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与宪法中“和平发展道路”相互呼应。纳米比亚留学生约瑟夫表示:“中国既展示先进装备,又传递和平理念,这种软实力更具说服力。”国际合作的场景拓展:借助阅兵契机,南通设置中华灵芝文化馆全息展览,融合军事与传统文化元素。印尼《罗盘报》评论称:“中国展示了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魅力,其吸引力远超单纯的军事展示。”四、经济带动与产业协同:阅兵效应的多元转化
阅兵对国家经济产生“短期刺激+长期转化”的双重效果:
消费市场显著增长:军事模型、红色旅游等衍生消费迅速升温,淘宝相关产品销量大幅提升,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游客量单日增长3倍,形成文化消费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军民融合深入推进:多型参阅装备来自军民融合项目,目前民参军企业占比已达三分之二,在微纳米材料、量子通信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北斗系统由军用转向民用,创造经济效益超4000亿元。科技产业联动创新:无人机等展示装备推动相关企业技术升级。据工信部数据,阅兵后首月国内无人机订单同比增长120%,其中军转民订单占比达35%。五、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范式:战略传播的独特路径
与某些国家侧重民族主义表达的阅兵不同,中国更注重历史共识与文化融合。例如,通过“阅兵+非遗展示”的方式,在天安门广场呈现敦煌壁画全息影像,将国防实力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塑造“刚柔并济”的大国形象。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评价认为:“中国阅兵既是军力展示,更是文明古国的现代性宣言。”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作奎所言:“强大武力是维护和平的基石,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的希望就增多一分。”2025年9·3大阅兵通过装备展示、历史传播与科技应用的系统整合,不仅强化了民族凝聚力,更在全球变局中确立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地位。这一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中的生动体现,也为世界大国形象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本。
来源:毛学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