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当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面临新抉择,和平教育作为世界和平的基础,对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厘清和平、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的概念,正确认识性别平等与和平文化的关系,积极开展性别平等的和平教育
转自:中国妇女报
·编者按·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当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面临新抉择,和平教育作为世界和平的基础,对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厘清和平、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的概念,正确认识性别平等与和平文化的关系,积极开展性别平等的和平教育,让教育成为维护人类、繁荣、地球与和平的力量,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构建性别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 李英桃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保护主义阴霾不散,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打造民间友好交流网络,拓展地方、媒体、智库、妇女、青年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各国人民相亲、民心相通,都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平教育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对完善全球治理至关重要。
平等、发展与和平密不可分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指出,男女平等是人权问题和社会正义的条件,也是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必要基本先决条件,和平与男女平等和发展密不可分。《行动纲领》重大关切领域“妇女与武装冲突”的第四个战略目标为“促进妇女对培养和平文化的贡献”。其中规定,通过特别以青年妇女为对象的教育、培训、社区行动和青年交流方案促进和平解决冲突及和平、和解与容忍;鼓励进一步发展有妇女参与的和平研究;发展和传播关于武装冲突对妇女,特别是青年妇女和女孩的身体、心理、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研究,以期制定解决冲突后果的政策;考虑设立女孩和男孩教育方案,以期促进和平文化,着重于以非武力手段解决冲突和促进容忍。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指出:“我们决心推动创建没有恐惧与暴力的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没有和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和平。”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饥饿,消除各个国家内和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建立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保护人权和促进性别平等,增强妇女和女童的权能,以及永久保护地球及其自然资源,都密切联系在一起。
和平与和平文化概念界定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所谓和平就是“没有战争”,最广为引用的是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的观点: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有本质的区别,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和平是“敌对政治单元之间暴力持续中断”的状况。这就意味着,只要不存在战争和其他有组织的直接暴力,和平就实现了。
“和平就是没有战争”的观点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1969年,挪威学者约翰·加尔通在《和平研究杂志》上发表的《暴力、和平与和平研究》一文中,用“暴力”取代“战争”,提出“和平就是没有暴力”。他同时指出,暴力包括个人暴力或直接暴力和结构暴力或间接暴力。个人暴力或直接暴力是指给人的肉体带来伤害和痛苦的战争或冲突,是有形的和看得见的暴力。结构暴力或间接暴力是指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问题。1990年,加尔通又在《文化暴力》一文中提出“文化暴力”概念,认为“文化暴力”是其他暴力形式的源泉,存在于宗教、法律、意识形态、语言、艺术、经验科学和宇宙论中,并通过学校和媒体进行传播。综合起来,加尔通把和平分为“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没有直接暴力只是实现了消极和平,没有结构暴力和文化暴力才能实现积极和平。挪威女性主义研究者比吉特·布罗克-于特内,把传统上以家庭为中心的私人领域和家庭以外的公共领域整合在一起,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放到重要位置上,并在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划分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组织的”和“有组织的”这两个分析维度。
在国际和平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性别研究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定义。专著《女性主义和平学》在分析消极和平时,首先强调“没有有组织的直接暴力”,并深化了对直接暴力的理解,增加了“没有与国际、国内战争与暴力冲突相伴生的强奸、性暴力等行为”的内容;其次将传统和平概念拓展到“没有无组织的直接暴力”,将“没有杀害、伤害、强奸、殴打和源自传统文化、习俗等的其他暴力”纳入其中。在探讨积极和平时,书中强调“没有阻碍实现人的最大潜能和福祉的结构暴力,没有使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合法化的文化暴力”。
根据联合国《和平文化宣言》,和平文化由一整套价值观、态度、传统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其中包括:通过教育、对话与合作来促成尊重生命、结束暴力,以及增进和实践非暴力;根据《联合国宪章》 和国际法,充分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及不干涉基本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范围的事务的原则,充分尊重和促进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努力满足今世与后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需要,尊重和促进发展权,尊重和促进男女权利与机会的平等,等等。
和平教育与性别平等的和平教育
教育是一项人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各级教育是建立和平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就希望用教育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世界和平。她认为,要建设和平统一的人类世界,就必须着力于培养“新人”,和平教育是减少法西斯主义憎恨的最好的方法。
和平教育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和平的教育”和“为了和平而进行的教育”两个方面。熊建华认为,和平教育是通过对人们进行和平知识、人道主义、平等和人权观念的教育来增进国际间的了解与合作。1985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联合国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到2000年为提高妇女地位前瞻性战略》提出采取措施“促进和平教育”,包括应当特别重视教育儿童在谅解、相互交流和尊重他人的气氛下过和平的生活;采取适宜的具体行动,劝阻向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鼓吹战争、侵略、残忍、争权夺利思想及其他暴力形式的玩具和出版物及其他宣传媒介;鼓励妇女参与有关和平的研究,扫除对妇女研究人员的现有障碍,并为和平问题研究工作者提供适当的资源等。
1997年11月,联合国大会宣布2000年为“国际和平文化年”,翌年通过53/25决议,宣布2001—2010年为“为世界儿童建设和平与非暴力文化十年”。1999年10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和平文化宣言》和《和平文化行动纲领》,将教育放到了建构和平文化的第一位,凸显了和平文化与和平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平文化行动纲领》中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和平文化,确保妇女特别是女童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其中提出了保障男女平等的具体行动,强调将性别观念纳入所有相关国际文书的执行,以充分资源和政治意愿来落实北京《行动纲领》,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决策领域的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等。
中国性别研究者特别重视开展性别平等的和平教育,强调将性别平等置于和平文化建设与和平教育的中心。其要点可概括为五方面的内容:第一,建构和平文化与和平教育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变革传统性别观念、促进性别平等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第二,和平教育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星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联系,致力于社会公正、冲突解决,并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实现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希望。第三,和平教育重视儿童,关注妇女在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所发挥的作用。第四,和平教育关注妇女的生活状态和结构暴力对她们的影响,看重非正式教育领域在和平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必须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上同步推动变革,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正规学校的作用。第五,和平教育不仅仅针对青少年,全人类都需要终身接受和平教育。妇女的权利是人权,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在内的人权教育在性别平等的和平教育中处于关键位置。在具有性别意识的和平教育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厘清和平、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的概念,正确认识性别平等与和平文化的关系,积极开展性别平等的和平教育,让教育成为维护人类、繁荣、地球与和平的力量,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构建性别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