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六街道出实招治理电单车 让城区颜值更高交通更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8:58 1

摘要:在深圳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都市,涉电动自行车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城市管理的系统性问题。而地处深圳地理中心、作为产业和人口集聚高地的龙华区,以其“人口高密度、高流动性以及社会形态高度多元化”的城区特质,无可避免地成为这场治理攻坚战的“前沿阵

在深圳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都市,涉电动自行车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城市管理的系统性问题。而地处深圳地理中心、作为产业和人口集聚高地的龙华区,以其“人口高密度、高流动性以及社会形态高度多元化”的城区特质,无可避免地成为这场治理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和“压力测试场”。今年以来,龙华区各街道、各部门、各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出特有的治理电动自行车的思路和经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

观湖街道

多元共治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

志愿者在地铁4号线松元厦站附近将电动自行车摆放整齐。

在观湖街道,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违规充电、交通事故频发等曾是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而记者昨日获悉,今年以来,该街道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取得了电动自行车违法率下降、安全隐患减少、群众满意度提升的显著成效,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观湖经验”。

据悉,今年4月起,观湖街道办经过调研发现,电动自行车治理存在执法闭环难、充电桩监管混乱、整治协同机制薄弱等诸多困境。“面对上述难题,观湖街道转变治理思路,构建了‘源头管控-数据赋能-社区服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从末端处罚向源头预防转移。”观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充电桩为核心突破口,观湖街道联合科技公司建立“充电设施一网统管”机制。通过将辖区内充电设施联网统一管理、人车数据登记建档、充电场所的消防装置联网、充电时的违章信息提醒等方式,实现社区内的“执法闭环”。

数据治理在破解电动自行车的监管难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建立电动自行车“人车点”数据库过程中,通过地毯式排查、标准化建档,形成“人-房-车”数据绑定机制,让无牌车无所遁形。

同时,观湖街道还在小区出入口通过智能摄像头抓拍未戴头盔行为,将劝导责任压实到物业、门岗,执法场景由“马路”转入“社区”,实现源头管控。

观湖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电动自行车治理必须打破“政府单打独斗”模式,要通过政府主导建机制、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群众自治激活基层力量的方式,形成“多方参与、各负其责”的共治生态。

群众自治方面,街道通过“线上意见征集+线下议事会”收集群众建议,将100余条有效反馈纳入治理方案;发动党员、志愿者在社区开展“戴头盔、守交规”宣传,并通过教育学生来引导家长安全骑行。

如今,观湖街道电动自行车上牌率提升,骑车不戴头盔等违规行为明显下降,社区内充电桩火灾事故实现零发生,电动自行车全链条闭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宋彪/文 陈建华/图

民治街道

“一站一策”优化地铁站周边交通秩序

志愿者在白石龙地铁站周边路段整理非机动车。

地铁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但部分地铁出口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现象突出,部分路段还存在电动自行车与行人、机动车混行的情况,不仅堵塞通道,更埋下不少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民生痛点,民治街道推行“一站一策”精准整治方案,通过硬件升级、空间优化、精细引导多管齐下,有效改善了地铁站周边通行秩序。

作为区域重要交通枢纽,深圳北站周边非机动车流量大、停放需求集中。街道从“疏堵结合”思路出发,在玉龙路桥底、留仙大道桥底对部分绿化进行硬底化处理,划定专属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共提供3000余个停车位,极大缓解了停车压力;同时设置隔离式护栏打造非机动车专用通道,实现行人和车辆物理分离,从源头减少擦碰事故,还在周边布设多处提示引导牌,并安排专人全天候巡查,及时劝导乱停放行为、有序搬移违规车辆。

民乐地铁站C出口天桥曾因非机动车乱停成为“堵点”,既阻碍市民通行,又存在安全隐患。街道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一方面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对天桥上下梯道进行改造,根据人流量科学规划通道宽度与位置;另一方面在地铁站下方区域集中规划5处停放点,提供1000余个车位,从硬件上解决“停车难”问题。

上芬地铁站A出口因空间资源紧张,非机动车停放难题较为突出。街道因地制宜“挤”空间,不仅对出口外绿地进行硬化处理,新增一片专属停放区,还针对旁侧布龙路辅路机动车流量小的特点,协调一条机动车道,将其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及停放区。

