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县16支来自各战线、乡镇的代表队身着统一服装,以昂扬姿态登台;《保卫黄河》的激昂、《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接连唱响,全场数千人起身共情高歌,炽热旋律裹挟着群众的赤诚。
溆浦县“今日盛世・如您所愿”红歌传唱赛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杨伶霞 通讯员 陈小勇 周红波 彭丽丽 怀化报道
9月7日晚,溆浦县人民体育场灯火璀璨、座无虚席,“今日盛世・如您所愿”红歌传唱赛在此拉开帷幕。
全县16支来自各战线、乡镇的代表队身着统一服装,以昂扬姿态登台;《保卫黄河》的激昂、《我和我的祖国》的深情接连唱响,全场数千人起身共情高歌,炽热旋律裹挟着群众的赤诚。
这场红歌赛,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成为溆浦县以文化活动激活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溆浦县积极探索“文化+治理”融合模式,通过诗歌节、龙舟赛、村BA、文艺汇演等多元活动,走出“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文化成为提升群众素养的“净化器”、融洽干群关系的 “黏合剂”、推动乡村善治的“加速器”。
双井镇在进行红歌赛排练。
文化铸魂:从精神浸润到自治自觉,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文化是精神的滋养剂,更是素质提升的“隐形课堂”。
溆浦县立足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双重优势,通过丰富的文化实践,让群众在精神共鸣中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的转变,从“无序娱乐”向“有序自治”的跨越。
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在具体活动中展现得尤为鲜明。
“红歌赛排练时,双井镇一位老党员的身影让人难忘。室外场地没有遮阳棚,他却始终站得笔直,跟着旋律热泪盈眶地唱。”双井镇镇长彭开华回忆,老党员的专注感染了周边排练的村民,原本松散的队伍渐渐变得整齐,这份红色情感的共鸣,不仅唤醒了群众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更让大家开始主动为集体活动出力,自治意识悄然萌芽。
大江口镇江坪居委会的舒懿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闲时大家要么在家打牌,要么凑在一起唠家常扯是非,自从排练红歌,没人喊累,谁走调了就互相纠正,谁记不住词就一起提醒。后来我们还约定,排练之余一起清理居委会周边的杂物,现在门口的空地都成了‘小花园’,邻里关系比以前亲多了。”
如果说红色文化点燃了群众的参与热情,那么“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体验,则进一步唤醒了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治担当。
“宁荒一丘田,不输扒龙船”,大江口镇文化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尹苼达口中的这句俗语,道尽了当地村民对龙舟赛的热爱。
今年6月“大端午”期间,大江口镇所有龙舟有序下水,为了集体荣誉,村民们提前协调农活时间训练。有人手上磨起水泡,裹个创可贴继续划;有人家里有急事,也会先找队友替班再离开。训练间隙,大家还主动商量“龙舟赛期间的秩序维护”,自发组建了“青年巡逻队”,比赛时没有出现一起拥挤、争执事件。
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让群众从“为自己”转向“为集体”。
北斗溪镇的变化更具代表性。当地文艺队在参与多场文艺汇演后,主动牵头制定《院落卫生公约》。文艺队成员每天清晨带头打扫自家门前卫生,还会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清理庭院;公约里明确“每周三集体大扫除”,村民们不用干部督促,到点就自带工具集合。
如今,北斗溪镇人居环境整治效率提升40%,不少村民说,“文艺队能带头,我们也不能落后,村里干净了,大家住着都舒服。”
双井镇岩园村的舒利群,更是文化铸魂的直接受益者。“以前没事就是打牌,输了还闹别扭,精神头越来越差。现在村里有文艺活动,我跟着学广场舞、唱红歌,不仅精神状态好了,还报名成了文化志愿者,帮着组织活动。村里人都笑我‘越来越有文艺范,还成了村里的热心肠’。”
从红色文化的共鸣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溆浦县的实践印证了文化的深层价值。当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找到精神归属感,便会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村BA赛场。
文化聚力:从干群隔阂到同心共识,搭建治理连心桥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连心”。
溆浦县将文化活动作为干群互动的“天然舞台”,让干部从“办公室”走进“群众中”,从“管理者”变为“参与者”,在共同筹备、共同体验中打破身份隔阂,凝聚“干群一条心”的治理共识。
村BA篮球赛,正是干群关系升温的典型场景。首届村BA由乡镇篮球爱好者牵头,消息一传开,周边镇村的村民纷纷组队报名。对于“村BA”的热闹程度,当地村民的描述格外鲜活,“每逢比赛,树上、围墙上全是踮着脚看球的观众,那热闹劲儿,比过年还足!”
