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初心七十载——西部牦牛产业集团以“信仰与纯真”书写牦牛乳业的时代答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08:58 1

摘要:在海拔3000多米的川西北红原大草原上,牦牛踏着晨露漫步于无垠草场,牧民们手持洁净的食品级不锈钢挤奶桶,将新鲜牦牛奶小心翼翼倒入容器——这是西部牦牛产业集团每日奶源故事的开端。从“藏区贡唐和平奶粉厂”,到如今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牦牛奶产业的标杆企业,正是这家扎根红

在海拔3000多米的川西北红原大草原上,牦牛踏着晨露漫步于无垠草场,牧民们手持洁净的食品级不锈钢挤奶桶,将新鲜牦牛奶小心翼翼倒入容器——这是西部牦牛产业集团每日奶源故事的开端。从“藏区贡唐和平奶粉厂”,到如今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牦牛奶产业的标杆企业,正是这家扎根红原的企业以近70载“因为信仰,所以纯真”的坚守,用原始有机之力守护雪域瑰宝,更铺就了高原牧民的致富之路。

收奶现场

初心:从“扶贫火种”到“产业灯塔”,守住雪域的“纯真”

红原,这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承载着长征记忆的土地,既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也是藏区牧民世代居住的家园。但在过去,高寒缺氧、交通闭塞,让牦牛奶这一“雪域瑰宝”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资源,牧民守着草场却难寻致富路。1956年,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怀着“帮藏民脱贫”的初心,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创办奶粉厂,从此在草原上点燃了“奶业扶贫”的火种。彼时的手工作坊虽规模有限,却埋下了“以产业助民生”的种子。如今,西部牦牛产业集团已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手握中国、美国、欧盟三大有机产品认证及FA食品真实品质认证,让“红原标准”走向世界。西部牦牛产业集团董事长谢剑接过前辈“接力棒”后,将“因为信仰,所以纯真”的理念刻进企业骨血,让牦牛奶变成了藏区牧民的“幸福泉”,在青藏高原上书写着产业兴、生态美、牧民富的三重答卷。

西部牦牛产业集团

守正:以“三不原则”筑牢品质根基,地理标志守护雪域珍稀

“任何环节的改变,都会让牦牛奶的功效消失。”西部牦牛产业集团董事长谢剑的这句话,是企业近70年未变的信仰。为守护牦牛奶的纯粹,企业始终坚守三大“铁律”:不杂交牦牛品种,杜绝基因变异破坏原生营养;不投喂人工饲料,让牦牛在红原草原自然采食天然青草与药材;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牦牛奶以外的物质,还原雪域馈赠的本真。这份坚守并非空谈,其年处理10万吨牦牛鲜奶、年产1.4万吨奶粉的产能,背后是一套覆盖“草原深处”的产业体系:以红原县为中心,修建2个中心奶站、54个移动奶站,铺设近3000公里奶源路,形成辐射300千米、覆盖红原90%以上区域的收奶网络。“2小时内完成鲜奶收购、冷却、储存”的标准,不仅锁住了牦牛奶的天然营养,更让草原深处的牧民告别了“挤奶难、售奶远”的困境。

移动奶站

创新:产学研协同挖掘高价值,科技赋能产品升级

“红原草原25亩才能养活一头牦牛,盲目扩张就是破坏生态,我们不能做断子孙路的事。”面对“扩大规模增利润”的建议,谢剑的“固执”背后,是对生态的敬畏与守护。企业践行“生态优先、永续发展”理念,推动草原畜牧业实现“五个转变”:从掠夺式经营转向可持续发展、从原料生产转向精深加工、从数量型转向高质量型、从高产出型转向高效益型、从传统粗放型转向标准化生产,让牦牛“慢生长、纯自然”——每年仅5个月产奶期,无需人工饲料,既守护了高原湿地生态,更让牦牛奶营养愈发凝练。 “科技创新才是出路。”在严控规模的同时,企业将发展重心放在“科技挖潜”上。自2011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起,企业先后携手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建立阿坝州“院士(专家)工作站”,深耕牦牛奶功能性研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相继涌现:研究证实纯种牦牛奶仅含更易吸收的A2型β-酪蛋白,骨桥蛋白含量近普通牛奶2倍,还发现5种乳制品中首次出现的鞘脂,为高端营养食品研发奠定基础。 如今,这些科研成果已转化为儿童、孕妇、老年专用奶粉及常温液态奶、低温巴氏奶等多元产品,让牦牛奶从“单一原料”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科技不是为了赚更多钱,而是让牧民的收入更稳、更久。”谢剑的话,道出了科技赋能的初心。

担当:高于市价2-3倍收奶,成藏区脱贫振兴“顶梁柱”

西部牦牛产业集团始终流淌着“为牧民谋福祉”的血脉。“我们赚的钱,是为了养活员工、养活牧民,不是为了个人谋私利。”这是西部牦牛产业集团董事长谢剑的朴实承诺,更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写照。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扶贫龙头企业,企业始终以“让牧民致富”为初心。长期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倍的价格收购牦牛奶,2011年以来鲜奶收购价涨幅达112%,近年年均支付奶款超3亿元,惠及红原县6000余户牧民,占收奶户总收入的70%。“以前卖奶要走半天山路,现在奶站就在家门口,价格还高,每年光卖奶就能赚3万多!”牧民的话,道出了藏区群众的切实获得感。在红原,西部牦牛产业集团被牧民亲切称为“永远不能关门的企业”。从1998年濒临倒闭时的绝境重生,到如今辐射周边300千米的收奶网络、覆盖全县90%以上牧区,企业用实际行动激活“牦牛经济”:修建奶源路解决牧民交奶难题,开展上千人次标准化采奶培训,统一定制挤奶器具避免污染……其“龙头带动八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更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成为藏区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份坚守,也让集团成为四川省第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更助推红原县在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

助力牧民脱贫

荣光:连续8年登品牌百强,雪域瑰宝走向全国

如今,西部牦牛产业集团的“红原牦牛奶”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川藏名片”:连续8年(2018-2025)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荣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品牌价值达53.35亿元;先后斩获“联合国绿色中国杰出健康食品奖”“四川名牌”“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等殊荣;央视《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新华网、四川日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其产业振兴故事。从雪域高原到全国市场,企业通过线下19省产品推介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及天猫、京东、抖音等线上旗舰店,让“红原味道”走进千家万户。2024年,企业更荣任四川省食品生产经营安全协会副会长单位,持续以高标准引领牦牛奶行业发展。近70载风雨兼程,西部牦牛产业集团以“红色信仰”传承初心,以藏传佛教优秀文化涵养匠心。

美丽的红原草原

雪域瑰宝牦牛

在红原草原,牦牛不仅是牧民的“致富牛”,更成为连接生态、产业、文化的纽带——草原因牦牛而生机盎然,牧民因牦牛而生活富足,民族文化因牦牛产业而得以传承。 从红原草原的第一桶奶粉,到走向全国的“高原黄金奶”、当每一滴红原牦牛奶从草原走向餐桌,它承载的不仅是青藏高原的纯净营养,更是一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信仰”——对品质的坚守、对生态的敬畏、对民生的温度。西部牦牛产业集团用69年的时间证明:好的产业,既能扎根大地,也能照亮远方。未来,这家诞生于红原的企业将继续守护雪域瑰宝,在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的道路上,以更坚定的步伐,让更多人共享牦牛奶的健康馈赠,让高原牧民的生活愈发红火,书写属于牦牛乳业、藏区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回馈社会的新篇章。

来源:四川食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