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潘朝铭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在专业院校的熏陶下,书法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书法如果真正入门,那就会气韵贯通,是对身体有益的。
反之如果仅仅只是写字,作为一种欲望,一种体力劳动,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9月7日上午,才华横溢、正值盛年的广东书法名家潘朝铭,永远地定格在了43岁。
要理解潘朝铭的离世为何引发如此大的轰动,首先要了解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在别人都是玩泥巴的年纪,他偏偏喜欢写字!
但潘朝铭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在专业院校的熏陶下,书法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毕业后,他如鱼得水般地在书法界扎下了根。他身上的头衔多到令人震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顺德区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等等。
荣誉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他的作品频频亮相于各类顶级展览,四年一届、汇聚全国书法精英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有他的一席之地。
“中国书法年展”的楷书与行草展,他均能入围,这说明他在不同书体间都能游刃有余,艺术功底深厚且全面。
除此之外还有“南雅奖”,这可是广东省书法最高奖、“容庚奖”等重量级赛事,也留下了他获奖或入展的身影。
可以说,在广东书法界,他早已是名声鹊赫的领军人物,更是无数后辈学习的楷模。
他的书法,既有传统书法的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审美的灵动与创新。
楷书端庄秀丽,笔力遒劲,行草则气势磅礴,恣意洒脱。
难怪有人评价他,潘朝铭乃广东书法界罕有的全才,既能书写一手好字,又热衷于教育事业。
这份赞誉,饱含着同仁们的肯定与敬重。
然而,就在他如日中天的事业巅峰期,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最残酷的玩笑。
那段“最后的直播”视频,如今看来,无疑成了潘朝铭生前留给公众最清晰的印记。
9月2日上午,他在线上为学生们讲解书法临摹创作要点,布置作业,与学生们积极互动,耐心解答。
视频中,他神采奕奕,声音洪亮,丝毫看不出病态。谁又能预料到,短短五天后,他就将永远地离开这个他深爱的世界?
家属在讣告中,对死因惜字如金,仅以“突发疾病”一笔带过。
一个身兼数职,荣誉等身的人,他的生活节奏会是怎样的?
书法创作的道路,本就充满艰辛与枯燥,需要夜以继日的钻研与练习。
为了在各类大赛中脱颖而出,为了精进技艺,他必定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与精力。而这背后,往往意味着熬夜、久坐、精神高度集中。
他还有多个社会职务,这些头衔,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组织活动,参与评审,推动书法普及等等,每一项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
此外,作为书院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他还要操心运营管理、教学授课等诸多琐事。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为了维持在书法界的地位,为了让自己的培训机构蒸蒸日上,他或许早已习惯了透支身体。
长期的熬夜、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日积月累,身体的各个器官早已不堪重负。
当疾病找上门来时,往往是突如其来,甚至不给人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素来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它讲究心手合一,气韵贯通。
当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笔墨之中时,呼吸会变得平稳,思绪会变得宁静,身体也会随之放松。这本该是一种对身心有益的内功心法。
然而,当书法被功利化,被视为一种敲门砖和晋升阶梯时,它的本质就开始扭曲。
为了追求名次,头衔,经济效益,许多人不再纯粹地享受书写的乐趣,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任务,一种体力劳动。
为了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或许会像潘朝铭一样,不断地加班加点,反复练习,甚至牺牲健康。
不得不承认,潘朝铭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无疑是勤奋的,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
但当这份努力与过度的名利绑架在一起时,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在书法界,谁不想获得更多荣誉,谁不想拥有更响亮的名头?
这种对名利的渴望,有时会变成一种驱动力,但一旦过头,就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反噬自身。
斯人已逝,哀思绵绵,9月10日上午,在殡仪馆,将会有无数人为潘朝铭送行。
书法界同仁,学生,粉丝,大家在社交平台留言,回忆着他的点点滴滴,表达着沉痛哀悼。
他的谦和友善、对书法的执着,对学生的谆谆教诲,都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潘朝铭的离去,无疑是广东书法界,乃至书法界的一大损失。
生命是脆弱而宝贵的。无论事业多么成功,荣誉多么耀眼,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值壮年,肩负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的中年人来说,更应该学会自我关照,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无论追求何种梦想,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财富。
愿潘朝铭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卸下所有世俗的重担,继续自由地挥洒笔墨,享受书法带给他的那份最纯粹的快乐!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