双井镇镇长彭开华的感受尤为深刻。他还记得,去年村BA赛前训练,自己跟着几个村民练习投篮,有人开玩笑说“镇长投篮姿势不对”,干脆手把手教他调整手势;练完球后,村民拉着他去村口吃冰凉粉,你一言我一语,聊完篮球还会说家里的事、村里的事。
“那天没人叫我‘镇长’,都喊‘老彭’,”彭开华坦言,“干群距离近了,群众才愿意跟你掏心窝子,信任感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零距离”互动,在文艺汇演中同样上演。
去年中秋,低庄镇筹备文艺汇演,干部们跟着村民学唱山歌,却总跟不上换气节奏。村民们没有笑话,反而围成一圈教他们“吸气要沉、吐气要匀”;筹备流程时,干部提议“加个政策宣传的小品”,村民则建议“小品里要加本土方言,大家才爱看”,双方你提建议我补细节,原本的“干部安排、群众执行”变成了“干群一起商量”。
汇演当天,干部和村民同台表演,台下掌声不断,有村民说,“以前觉得干部高高在上,现在看他们跟我们一起唱歌、一起笑,就像自家亲戚一样。”
正如溆浦县文旅局负责人所言,当地推行“干部带头+能人引领”模式:先组织村(社区)干部、文化骨干组队,再以“熟人带动熟人”扩大参与。这种模式成效显著,比如部分乡镇虽已举办多届村BA,积极性却逐年提升。青年早报名集训,大妈自发排广场舞当啦啦队,村民主动维护秩序捡垃圾,众人齐心争“村BA冠军”。这份集体荣誉感,让活动热闹非凡,更打破干群隔阂、拉近邻里距离,推动村民从分散走向同心共识,为基层治理搭建起连心桥。
当干部与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共同欢笑、共同付出,“有事一起议、有难一起扛”的共识便悄然形成,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溆浦龙舟赛开幕式现场。
文化赋能:从活动热闹到治理实效,打造善治新引擎
文化的价值,最终要落到治理实效上。
溆浦县通过打造红歌赛、诗歌节、村BA等区域性文化品牌,将文化活力转化为治理动力,实现“文化活动”到“治理效能”的转化,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新”。
在矛盾纠纷化解上,文化活动的“润滑剂”作用愈发明显。
大江口镇党委书记易长生坦言,“以前邻里因为宅基地、灌溉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很多纠纷通过文体活动中的互动自然化解。比如平时有点积怨的村民,因为一起参加龙舟训练,划着船就聊开了,主动说‘为这点事伤和气不值’。”
这一变化在数据中得到印证:去年大江口镇矛盾纠纷总量200件,今年至今降至123件,同比下降 38.5%;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量从去年的30件降至今年的11件,同比下降63.3%。
龙潭镇的做法更具创新性,当地依托过大年舞龙灯的时机组建“同乐调解队”,队员都是舞龙队的老队员。他们熟悉村里的情况,又有威望,调解时用“舞龙要跟着鼓点走,邻里相处要守规矩”的比喻劝导,村民更容易听进去。
今年以来,同乐调解队已高效化解邻里纠纷37起,调解周期比以往缩短50%。
低庄镇则将“议事”嵌入文化活动,让治理更高效。去年村BA赛事期间,该镇把村民议事会安排在中场休息时段,议题是“村里垃圾清运方案”。
“比赛时大家都爱干净,聊垃圾清运正合适。”低庄镇干部说,当时有村民提议“按球队分组划分保洁区,每组负责一条街”,还有人说“可以在赛场周边设‘环保积分箱’,捡垃圾换积分兑日用品”,这些建议全票通过。方案推行后,村里垃圾清运效率提高30%,村民参与率达85%,原本需要开好几次会的事,一场村BA就敲定了。
更重要的是,文化活动激活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乃至“主导者”。
近年来,溆浦县联动乡镇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由文化志愿者、退休教师组成的“活动专班”,不少群众主动加入,学会了活动策划、人员协调等技能。
双井镇花桥社区的舒杰就是其中之一。“以前村里有事都是干部说了算,现在我跟着‘专班’筹备村BA,不仅学会了安排赛程,还会主动跟大家聊‘村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今年有人提议‘在村 BA 赛场周边增设垃圾桶’,我把建议报给镇里,很快就落实了。现在社会治安比以前好,大家有事一起商量,村里的事就像自家事一样。”
