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耳朵贴在冰箱外壳上,你能听见压缩机嗡嗡作响;把针尖贴在一个原子上,你能听见原子核“心跳”的节奏。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EvertStolte和JinwonLee真的听见了——不是用耳朵,而是用一台改装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把耳朵贴在冰箱外壳上,你能听见压缩机嗡嗡作响;把针尖贴在一个原子上,你能听见原子核“心跳”的节奏。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EvertStolte和JinwonLee真的听见了——不是用耳朵,而是用一台改装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他们盯上的主角是单个钛原子。原子核像一粒带磁的小陀螺,自旋方向只有“上”或“下”。过去,科学家只能看见电子的“上”“下”在100纳秒内来回翻飞,原子核却稳如老僧,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肯换姿势。
诀窍藏在“传话”里。原子核不说话,但它身旁的电子是个多嘴的家伙。电子的磁场与原子核的磁场相互拉扯,专业名词叫“超精细相互作用”。STM的针尖扫过时,电子的能级会微微抖动,这一抖,就把原子核此刻的姿势偷偷告诉了外界。
团队把测量速度提到极限,刷新频率比原子核翻身的速度还快。屏幕上的信号突然在两档之间来回跳动——像老式霓虹灯啪嗒啪嗒切换。每一次跳动,就是原子核从“上”翻到“下”,再翻回去。计时器停在5秒,刷新了量子系统里最“磨蹭”的记录。
更妙的是,他们做到了“单次读出”。传统测量像拍合影,得反复曝光;单次读出像抓拍,一次快门就能定格原子核的姿势,还不打扰它继续转圈。这意味着以后想对原子核“发号施令”,不必再担心一喊就把它吓跑。
STM针尖继续往前滑,画面里出现一排排钛原子。未来,这些“磁陀螺”可以排成量子算盘,每颗珠子都是一个核自旋,算力密度甩经典芯片几条街。或者把它们当传感器,探测单个分子的磁场,把MRI的分辨率推到原子级别。
Stolte把实验比作第一次用望远镜看木星条纹:“先看见,再想办法靠近。”今天他们让原子核在屏幕上跳舞,明天也许就能让它按节拍跳一整支量子芭蕾。
你猜,下一个被直播的量子现象会是谁?留言说说你最想看的微观大片,也许下一次显微镜下的主角就来自你的脑洞。觉得有意思,把文章甩进朋友圈,一起围观原子核的慢动作回放!
来源:Science科学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