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李家第三代不上位,但李显龙做的安排,跟当年李光耀如出一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2:24 1

摘要:如果你问新加坡人,五月那天傍晚有没有一种“剧终”的感觉,大概多数人都会点头。想象一下,新加坡总理府门口,71岁的李显龙,西装一尘不染,脸上隐约带笑,最后一次把手抬起来向人群挥手。镜头一转,时光仿佛倒回1959年,他的父亲李光耀刚刚成为共和国首任总理时,也是这么

如果你问新加坡人,五月那天傍晚有没有一种“剧终”的感觉,大概多数人都会点头。想象一下,新加坡总理府门口,71岁的李显龙,西装一尘不染,脸上隐约带笑,最后一次把手抬起来向人群挥手。镜头一转,时光仿佛倒回1959年,他的父亲李光耀刚刚成为共和国首任总理时,也是这么走出来,也是这个姿势。但这两个画面背后意义,完全不同。那年是新马分家、万象更新,而如今则是李家王朝悄然谢幕——第三代李氏后人没有一个接班,黄循财成了新晋总理。很难说现场有没有人鼻头一酸。更难说,这一幕是不是就真的意味着“李家故事”彻底落幕了。

有些事,表面像是落下帷幕,深处其实另有玄机。眼下大家在讨论权力更迭,我却忍不住想到1993年。那会儿,李光耀“裸退”以后,表面风平浪静,其实留了把大锁。他虽然让吴作栋当了总理,自己却转身成了“高级部长”——别看这头衔没那么好听,手上的事可不少。比起眼前的黄循财“顺利上位”,李光耀那时玩的一套,是从后台遥控指挥,身兼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政府投资公司重头职务,连干部任命都要过问。你说吴作栋是“临时工”,其实也不冤枉他。新加坡核心经济、外交、人事,哪一样不是“李家班底”把着?谁敢在这样的气氛里轻举妄动?

如果再往前细翻,有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小插曲:八十年代末,李光耀曾想试试让几个非“自己人”在内阁里出点主意。比如曾经的财政部长郑章远,是从工人阶级一步步爬上来的。结果没过两年,李光耀觉得“节奏乱了”,连夜重新洗牌。用友善点的话说,是他对经济掌控欲望极强,用泼辣点的说法,则是李家班一直不让船偏航。这其实跟后来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人卸任不是让权,而是为下一步“搭好桥”,本质上没教别人“怎么造船”,只是换了个船长。

到李显龙这里,戏码换汤不换药。黄循财“上位”这一路走来,不是平地起高楼。人们都记得他十几年前当李显龙秘书——其实这种“秘书制”在新加坡是个传统,往往总理的秘书都成了后来的“热门人选”。但不同于吴作栋,黄循财家庭普通,读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公立大学,没什么豪门气派,倒让他初入政坛时格外低调。不过别看人温和,干起事来雷厉风行。他被提拔得很快,三年干过国防、通商、财政、通讯四五个部门,什么事都得插手。老百姓总说:哪个大项目摊上黄循财,说明这事八成是李总理自己盯的。

这速度,比起李光耀培养吴作栋的“慢火炖汤”快多了。要说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现实——李显龙年纪大了,几次健康风波让高层不得不提前筹备接班。2018年,他在国家广播讲话突然咳嗽停顿,现场气氛顿时紧张。再加上李家第三代一个搞人工智能、一个教书、一个远在海外,都不愿意回国“接力棒”。外部呢,反对党越来越硬气,民意也发生了质变。2020年那次大选,有些老一辈的人私底下感慨:“没见过工人党拿下那么多席位,时代真的变了吗?”其实官方也很心知肚明,铁腕没法永远压制多元化的呼声。

再说句闲话,黄循财有一点特别,他在做副总理时带头搞了气候绿色经济转型。新加坡人爱在咖啡店聊天,有人夸他愿意冒风险,有人觉得不过是沿用李显龙的“智慧国”蓝图。你看吧,他的新政连组屋政策、公积金制度都几乎一字不差地延续了“李家规划”。所以,你说他是技术官僚也行,说是李家的“定制继任”也不算错。

