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6日,以“北疆诗韵,放歌火山”为主题的《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在乌兰察布举行,来自《诗刊》社的嘉宾与乌兰察布市青年诗人同台对话,以诗为笔,以景为墨,为乌兰察布文旅注入诗韵魅力。
“...
寻找钥匙的时候,
有盏灯永远亮着,
这里是我们的房子,餐桌上,
桌布像潮汐一样起伏,
...”
当秋风拂过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
诗人刘子睿站在乌兰哈达火山上
轻声吟诵出这段灵动的诗句
9月6日,以“北疆诗韵,放歌火山”为主题的《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在乌兰察布举行,来自《诗刊》社的嘉宾与乌兰察布市青年诗人同台对话,以诗为笔,以景为墨,为乌兰察布文旅注入诗韵魅力。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诗歌网、内蒙古诗歌学会、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融媒体、市作家协会、察右后旗旗委宣传部承办,诗会旨在打破诗歌局限于圈子和纸页的传统印象,打造诗歌成为可感、可听、可共鸣的公共文化资源,成为一次建立诗与生活、诗与土地、诗与时代深刻联系的文化实践。
诗人们走进乌兰哈达6号火山开展实地采风,在壮阔的火山地貌与辽阔草原间汲取灵感。除刘子睿的现场吟诵外,《诗刊》社嘉宾也登上火山,朗诵原创诗作,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与历程,让诗歌在自然实景中焕发别样生命力。
诗歌改稿会上,《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带来《借力AI,中国诗歌的第三次升级》专题分享,解读新时代诗歌创作的创新方向;青年诗人现场交流创作心得与灵感来源,专业评论家及资深诗人则从诗歌史、创作理论、写作技巧等维度进行点评指导,助力青年诗人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
活动现场,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与《诗刊》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长期文化合作奠定基础;同时,《诗刊》社为集宁师范学院授予“诗歌创作基地”牌匾,推动当地诗歌教育与创作的长效发展。
诗歌是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精神瑰宝,亦是当代人表达情感、沟通心灵的重要媒介。它既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基因,又不断被注入新时代的审美与思考,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语言。
本次北疆诗韵,放歌火山—《诗刊》社乌兰察布首届星火诗会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宣扬北疆文化、展示乌兰察布文旅资源、推动文旅进一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诗歌创作、交流,使诗歌进入自然、进入城市、进入日常场景,打破诗歌的“孤岛效应”,使诗歌走向生活。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