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运(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中国民航市场延续了稳健的复苏态势。整体来看,各项核心运营指标均实现了正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韧性与出行需求。2025年暑运于8月31日结束,全国民航预计运输旅客1.47亿人次,日均237万人次,同比增长3.6%。然而
2025年暑运(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中国民航市场延续了稳健的复苏态势。整体来看,各项核心运营指标均实现了正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韧性与出行需求。2025年暑运于8月31日结束,全国民航预计运输旅客1.47亿人次,日均237万人次,同比增长3.6%。然而,在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市场内部的结构性分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为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CADAS数据,2025年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机场累计完成客运起降架次196.38万架次,同比增长2.5%;旅客吞吐量高达2.92亿人次,同比增长2.9%。整体执行率达到91.8%,客座率为85.8%,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健康,运力投放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高。
其中,境外航线的架次和旅客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1.0%和12.0%,远超国内市场的1.9%和2.1%,成为拉动整体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这表明国际商务及旅游出行需求正在加速释放。尽管国内旅客量实现了2.1%的增长,但暑运期间境内航线平均票价(含基建燃油)为961元,同比下降7.9%;座公里收入为0.551元,同比下降8.3%。这反映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以维持高客座率(86.4%)。境外航线执行率高达101.4%,说明航司为满足旺盛需求,执行了部分加班或包机计划。而境内航线91.2%的执行率则相对常规,也反映了市场竞争下对运力投放的审慎态度。
顶级枢纽竞争白热化,市场“黑马”涌现
全国机场暑运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92亿人次,其中,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北京首都、深圳宝安、成都天府五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均突破1000万人次,合计贡献全国总量的22%,彰显了其在国家航空网络中的核心地位。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批区域性机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市场策略,实现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成为本年度暑运的最大亮点。温州龙湾机场表现最为抢眼,旅客吞吐量和客运架次同比分别暴增11.2%和11.7%,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冠军,反映出浙南地区旺盛的商务和旅游出行需求。昆明长水机场(旅客+7.3%)、乌鲁木齐天山机场(旅客+7.5%)和厦门高崎机场(旅客+6.6%)等西部和东南沿海的门户机场也表现出色。特别是乌鲁木齐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7.5%,排名跃升至第12位。这得益于新疆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和“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执行率高达104.2%,显示出其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地位和市场热度。福州长乐机场(旅客+7.9%)和宁波栎社机场(旅客+6.3%)同样实现了高速增长,印证了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强大的经济活力。温州龙湾机场(+11.2%)和银川河东国际机场(+8.2%)同样表现出色,反映了长三角外溢需求和西部旅游热的共同作用。
市场分化:部分机场面临增长压力
然而,部分机场在暑运期间遭遇了负增长,如南宁吴圩机场下滑最为明显,客运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分别下降8.1%和5.2%,市场调整压力巨大。长沙黄花机场(旅客-2.5%)、武汉天河机场(旅客-1.9%)、济南遥墙机场(旅客-3.0%)和天津滨海机场(旅客-4.2%)等中部及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机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负增长的原因可能较为复杂,包括但不限于:高铁网络的竞争分流、区域内其他机场的崛起、特定航线结构调整、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
执行率和客座率是衡量机场及航司运营效率的两个核心指标。执行率和客座率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91.8%,85.8%)的机场,是暑运期间最炙手可热的市场。这些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北京、上海、成都等拥有强大腹地经济和人口支撑的超级枢纽;二是昆明、乌鲁木齐、西宁等拥有顶级旅游资源的门户机场。高执行率伴随低客座率,可能意味着市场竞争过度,航司为保市场份额而维持航班,但上座情况不理想。尽管它们的执行率非常高,但较低的客座率反映出在“一市两场”格局下,部分航线或时刻的客流被大兴和深圳等机场分流。航司在这些传统枢纽的运力投放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升盈利能力。
执行率偏低,但客座率很高,通常是航司主动优化、合并航班以应对市场需求不足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经营策略。典型代表为:长沙机场(88.2%,88.4%)、郑州机场(83.3%,88.3%)、石家庄机场(91.6%,91.1%)。石家庄机场的客座率高达91.1%,位列前40名机场之首,但其执行率相对正常。长沙和郑州也呈现类似特征。这表明在面临高铁强力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航司采取了更为灵活和审慎的运力投放策略,通过取消部分预期收益不佳的航班,将客流集中到少数航班上,从而确保了高客座率和单班收益。
综合来看,2025年暑运民航市场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总体特征。基于本次暑运的数据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核心趋势并对未来市场作出展望:第一,国际市场成为关键增长点。随着全球旅行限制的进一步放宽和消费信心的恢复,国际航线的复苏将持续为中国民航市场注入活力,特别是对于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而言,其战略价值将更加凸显。第二,市场竞争进入“价值战”而非“价格战”。票价的普遍下调反映了竞争的激烈,但长远来看,单纯的价格战不可持续。未来,航司和机场需通过优化航线网络、提升服务品质、推出差异化产品等方式,提升综合价值以吸引旅客。第三:西部地区航空市场潜力巨大。以新疆、四川、云南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在成为中国民航市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第四:机场格局动态演变。头部机场的座次更迭、新兴枢纽的快速崛起,都表明中国民航的枢纽网络格局远未固化。机场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更加复杂,精细化运营和战略协同能力将是制胜关键。
展望未来,随着中秋、国庆等传统假期的到来,民航市场预计将迎来新的出行高峰。行业参与者需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运力投放和营销策略。同时,如何平衡客运量的增长与票价水平的稳定,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将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核心课题。 (丁文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