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鼠标轻点,竞价激烈。封丘县城关镇三里辛村的一处32平方米的集体商铺,在该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经过11轮紧张的网上竞价,最终以每年9100元的价格成交,比起拍价惊人地溢价90%!这意味着,村集体每年因此多收入4300元。
鼠标轻点,竞价激烈。封丘县城关镇三里辛村的一处32平方米的集体商铺,在该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经过11轮紧张的网上竞价,最终以每年9100元的价格成交,比起拍价惊人地溢价90%!这意味着,村集体每年因此多收入4300元。
“整个过程就像看拍卖直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村里多了活钱,干部也省去了被猜疑的麻烦!”一位村民在手机上目睹全程后感慨。
这处小小商铺的成功溢价流转,如同一滴水珠,折射出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带来的耀眼光芒。曾几何时,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这“三资”,因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成了管理的“老大难”、群众的“闹心事”、发展的“绊脚石”。资源沉睡、资产闲置、资金低效,如同捆住乡村手脚的无形绳索。
如何破局?今年以来,封丘县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作为突破口,创新推行“12134”模式,毅然决然地掀起了这场旨在让农村资源资产“晒”在阳光下、活在大市场上的深刻变革。
破冰理旧账,腰更挺
“过去,‘三资’管理是笔糊涂账。资产底数不清、产权归属不明、资源处置不当,一些合同条款缺失、租金低廉、期限模糊,甚至有的是口头协议,集体利益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村民有怨气,干部也憋屈,腰杆硬不起来。”许多基层干部对此深有感触。这份“旧账”,是乡村治理的沉疴痼疾,更是阻碍乡村振兴的坚冰。
封丘县的“破冰”之旅,从一场席卷全县、深入肌理的“清家底、明产权”攻坚战开始。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审计、司法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下沉至每一个行政村。他们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运用现代测绘技术,甚至无人机航拍,对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地毯式”清查、登记、确权、评估、入账。
从沟渠路堰到闲置厂房,从荒片林地到池塘坑塘,都被逐一编号、定位、拍照,详细标注面积、位置、产权归属及现状,录入全县统一的“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起清晰完整的资产“档案”。
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触及既有利益格局,阻力不小。
“这地我种了十几年了,凭什么现在说是集体的?”“以前的干部答应让我用的,凭什么现在要收回?”面对质疑和抵触,县乡干部秉持公心,耐心细致地讲政策、普法律、摆事实、算收益。县纪委监委、公安、法院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产权规范交易、清理历史旧账保驾护航,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全程公开透明。
“理旧账的过程,也是重建信任、树立威信的过程。”该县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闫利娜说,“当我们把一本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资产清单’和‘明白账’彻底公开时,村民们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村干部掌握了真实家底,说话办事有了硬气,推动工作的腰杆挺得前所未有的直!”这场“破冰”行动,不仅厘清了物化的资产,更理顺了民心。
筑墙亮家底,严管控
家底盘清了,如何管好用好,防止前清后乱、再生弊端?封丘县的答案是:建章立制,筑牢“防火墙”;阳光交易,确保“亮家底”。其核心抓手,便是创新构建的“12134”产权交易模式。
所谓“12134”,即:建设1个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三农”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三资”监管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2个数字化平台;建立1套严密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压实县级主导、乡村主体、村级主责的3级服务责任;形成政府主导、国企依托、银行助力、公司运营的4方协同推进机制。
今年5月,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个平台的关键在于与“三资”监管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信息互通,如同为农村各类资源资产从“账面”到“市面”的无缝流转架起了一座高速桥。交易业务涵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四荒”使用权、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等17个大类,真正实现了“应进必进,场外无交易”。
为确保专业高效,封丘县打造了一支懂政策、懂法律、精业务的15人县级专业化技术队伍;19个乡镇的“三资”监管中心均由5名专业人员组成;村级设立服务网点,609名村级报账员兼任管理员和交易经纪人,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服务网络。
这道“防火墙”的核心是“阳光操作”。彻底告别了过去村干部“一言堂”、私下签协议的“暗箱操作”时代。
如今,像荆隆宫镇10个滩区迁建旧村的2882亩复垦土地这样的大项目,一经平台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成功打破了土地流转不出村镇的传统惯例;又如陈固镇明德小学“沉睡”多年的校舍旧址,起拍价2.5万元/年,经过村民和村干部线上不见面的59轮激烈竞价,最终以4.1万元/年成交,过程全程留痕,完全透明。
一位乡镇干部表示,现在任何一宗交易,想“捂”都“捂”不住。信息全公开,过程全透明,结果全公示,给了群众一个明白,也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生金资源活,村民乐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惠民。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并在阳光下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优化配置时,产生的“裂变效应”和“生金”活力超乎想象。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目前,该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已对接交易项目200余宗,交易金额达5375.60万元。其中,土地流转交易类项目85宗,平均溢价率高达26.8%。
——闲置资产变身“摇钱树”。大量长期“沉睡”的旧资产通过平台精准招商,焕发新生。封丘积极开通金融支持“快车道”。6月份,李庄镇村民朱某在当地流转土地1126亩存在租金短缺,县农商银行第一时间实地走访调查,并开辟贷款绿色通道,为其发放贷款100万元,用于种植小麦及建设蔬菜大棚,“七彩小麦”每亩利润可达3000元。
——零散资源实现“规模化”与“高效益”。产权交易平台打破了信息壁垒,促进了土地等资源的集中连片流转和跨区域优化配置。借助交易平台,目前有5个项目被镇外人员竞得,特别是原阳籍承包人成功竞得荆隆宫镇三姓庄村270亩土地的租赁经营权,打破了“土地流转不出村、不出镇”的传统惯例。
——集体增收赋能“民生暖”。集体“钱袋子”鼓起来后,为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许多村子将新增的集体收入反哺于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硬化亮化、助学奖教、养老医保补助、文体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和福利保障。从黄河滩区搬入社区的三姓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国亮坦言:“村里增收了,楼道灯坏也不怕了!”
资源活了,产业兴了,村庄醒了,村民乐了。封丘县的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束缚农村生产要素的枷锁,激活了“三资”这一池春水,引发了乡村振兴的“蝶变效应”。
它证明,只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守住公开公平公正的生命线,沉睡的农村资源就能被点石成金,转化为强村富民的强大动能。这条以“阳光流转”唤醒“沉睡资源”的“封丘路径”,正越走越宽广。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