白石龙地铁站则通过协调多部门联合调研,在桥下空间开辟出700余个非机动车停放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压力。

此外,红山地铁站周边同样注重非机动车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增设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同时在红木街机动车道增设临时护栏,有效遏制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民治地铁站周边的民治小学天桥段等地,也设置了硬隔离设施,引导非机动车有序通行,保障道路畅通。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龙华街道

“刚柔并济”破解非机动车停放难题

龙华街道某地铁站附近,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

近期,龙华街道创新推出“共治、移管、扩需”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以“刚柔并济”的智慧手段,有效破解非机动车乱停放难题。

针对重点区域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现象,龙华街道坚持“共治”理念,采用“不定时集中整治+常态化值守劝导”模式,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刚”性执法,形成强大震慑。街道组建由“执法+交安+社区”构成的联合整治队,在龙华地铁站、清湖地铁站等关键区域实行联勤联动、滚动轮值,在早高峰前后重点部署工作力量开展清理挪移整治。其中,整治队采取“就近挪移、规整摆放”的动态管控方式,将严重影响通行的乱停车辆统一移至周边临时停放点。

“柔”性引导,凝聚社会合力。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街道更注重源头引导。一方面,积极发动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畅行地铁口”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每天走上街头,整理乱停车辆、劝导不文明行为。另一方面,与共享单车企业建立密切联动机制,组织企业运营人员在高峰时段驻点监测,常态化参与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

面对部分车辆“就近无地摆放、清理无法可依”的治理困境,龙华街道创新建立“数字+异地移管”机制。街道设立专人专岗,将地铁站等核心区域的违停车辆,统一挪移至稍远处的临时指定停放点。为解决车主寻车难问题,街道依托“i龙华”数字平台,开发上线了“扫码寻车”小程序。车主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车辆的挪车告知、取证照片和精准停放位置。

此外,针对废弃“僵尸车”治理难题,街道明确了从“排查、认定、告知”到“清理、保管、认领”的全流程规范。在各社区设立临时保管场,已清理废弃非机动车459辆,有效释放了道路空间。

为从根本上解决停车资源不足的问题,龙华街道积极“扩需”,已在重点区域周边挖潜设置停放区60余处,提供车位近5000个,在22个工业园区、12个商超写字楼、3个农贸市场内部设置停放区,可提供2万余个停车位。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陈欣 通讯员 林荣昌 刘利 文/图

大浪街道

多措并举引导市民自觉有序停放

经过违停集中治理后,大浪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停放有序。

记者获悉,曾经大浪街道辖区内电动自行车违停现象突出,如今经过持续开展违停集中整治,这里发生了大变化。据了解,大浪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18万辆。在有限的停放空间里,电动自行车乱停放堵住了通道,就连行人走路都得“见缝插针”。而在日常治理中,仅靠工作人员搬、抬,不仅效率低,也会造成“反正有人管、我可以随便扔”的错误引导。

对此,大浪街道党工委多次进行专题调研,最终提出以“引导居民自觉摆放”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为策略,同时辅以“联合执法”和“智能平台建设”等手段的综合方案。

首次违停,就近挪移车;二次违停,对车主进行交通安全劝导教育;三次及以上,则将车辆挪移至较远点位,增加取车时间成本。在元芬地铁站,大浪执法队通过这种“渐进式”疏导分类处置方式,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接受自觉摆放理念,实现有序管理。此外,借用科技力量,也为交通治理实现多元共管插上了数字翅膀。依托龙华区平安建设中心“数字社区工作台”,以及大浪街道孵化的“浪小安挪车e站”智能管理平台,市民发现违停现象,只需扫码上报,平台工作人员便能实时接单并进行处置,实现“扫码上报-智能派单-违停处置-数据留痕”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大幅提高治理效率。

此外,大浪街道还通过盘活空间资源和改造闲置角落、优化绿地等举措,进一步缓解辖区内的停车压力。

随着十五运会的脚步渐近,大浪街道交安办联合交警部门以赛事提升城市出行品质为契机,创新开展交通综合治理。行动探索“宣传+劝导+执法”一体化治理模式,重点围绕大浪南路华旺路路口展开。

