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赎回别瞎操作!掌握这4个关键时机,收益才能真正“落袋为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1:04 1

摘要:“买基金时有多‘上头’,赎回时就有多‘懵’——赚了点就怕利润‘飞了’,亏了又舍不得‘割肉’,结果要么卖飞大牛基,要么套在高点越亏越多。”

“买基金时有多‘上头’,赎回时就有多‘懵’——赚了点就怕利润‘飞了’,亏了又舍不得‘割肉’,结果要么卖飞大牛基,要么套在高点越亏越多。”

其实,基金赎回从不是“凭感觉乱卖”,它藏着4个关键时机。抓准了,收益才能真正“稳得住、涨起来”。今天咱们把这几个时机掰开揉碎了讲,看完你再操作基金赎回,心里绝对有底。

一、达到止盈目标时,该赎就赎

你买基金时,有没有设过“赚多少就卖”的目标?

大部分人要么没设,要么设了也没严格执行。但止盈目标是基金赎回的“第一道安全阀”——它能帮你把“浮动盈利”变成“实际收益”。

怎么设止盈目标?

止盈目标得结合基金类型、市场环境灵活定:

债券基金(波动小):年化收益设5% - 8%左右;

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波动大):年化收益设15% - 20%左右;

行业主题基金(比如新能源、半导体,弹性极强):可适当提高,但也要更警惕回调。

到了止盈点,为啥必须赎?

有人会问:“万一赎了之后还涨呢?”

但投资的核心是“落袋为安”,不是赌“极致收益”。市场永远有机会,但保住已有的利润更重要。

举个真实例子:2023年新能源基金爆发时,读者A设了20%的止盈点,到点就赎,后面新能源回调,他保住了利润;读者B觉得“还能涨”,拿着没卖,结果利润回吐了一半。

这就是“止盈纪律”的重要性”,别让“贪婪”把到手的收益再吐回去。

二、基金基本面恶化时,果断赎回

基金的“基本面”,是指基金经理、投资策略、持仓方向这几个核心要素。如果它们变了,这只基金可能就不是你当初想买的那只了,该赎。

1. 基金经理变动,且新经理风格不匹配

基金经理是基金的“灵魂”。不同经理有不同的投资逻辑和风格:

比如你买张坤的消费基金,看中的是他“长期价值投资、重仓消费龙头”的风格;结果张坤卸任,新经理喜欢“炒短线、买科技股”——基金的“味道”全变了,你要是不适应新风格,就该赎。

2. 投资策略漂移,偏离初衷

比如你买的是“中小盘成长基金”,结果半年后一看持仓,全是大盘蓝筹股——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策略漂移,说明基金没按当初的定位来,未来收益逻辑也变了,留着意义不大。

3. 持仓行业/个股出现不可逆风险

如果基金重仓的行业出了政策打压、基本面急剧恶化的情况(比如2018年的P2P行业),基金大概率会持续下跌,就得赶紧赎;如果重仓股爆雷(财务造假、重大违法等),也得警惕。

三、市场极端行情下,灵活调整赎回节奏

市场不是一直涨,也不是一直跌。极端行情下(疯牛、股灾),赎回时机特别关键。

1. 疯牛行情:分批止盈

当“全民炒股、券商APP卡到爆、身边大爷大妈都在晒基金收益”时,往往是疯牛顶部附近。

这时候别一次性全赎,建议分批止盈:比如把持仓分成5份,每涨10%就赎一份。这样既不会错过后续可能的上涨,也能逐步把利润拿在手里。

2. 股灾式下跌:别盲目割肉,看长期逻辑

如果市场突然暴跌(比如单日跌5%以上),但你买的基金是优质赛道(消费、科技、医药等长期向好的行业),且基金经理没瞎操作——这时候别慌着割肉。

因为暴跌后往往会有反弹,盲目割肉可能“卖在最低点”。这时候要做的是:

检查基金基本面:如果基本面没问题,反而可以考虑逢低补仓(降低成本);

若实在扛不住波动,也可分批赎回(比如先赎30%,剩下的看后续走势)。

四、自身资金需求或投资规划改变时,及时赎回

投资是为了服务生活,不是反过来。如果自己有资金需求,或者投资规划变了,不管基金是赚是亏,都该赎回。

1. 有明确资金需求时

比如你本来计划拿闲钱投资3年,结果1年后要买房——这时候就得把基金赎回来当首付。别纠结“现在赎是赚是亏”,因为生活需求是第一位的。

2. 投资规划改变时

比如你原来风险承受能力高,买了很多股票型基金;现在年纪大了,想“保守点”——那就得把股票型基金逐步赎回来,换成债券基金、货币基金。

投资规划要和人生阶段匹配,这才是“聪明投资”。

结语:赎回是为了更好地“布局下一次机会”

基金赎回不是投资的终点,而是优化投资组合”的过程:抓准时机赎回,要么保住了利润,要么避开了风险,要么让资金更匹配自己的生活。

其实投资就像“种地”:播种(买基金)是开始,除草施肥(定投、补仓)是过程,收割(赎回)是结果;但收割之后,土地还能再播种新的作物(再投资其他机会)。

最后问大家:你最近有没有赎回基金?是因为达到止盈了,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来源:译萱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