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汇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这个出身军人家庭、即将踏入华中农业大学的新生,对“爱国精神”的体悟更为深切。从东北黑土地深厚的历史烙印,到军人父亲的言传身教,再到高中时代参与的实践锻炼,每一段经历都让我与
思想汇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这个出身军人家庭、即将踏入华中农业大学的新生,对“爱国精神”的体悟更为深切。从东北黑土地深厚的历史烙印,到军人父亲的言传身教,再到高中时代参与的实践锻炼,每一段经历都让我与红色血脉紧密相连,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家国情怀的分量与意义。
藏在黑土地里的家国印记
“爱国”对我而言,从来不是课本里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忆。我出生在辽宁沈阳,一座与“九一八”历史紧密相连的城市。这里的许多角落,仿佛都镌刻着抗战岁月的印记。每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沈阳全市会准时鸣响防空警报。无论正在课堂听讲,还是行走于街头,所有人都会自觉停下脚步,肃立默哀。整座城市仿佛在那一刻静止——庄重、寂静,那一刻所带来的震撼,年年叩击我的心灵。
后来在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讲述东北抗日联军的事迹,屏幕上出现杨靖宇将军的照片。他在冰天雪地中靠吃棉絮、树皮坚持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数英烈如他一般,让我明白“爱国”从来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甘愿为家乡、为国家挺身而出的勇气与担当。如今我们得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现代生活的安宁与幸福,正是因曾有千万个他们,以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得这一切。
从家风传承中筑牢爱国根基
黑土地赋予了我对家国最初的感知,而身为现役军人的父亲则为我的爱国情怀铺就了最坚实的底色。父亲任务繁重,陪伴我的时间并不多,可他每一次匆匆归家的短暂时光,都如同一堂无声却深刻的爱国课。他从不空谈大道理,我却从他提及部队时郑重的语气、从国旗升起时他深沉而专注的凝望之中,真切地体会到何谓军人的信仰、何谓国家的重量。家中的柜子里,始终珍藏着父亲的两枚三等功奖章,以及他参加建国50周年与建军90周年阅兵的纪念品。这些静默的物件,所记录的不只是功名与荣誉,更是岁月与奉献。我常久久凝视它们,仿佛能听见父亲沉稳的嗓音,向我讲述部队中铁的纪律、训练的艰辛,和那走过天安门时如山如海的气势。
在我离家前往武汉的前夕,父亲特意拨来视频通话。屏幕那端的他身着戎装,语气庄重而温暖:“到了大学,一定要好好看这次阅兵直播。看看我们军队现在的实力,看看国家真正的底气。”那一刻我更加明白,有一种传承,早已融入他的目光、藏于他的语气、镌刻在与他共处的所有岁月之中。正是父亲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让红色的血脉在我心中奔涌流淌,让爱国成为我生命中最深沉、最坚定的根基。
用个人特长传递爱国的温度
在高中的岁月里,我对“爱国”的理解逐渐超越了记忆与传承的层面,开始渴望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将这份家国情怀传递给更多人。我自幼学习钢琴,至今已有十一年。以往练琴多是为了考级,曲目也大多局限于古典领域。但自进入高中以后,我频繁为学校的红色宣传、合唱比赛和各类主题活动担任钢琴伴奏,也开始在校园音乐节中演奏红色经典曲目。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的经历。我反复聆听原曲,精心改编钢琴版本,既尊重原作的深情,也充分发挥器乐的表现力。例如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句,我运用明亮轻快的和弦编织出流畅的伴奏,传递出与祖国紧密相连的温暖与喜悦;而在“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的部分,则放慢节奏,以细腻柔和的触键描摹出家国乡土之间的宁静与眷恋。当听到同学们在琴声中自发跟唱,我真正意识到,“爱国”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以自己热爱的方式,被讲述、被传递,甚至被播种。我愿意继续以琴声为媒,将红色的故事与精神奏响给更多的人听,让爱国之情,于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9月3日,对我意义特殊——这是我正式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也正值九三阅兵盛大举行。两件特殊的喜事相逢,让我在大学起点更清晰地明确方向:我将带着黑土地的印记、父亲的家风传承和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华农为新起点,做一颗坚定的红色种子,扎根生长,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使命。
红色导师点评:该同学以九三阅兵为引,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成长巧妙缝合,以东北黑土地为底色,唤醒家国记忆;又以钢琴为媒,让《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血液流淌,把抽象的爱国情感化作可触可感的音符。可贵的是,郎翔阳光同学并未停留于情感抒发,而是将“立己达人”的校训转化为具体行动:学好经济守护农业安全、服务同学传递红色力量,让青春与时代双向奔赴。全文叙事层层递进,情感真挚饱满,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具青春的锐气,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自觉与担当。
汇报人:郎翔阳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5级经济学类专业本科生)
来源:吴老师音标与自然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