朋友圈“亮”交规则是大浪街道创新实施的人性化教育措施——违规当事人需按照要求发布交通安全宣言并集满20个赞方能“完成任务”。这种人性化教育措施,一方面提高了违法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借助发达的社交网络扩大教育覆盖面,推动违规者向交通宣传者转变,有效实现“处罚一例、警示一圈、教育一片”的治理目标。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郭梓健 李家仪 文/图

福城街道

微改造加多方协调增加停放空间

福城街道多部门联动让电动车有序“归位”。

针对辖区内电动车乱停乱放、占道堵塞等问题,福城街道聚焦“疏堵结合”核心思路,在长湖地铁站、兴富社区、桔塘社区分别探索差异化治理模式,通过空间改造、多方协同、精准施策等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电动车管理经验,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在长湖地铁站,福城街道以“微改造”为抓手破解交通节点停车难题。一方面,重新规划停车与禁停区域,清晰施划标识标线,明确车辆停放边界;另一方面,盘活地铁口周边绿地、树池等闲置空间,将零散区域整合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区,挖掘停车资源潜力,新增了约1300个车位。同时,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安排工作人员驻点值守,对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进行规范引导与挪移,并通过设置“文明停车”提示牌、播放广播提醒等方式,强化市民文明停放意识。通过一系列举措,近期累计规范乱停放电动自行车1.6万辆,挪移占道电动自行车400余辆。

兴富社区则以“多方协同、入园入企”模式,破解工业园区停车矛盾。面对宝源科技园“电动自行车禁入”政策与员工通勤停车需求的冲突,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街道相关部门、园区管理方及员工代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商摸清需求痛点,有效解决问题。如今,兴富社区电动车治理成果显著,已成功协调9个工业园区提供2980个电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道通行效率提升80%,超90%的车辆迁入合规停放区。

桔塘社区采取“三管齐下”策略,实现辖区停车秩序全域治理。首先,建立由市容队员、交通队员、安防组员及网格员组成的联合治理小组,对城中村小区、主次干道、消防通道等重点区域,采取“劝导+规整”模式,引导车辆归位停放;其次,针对共享电动自行车占道问题,对辖区高频使用区域开展定期巡查,及时清理未按规定停放的车辆;最后,从源头挖掘资源,梳理辖区企业、工业园区闲置空间,推动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同时依托“网格员+楼栋长”联动机制,开展文明停车宣传,提升居民自觉意识。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伍秋蔚/文 记者 陈建华 通讯员 戴汉林/图

观澜街道

AI智能摄像头助力精准监管

观澜街道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开展专项检查。

近期,观澜街道联合市场监管、公安、交警等多部门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街道引入AI智能摄像头赋能精准监管,实现从“人海战术”向“科技巡查”转变,大幅提升电动自行车查处效率与管控覆盖面。

据介绍,为推动辖区电动自行车治理走向深入,切实改善交通秩序和城市环境,观澜街道注重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治理。首先,针对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环节,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销售门店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销售门店合规经营,严格查处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同步强化路面秩序管理,发动志愿者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活动,劝导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头盔,规整乱停放非机动车,清理禁止投放区域的共享电动自行车。

同时,开展电动自行车整治联合执法行动,观澜街道各部门紧密协作,依法查扣非法营运及违法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同时查处多宗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观澜街道还引入AI智能摄像头用于电动自行车整治行动,赋能精准监管。在重点路口、路段,AI智能摄像头可以自动抓拍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行、未佩戴头盔等违法违规行为,并实时推送至执法平台进行查处,实现了电动自行车监管从“人海战术”向“科技巡查”转变,大幅提升了该街道电动自行车查处效率与管控覆盖面。观澜街道广培社区居民陈先生表示,他自己经常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非常注意交通安全,不但按规定佩戴头盔,而且严格遵守交通秩序,几年来都没出过事故。但是他经常看到一些市民骑电动自行车不讲规则,十分担心出事故。“现在政府加强电动自行车治理,特别是这个智能摄像头装上后,还是比较有威慑力的,我明显感觉闯灯的人少了。”陈先生说。

观澜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街道电动自行车治理举措已形成有效震慑,辖区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接下来,观澜街道将继续深化AI技术应用,加快构建智能、精准、高效的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吴春华 通讯员 王丽珊 舒灵昕/文 记者 陈建华/图

编辑 汪文成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