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4日,洛阳市伊川县的张先生(化名)向媒体反映,他77岁的母亲在当地人民医院就医时2次梅毒检测,结果相悖,要求医院给出合理解释,并进行道歉和赔偿。
01
2次梅毒检测,结果相悖
77岁老人家属索赔!
8月14日,洛阳市伊川县的张先生(化名)向媒体反映,他77岁的母亲在当地人民医院就医时2次梅毒检测,结果相悖,要求医院给出合理解释,并进行道歉和赔偿。
7月19日,张先生母亲因胃不舒服在当地医院就诊,做胃镜术前,术前四项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定量结果为3.5(参考值<1.0),弱阳性。医院检验科当天曾复测结果为3.48,遂按初值签发报告。患者当天未进行胃镜检查。
一周后的7月26日,患者在同院复查,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为0.84。两次检测结果大幅度的波动令家属对医院检测的准确性产生了严重质疑,张先生表示,自己母亲这么大年龄了,因为被查出来梅毒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希望医院做出合理解释、并进行道歉和赔偿。
7月30日,医院检验科在《情况说明》中表示:患者7月19日呈弱阳性反应,7月26日结果接近临界值,且该就诊者仅特异性抗体出现弱阳性反应,并不能作为梅毒诊断的依据,应采取多种方法复检,综合考量诊断,不排除生物学假阳性可能。
02
为什么会出现
梅毒假阳性
人体感染梅毒后,会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另一类则是针对类脂质的抗体。
针对梅毒的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实验有TPAB(血清梅毒抗体检测),TPPA(梅毒明胶颗粒凝集实验),非特异性抗体实验有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和RPR实验(快速血浆反应试验)。
然而现阶段的梅毒检测方法均不能百分之百地排除假阳性。那么,哪些情况会导致假阳性出现呢?
1、特异性抗体假阳性
① 曾经感染过或接触过梅素螺旋体,但症状比较轻,未觉察到,未经治疗即痊愈;
② 老年人常见的内科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等;
③ 与人体共生螺旋体可能诱导产生抗特异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
④ 妊娠;
⑤ 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结肠癌、淋巴肉瘤、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麻风、生殖器疱疹、海洛因成瘾等。
2、非特异性抗体假阳性
① 急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病毒性疾病,如风疹、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② 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麻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海洛因吸毒成瘾者等;
③ 其他可导致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 1%~2%,有报道可达 2%。
因为许多老年人患内科疾病,特别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年龄在 7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RPR 和 TPHA 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03
老年人为啥更容易
梅毒抗体假阳性
近年来,在检测老年病人血清标本时就常发现病人梅毒检测阳性,而病人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无感染病史、不洁性生活史和接触史,给我们检验工作和临床医生解释带来了困扰。
老年人梅毒假阳性率升高,并非梅毒感染率上升,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基础疾病干扰
老年人是免疫类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丙型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些疾病可使患者体内含有某些治疗性抗体、嗜异性抗体、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甲胎蛋白等,进而导致老年人在检测梅毒时会更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2.免疫调节功能下降
由于年龄因素生理功能逐步退化,老年人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上的异常,产生一些清蛋白抗体或一些异常蛋白质而干扰了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3.共生螺旋体的影响
人体内可能存在与梅毒螺旋体结构相似的共生螺旋体,它们诱导产生的抗体可能与梅毒抗体检测试剂发生交叉反应,造成假阳性。
4.标本处理问题
若血液标本未完全凝固即离心,或离心不彻底,残留的纤维蛋白可能吸附在检测板上,导致吸光率异常升高。此外,标本溶血也可能释放细胞内物质,干扰检测结果。
梅毒血清学的检测方法有很多,都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出现假阳性。作为检验人员,应该联合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试验、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验进行诊断。几种检测方法的联合检测,采用不同的方法学验证,避免化验结果出现假阳性造成误诊的发生。
1.TP+,TPPA+,TRUST+:正在感染梅毒部分晚期梅毒;
2.TP+,TPPA+,TRUST-:极早期梅毒 、既往感染过梅毒、早期梅毒治愈后;
3.TP+,TPPA-,TRUST-:化学发光假阳性;从未感染过梅毒或感染后处于检测“窗口期”。
尽管老年人梅毒化验假阳性率较高,但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者中有一些人确实是梅毒螺旋体感染者。
不能因为实验室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假阳性,而忽略了老年人梅毒感染的检查,应该进一步结合临床表现和确诊实验来进行综合考量。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