可李显龙重点搞的还不只是政坛那一摊子,人家连自家祖宅都没闲着。你要是去欧思礼路38号,大概率还会遇上一堆游客。李光耀临终前明明说过:“这个家,拆。”可李显龙坚持留下,理由是“承载历史”,可明里暗里,谁不清楚,这祖宅就是一块“政治金字招牌”。谁能掌控它,谁就有“正统香火”。那场家族斗争,说穿了是三个兄弟姐妹为了谁能说了算,打得不可开交。李显扬、李玮玲怒斥“大哥为保仕途,屡屡无视父亲遗愿”,最热闹的几年,这事几乎成了茶余饭后的全民大瓜。

李家的第三代,其实各有主意。像长子李鸿毅,从不出现在政治场合,但背后推出全国人脸识别系统,全岛街头一装摄像头,许多本地人直说“这小伙心里有数,不吃眼前亏”。还有李绳武,常年在哈佛教书,公开唱反调,他嘲讽新加坡“言论受限”,顺手写了篇法律评论,没想到最后被判了高额罚款。这事没多久,他爸李显扬更是干脆抬脚去英国,一声不吭申请政治避难,说老哥操控司法,“兄弟阋墙”成了世界性笑话。

外面的事瞧着乱糟糟,李显龙退而不休。当年李光耀“挂个顾问”,他如今留任国务资政,用老父亲那一套继续参与大事。国务资政不是个闲职,可以列席会议,无需对国会负责,说好听点是“经验传承”,说难听了还是“幕后控盘”。

每次新总理亮相,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往往不是“新气象”,而是“黄循财会不会最后帮李家东山再起?”你别说,这不是大家胡编乱造。近几年,人民行动党使劲想去掉“李氏色彩”,可新班子最要紧的几位部长都跟淡马锡控股这家族企业有点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加坡普通工薪层对“高官家属掌控着国企”这事,说起来多少有几句怨气。尤其淡马锡被称作“国家金库”,年年盈利几十亿新元,从不公开账本,让人心里总觉有猫腻。

说到底,外部的挑战也绝不比内部轻松。新加坡小国寡民,“两头讨好”成了外交传统。黄循财对中国市场又亲近,对美国安全又依赖。这一来二去,面对风云变幻的地缘政治,他能不能稳坐船头,还真不好说。早年李光耀靠“东西平衡”,才换回国家腾飞。现在的世界局势可没那么好糊弄,人心与变量都比以前复杂太多。

要说这场接班,李家是真的彻底退出了吗?恐怕谁都不敢下断言。新加坡的官僚机器,西装革履下,其实仍然残存着李家的印迹。淡马锡还在李显龙夫人手里,关键政策照样参考李家的设计。“明面让贤,背后掌舵”,这套路,日韩财阀玩了几十年,李家也算青出于蓝。

不过别小看新加坡老百姓,他们嘴上不说,心里自有数。工人党不断壮大,年轻人往往更看重机会、公平、保障,而不是“英雄家族”。最近几年,高学历打工族和新移民在咖啡店唠嗑,说得最多的不是李氏恩怨,而是房价、自由、透明度。这才是人民行动党最大的隐忧——再厉害的技术官僚,也怕丢了群众基础。至于族群问题,过去靠华人为主打底,如今马来、印度裔的话语权也在提升。倘若执意按照“祖传方式”选领导,不仅外头有人指指点点,内部也会滋生怨气。

归根结底,李家能否顺利“退居幕后”,要看新加坡这个“精英治国小作坊”能不能顺应潮流。也许未来有一天,会有新的领导人带来不一样的治理方法。但那时候,李家的影响力只怕已经悄悄嵌进了这座岛国的骨血,想抹也抹不掉。倒不如说,“李氏王朝”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提前把自己变成“制度”的一部分。这是他们的把戏,也是老百姓难以察觉的现实。

新加坡这条小船,还会平稳驶向远方吗?李家会不会哪天再一次“回归”?没人能断言。但有句话说得对,一些背影,转身离场后,却从没真正消失。至于新加坡,还会不会继续脚踏实地跑下去,就留给历史慢慢裁判吧。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