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问我,历史这东西,读起来到底为啥总有点隔靴搔痒?好像打仗和下棋似的,棋盘上东一子、西一子,国家间的是非恩怨,全变成了课本上寥寥几行——就像电影里快进过的片段。但那年1979年春节刚过,中越边境的风,刮得连猫都喘不过气儿来。北方解放军大步流星,一路打到越南谅
有人问我,历史这东西,读起来到底为啥总有点隔靴搔痒?好像打仗和下棋似的,棋盘上东一子、西一子,国家间的是非恩怨,全变成了课本上寥寥几行——就像电影里快进过的片段。但那年1979年春节刚过,中越边境的风,刮得连猫都喘不过气儿来。北方解放军大步流星,一路打到越南谅山这座战略重镇门口。谅山离河内——说白了也就是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越南上上下下,那空气里全是紧张得能捏出水来的味道。
刚开始几天,越南总统黎笋的身边,谁都拿不准主意。好事的有的说:这中国人也是被苏联咬着鼻子牵着走,现在厉害归厉害,撑不了几天就得退,却又要装腔作势。也有胆大包天的巴结派,希望黎笋能趁着解放军刚松口气时反打一把,把场子找回来。这会儿的黎笋倒像是个不动声色的老渔夫,被人轰炸半天,他一瞥窗外阴沉天色,只留一句话:“人家撤了,咱们可别慌,冒进就是自己挖坑。”这一句话,后来救了不知多少越南兵的命。
要说起这仗怎么打起来,还得往前翻二十多年。法军在奠边府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街头巷尾刚贴上“光荣胜利”的横幅,美国的卷发大兵就吹着口琴来了。这时候呢,别的社会主义盟友都像是打了个喷嚏就回屋避风头去了。苏联表面装得很公道,背地里却和美国扯着走廊里低声细语,交换点什么利益。你说,越南人能不寒心么?
也好在那几年中国和越南之间,可真有过肝胆相照的味道。你说当年越南特工和中国援越铁道兵一起挖隧道,冒着美国轰炸修桥,那都是流着汗沾着泥的交情。可人心就没长在一根肋骨里,权力换人,气氛也变了。黎笋登台,他眼界高了,成绩写进简历了,心气儿也比老前辈们足。美帝赶走了,法军收拾了,身边随即来了新大哥苏联。中美一握手,越南立马往北边靠,为的是啥?说到底,是边境的小算盘和称霸东南亚的大舞台。
到了七十年代末的越南,真敢吹——“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家兵能一顶三十。谁信这个?他们有的是苏联的新式坦克,成列地往南飞奔。边境的小摩擦成了日常,咱们这边几次三番劝他消停,越南人倒觉得自己头上那顶高帽越戴越正经。
这些年越南报纸上天天写自己多牛,边境上咧嘴露齿的标语横幅也没少挂,最起劲那会儿,一帮越南将官还站在师部地图前,描盘着“如何北进讨论会”,天真得像初打游戏的学生娃。其实中国这头早把防御准备列到一级,眼看忍无可忍。
要说破局,得提一句邓小平。当时正逢他刚到美国和卡特握手,有人问起对越看法。邓那句“顽童不听话得揍揍屁股”,说得轻巧,话里却全是门道。这声枪响,听懂的是苏联,眉头一拧;不太明白的是美国,琢磨半天。中方把主力精锐留在北方提防苏军,调南方两路二十几万人,闪电推进。
1979年2月的天,广西、云南边境全是兵踩出的湿泥。解放军最先拿下的并非谅山,而是紧邻高平这块要地,那儿的越军连带民工挤满街头巷尾。说到细节——有个山东兵打着补给线,自己饿了几天,靠着附近农户送来的番薯皮和干粮熬到凌晨,结果第二天,部队一齐攻下了老街。你问细节意义?老百姓的饭锅都是冷的,输赢之间,不只是军队的事。
战事一线,最怕拖泥带水。谅山前沿,解放军炮兵阵地遍布山头,兵们夜里踩着石子铺开的山道,就地打井水喝。有士兵这样回忆过——谅山城火光冲天,石头路全是弹片,他隔着半截墙,看到越军小队火速转移,大家冷静无比。这时候不是西片里的激昂豪情,是一种默契般的平静。
三月初,谅山终于破了,铁路公路往南直通河内。越军全线后撤,黎笋一边下令调集主力死守首都,一边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指头掐着一根折断的香烟。他对自己身边的智囊极少吐露心声,但据说有一夜,他长叹着问身边参谋:“究竟能守到几天?”没人敢答这话。这期间,全国广播还在热情鼓舞,说什么坚不可摧的战壕,硬是撑着民心。
可解放军突然收兵,全越南像疯了似的乱猜原因。有的说“自己打退了侵略者”,有的担心是不是陷阱,只有黎笋自己松了口气。有个小道消息——某天一位激进军官提议趁中国兵撤回追击一波,黎笋罕见地当场发火,说:“人家退兵,你还敢追?不怕连命都扔下?”这话比他多年冷静外表还要直白,也透露出一点疲惫。
中国兵撤时,留下的地雷埋在路旁荒地,谁要冒冒失失追大队,后果不言而喻。南方几个村庄孩子都被勒令别往外跑,就怕踩中没收拾的弹药。你说这战争,图什么?到头来都是遭殃的老百姓多。
后来咱们试图缓和关系,想跟昔日的小兄弟重拾和气。而黎笋那头始终隔了一堵苏联送的高墙,不肯收手,还一再招兵买马补缺口。越南的征兵线降到了14岁,谁家有能走路的男孩子基本上一夜间都去穿军装,街头的母亲抱着米袋哭,这些事再没人提。那阵子越南对外宣称“全民皆兵”,可一时间,人口几乎拉空,东南亚第三强国的招牌,越来越像戏台上的旧道具。
这仗一拖就是十年,双方都难熬。等到黎笋撒手,越南换了新领导,第一件事就是把老仇扔一边,连宪法里的反华标语都给删了,转头又承认中国之前的援助。邻居还是邻居,到头来也得重新坐下来吃顿饭。1991年,中越正式“和好”,图书馆里的报纸一夜之间刷了新头条。老辈人看着失落的,年轻人倒觉得松了口气。
有人说,大人物的决定,拐来绕去最后绕回原点,吃亏的总是小人物。可有时候,一个人的一句话,就决定了十万百姓的生死,战争这东西,说破天都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家。黎笋那年沉下的脸色,如今看看,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明白——命悬一线时,一步错都能让河内城不复存在。岁月过去,沿边村庄的炊烟还是会升起来,人啊,对烧水、做饭、过日子的渴望永远不会输给炮火。战争最后教会人的,恐怕就是这个理儿。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