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到一条短视频,说某县酒厂一天能出五万斤散酒,却连本地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
县城里那口老酒,到底靠什么活到今天?
昨天刷到一条短视频,说某县酒厂一天能出五万斤散酒,却连本地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
我愣了:没名气还能天天冒烟,这账怎么算?
我跑回老家乡镇,蹲在酒厂门口数车。
早上七点,第一辆面包车是镇上“王记喜铺”的,拉走两百斤裸瓶酒,回去贴自家红纸就卖婚宴。
十点,隔壁县的小超市老板开着皮卡来,后备箱塞满五十斤塑料桶,准备回去灌进各种“内部接待”瓶子。
中午,一辆挂省会牌照的冷链货车悄悄倒进后门,司机叼着烟说“大厂要基酒,签了三年合同”。
下午四点,又来了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直播,现场打标“私人订制”,十分钟卖掉八十箱。
一天四拨人,酒厂连广告都没打。
我溜进车间,老师傅正翻粮。
他说,别看牌子不响,他们酿酒的法子跟茅台那套12987没差,高粱还是仁怀那边买的红缨子,只是省掉了讲故事的钱。
酒出来先存五年,大厂来收,一斤给六十,贴上别人的标就翻五倍。
剩下的散酒,镇上人买走,十五块一斤,比矿泉水贵不了多少。
算下来,酒厂毛利薄,可架不住周转快,一年也能挣几百万。
晚上我在镇口大排档喝了一杯绵竹大曲,老板从冰柜底下摸出落灰的老瓶。
一口下去,甜得干净,像小时候偷喝爷爷藏在床底的那壶。
老板叹气:这酒以前全省跑,现在年轻人只认广告,不认舌头。
我懂了。
小酒厂活下来的秘密,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把巷子变成了无数条小路:婚宴、批发、基酒、直播、定制……每条路都有人走,酒厂就永远有人敲门。
名气?
那是给上市公司准备的。
小厂只要守住味道和账本,就能在缝隙里活得比谁都久。
最后一杯喝完,瓶子空了,酒厂烟囱还在冒。
它不靠传奇,只靠把每一滴酒换成真钱。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