文化活动还带动了“自治团体”的涌现。
如今,溆浦县的“篮球+公益”协会、“龙舟+助老”服务队等团体不断增多,把文化活动的热情延伸到治理实践中。“篮球+公益”协会的青年们会在赛后去看望留守儿童,教他们打球;“龙舟+助老”服务队的队员则会定期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形成“活动搭台、自治唱戏”的良性循环。
从红歌赛的激昂旋律,到龙舟赛的铿锵鼓声,再到村BA 的欢呼呐喊,溆浦县以文化为笔,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溆浦的实践不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化浸润人心的强大力量,更让我们精准捕捉到基层实现善治的核心密码,深刻揭示了文化赋能背后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深层逻辑。
“今日盛世・如您所愿”红歌传唱赛宣传系统在演出。
谈及未来发展方向,溆浦县委书记郑湘明确表示,将把全面深化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充分释放文化“润心育人”的独特价值——既以文化凝聚力唤醒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更以文化向心力汇聚起推动溆浦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围绕这一方向,溆浦下一步将重点构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具体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组建“普法文艺轻骑兵”,通过常态化普法巡演实现文化服务与治理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创新开发“掌上议事厅”模块,依托村BA直播、龙舟赛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让在外务工人员跨越时空实时参与家乡治理;三是精心选拔“乡风评议员”,推动龙舟鼓手、山歌艺人等本土文化骨干兼任网格调解员,着力培育一支懂文化、善治理的“治理型文化人才队伍”,让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肌理。
对于这一系列文化赋能实践,郑湘有着生动展望。“当龙舟竞渡的鼓点奏响基层治理的节拍,当村BA赛场的喝彩化作议事协商的掌声,‘溆浦经验’的文化软治理探索,必将成为驱动溆浦实现善治的新引擎。”而这番展望,与记者采访中的所见所闻高度契合,进一步印证了溆浦文化治理路径的可行性。
溆浦的探索也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机关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蒋俊毅指出,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文化软治理作为柔性治理手段,能通过价值引领、情感联结和行为塑造,为基层善治注入内生动力。
他进一步提出三大实施方向:一要深挖本土文化基因,构建价值认同共同体;二要创新文化浸润方式,实现治理效能转化;三要完善文化治理机制,形成长效发展生态,这正与溆浦文化软治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本质相契合。
同时,蒋俊毅特别肯定溆浦的突破: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群众参与动力不足、干群疏离,而溆浦没有将文化活动仅当作“娱乐形式”,而是深挖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借集体活动的情感共鸣培育公共精神,以文化认同强化制度执行的内在动力。在他看来,若每个村民都能在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找到归属感,县域善治便能获得最持久、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