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挖掘机的铁臂撕开豫东平原的晨曦,商水县黄寨镇小集村最后一栋民居在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尘埃落定,白墙红瓦的房子化作瓦砾,村口老槐树上的一截红布条还在风中摇晃。这里曾经是632户村民的家,如今已成中原地区最大港口建设工地的一部分。塔吊高耸,机器轰鸣,一个通江达海的梦
挖掘机的铁臂撕开豫东平原的晨曦,商水县黄寨镇小集村最后一栋民居在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尘埃落定,白墙红瓦的房子化作瓦砾,村口老槐树上的一截红布条还在风中摇晃。这里曾经是632户村民的家,如今已成中原地区最大港口建设工地的一部分。塔吊高耸,机器轰鸣,一个通江达海的梦想,正在废墟上生长。
【注:本文以周口港建设及小集村变迁为背景,内容综合了地方公开资料、村民口述回忆及相关规划信息整理创作。其中部分场景与对话基于事实进行了文学化加工,旨在增强叙事感染力。】
三百年渡口,八百年集市,小集村的故事从水运起步,见证了商贾云集的繁华。
小集村位于商水、淮阳、项城三县交界的咽喉之地,北临沙颍河,与素有 “小武汉” 之称的淮阳新站镇隔河相望。明清时期,对岸新站镇凭借水运优势商贾云集,南岸村民为图便利,自发形成集市,“小集” 之名便由此流传开来。
时光流转至 20 世纪 80 年代,329 国道穿村而过,彻底改写了小集村的命运。村民们纷纷投身商海,有人组建运输队,有人开起饭店、办起加工厂。鼎盛时期,村里一支 200 多辆出租车组成的运输队南下厦门、深圳,沿街的饭店、工厂昼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 “国道经济带” 声名远扬。2009 年起,小集村启动新农村建设,白墙红瓦的别墅错落有致,街道两旁大叶女贞郁郁葱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2024年,小集村迎来命运的转折。河南省“11246”内河航运工程的重点项目——周口港中心作业区选址确定在小集村及周边区域。消息传来,村委会大院公告栏前挤满了村民。有人红着眼眶感叹“房子才盖好没几年”,有人则开始查资料、憧憬未来。
58 岁的村支书带头,第一个在拆迁协议上按下红手印。在丈量土地时,他特意避开了村小学的国旗杆,那所光汇烛光学校(原名小集小学,由民盟河南省委援建)承载着村里孩子们的求学记忆。随着港口建设规划图的展示,“中原首个百万级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 500 万标箱” 等信息让村民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反对声慢慢变成了期待。
短短数月,1425 栋建筑被拆除,2677 亩土地完成腾挪,632 户村民中,600 多户搬离了故土,只剩下 48 户暂时留守。最后一批搬家的村民,把家当搬上卡车时,不舍地回望老房子,满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站在拆迁后的土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周口港中心作业区的建设正热火朝天。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这里将建设 12 个千吨级泊位,未来集装箱船可直达上海港。
在临时板房里,不少村民正为新的生计做准备,有人计划投身港口物流行业。地下工程也在顺利推进,总长 12 公里的疏港铁路正在铺设,建成后货物可通过铁路直达郑州国际陆港;占地 500 亩的保税仓已完成地基浇筑,周口特产等货物未来将从这里装箱出口。
按照规划,周口中心港将形成 “两区两点、港产城协调、河海联动” 的总体发展格局,规划 72 个生产性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达 2941 万吨。其中,中心作业区设计建设 22 个 2000 吨级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 176 万标箱,分两期实施。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工程(一期)已完成投资 5.2 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 35.33%,码头工程进度已过半,预计今年年底一期工程具备开港运营条件。村主任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过去咱靠国道跑运输,现在要靠港口做世界生意!”
拆迁时,村民们特意留下了村口的老槐树。有人在树干上刻下“小集村2024”,有人把老照片埋在树根下。如今槐树新抽的嫩芽旁,立着港口建设的倒计时牌:“距离首航还有180天”。夜晚的拆迁安置区活动板房里,张老汉的儿子正在直播港口建设,屏幕上不断飘过“小集加油”“周口加油”的弹幕。
当第一艘挂着“周口港”标识的集装箱船驶离码头时,埋在老槐树下的照片或许会被海浪声惊醒。它们见证了一个承载“三百年渡口,八百年集市”记忆的村落,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逐渐消失,而一个通向海洋的新梦正在此处萌芽。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