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给大区经理好处、不跟对方处好关系,很可能就会被多压库存。”多位亏损汽车经销商向《车圈纪事》抱怨,揭示了汽车行业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在车市整体下行的背景下,这种寻租和吃回扣现象是否有所收敛?调查显示,问题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文 | 汽车行家综合
“不给大区经理好处、不跟对方处好关系,很可能就会被多压库存。”多位亏损汽车经销商向《车圈纪事》抱怨,揭示了汽车行业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在车市整体下行的背景下,这种寻租和吃回扣现象是否有所收敛?调查显示,问题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这里插播一条游学资讯:
报名「汽车行家·漆博士游学活动」,两天时间,我们将带大家参观漆博士直营门店,分享门店经营方法以及线上运营实操,努力帮助大家靠“新媒体”实现逆风翻盘!渠道之痛:压库与回扣的“潜规则”
“我们店去年亏了800多万,但区域经理却开上了保时捷。”一位合资品牌经销商负责人苦笑着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并非个例,在汽车行业,渠道管理的权力寻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据调查,大区经理们常用的手段包括:强制压库(将滞销车型强行分配给经销商)、控制紧俏车型分配权、修改经销商考核指标、影响返利发放等。而这些权力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
“现在的情况是,会搞关系的经销商才能拿到热门车型,而那些‘不懂事’的则只能拿到一堆滞销库存。”一位自主品牌经销商透露,“一次‘打点’的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取决于车型的热门程度。”
行业下行,腐败更加隐蔽化
2018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经销商库存压力持续高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3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62.4%,连续15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
“行业日子不好过,但腐败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得更加隐蔽。”一位曾任多家车企区域经理的业内人士表示,“直接收现金的少了,但通过亲友开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方式洗出利益的多了。”
另一种新兴形式是“资源互换”——大区经理帮助经销商获取热门车型,经销商则通过购买指定服务或产品作为回报,形成更加难以追踪的利益链条。
车企反腐:雷声大雨点小?
面对渠道腐败问题,多家车企近年来加强了内部监管。
某国内车企审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会审计大区经理的报销和业务决策,但很难查到实质证据。双方都有利益,形成了攻守同盟。”
数字化管理能否破局?
随着电商和直营模式的发展,一些车企开始尝试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人为干预。
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品牌采用直营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渠道腐败问题。传统车企也在推进数字化订单系统,实现车型分配的自动化。
经销商:夹缝中求生
对于大多数经销商而言,他们既痛恨这种腐败现象,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我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如果不玩这个游戏,可能明年就出局了。”一位经销商无奈地说,“现在卖车不赚钱,只能靠售后和金融业务维持。如果没有热门车型吸引客户,售后业务也无从谈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表示,渠道腐败最终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它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增加了渠道成本,最终这些成本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汽车行业的渠道腐败问题,反映了在市场下行压力下,行业生态链的扭曲和异化。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车企加强内部治理和数字化建设,也需要整个行业建立更加透明、健康的渠道关系。
否则,当经销商大量退网之时,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将受到严重冲击。车市寒冬已经足够艰难,不能再让腐败雪上加霜。
来源:Auto汽车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