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坐在那张破旧的三合板桌子前,手里拿着那张房产中介的宣传单,心里五味杂陈。
我坐在那张破旧的三合板桌子前,手里拿着那张房产中介的宣传单,心里五味杂陈。
刚才婆婆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小梅啊,我和你公公商量好了,在城南买套房子养老,首付我们出,房贷让建国还。"
我抬头看了看坐在对面的丈夫李建国,他正低着头摆弄着那个红灯牌收音机,避开我的目光。
这是1995年的春天,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咱们这个小城市也开始有了商品房。
我和建国结婚三年了,一直住在他家那间十几平米的平房里,和公婆挤在一起。
建国在纺织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四百块,我在百货公司当营业员,一个月二百八十块。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也算安稳。
婆婆王素琴是个精明人,退休前在供销社当会计,公公李大山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两个人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五百多块。
他们这些年攒了点钱,听说城南要开发,房价便宜,就动了买房的心思。
"妈,您和爸买房养老,这是好事儿。"
我放下手里的宣传单,"可是这房贷得还二十年,建国一个月就四百块工资,还了房贷,我们娘俩喝西北风啊?"
婆婆的脸色有些不好看:"小梅,你这话说的,建国是我儿子,我们老了,他不养谁养?"
"妈,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赶紧解释,"我是说,既然要建国还房贷,那房子是不是应该先公证一下,写上建国的名字?"
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
公公放下了手里的搪瓷茶杯,建国停止了摆弄收音机。
那个收音机还在咝咝拉拉地响着,播音员正在说着什么新闻,可我们谁也没心思听。
婆婆的脸更难看了:"小梅,你这是什么意思?怀疑我们老两口会骗你们不成?"
"妈,不是怀疑,是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
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一些,"万一以后老二结婚了,嫂子们有意见怎么办?"
建国的弟弟李建设还在读师专,听说已经有了女朋友,是同班同学。
公公李大山终于开口了:"小梅啊,我们老李家祖祖辈辈都是讲道理的人家,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儿子。"
"爸,我知道您和妈都是好人。"
我站起身来,给公公添了茶水,"可是咱们不能光靠觉悟过日子不是?现在法治社会了,什么事都讲个章程。"
婆婆"啪"地一声把茶杯放在桌子上,茶水溅了出来:"小梅,你这是要和我们老两口打官司吗?"
"妈,您这话说的。"
我有些委屈,拿起抹布去擦桌子上的水渍,"我就是希望把事情说清楚,免得以后有矛盾。"
建国终于抬起头来:"梅子,你别说了。"
他看了看父母,又看了看我,脸上满是为难,"爸妈,要不咱们再商量商量?"
"还商量什么?"
婆婆站起身来,围裙上还沾着做饭时溅的油渍,"你媳妇都不信任我们了,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她转身往里屋走,"算了,房子不买了,让你们住一辈子这破房子算了。"
公公也跟着站起来,叹了口气:"唉,现在的年轻人啊,心眼子比蜂窝煤还多。"
我坐在那里,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夜里,我和建国躺在那张嘎吱嘎吱响的木板床上,谁也不说话。
月光从窗户照进来,透过那块破了一个角的玻璃,屋子里静得能听见隔壁老张家孩子的哭声。
"梅子,你今天是不是话说重了?"
建国侧过身来,轻声问道。
"你觉得我说错了?"
我也侧过身,面对着他,"建国,咱们结婚三年了,我对爸妈怎么样,你心里清楚。可是这买房子的事,关系到咱们后半辈子,我不能不考虑周全。"
建国沉默了一会儿:"我知道你是为了咱们好,可是你这样说,爸妈心里能好受吗?"
"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坐起身来,"房贷一还就是二十年,咱们现在二十多岁,还到四十多岁。万一以后老二结婚,他媳妇要房子怎么办?到时候爸妈怎么说?"
建国也坐了起来:"梅子,你想得太多了。"
"我想得多?"
我的声音有些大了,"建国,我跟你说件事。我们单位老王,给儿子买房子,儿子还贷款。后来儿子结婚了,儿媳妇要求把房子过户给儿子,老王不同意,现在一家人闹得鸡犬不宁,儿子都不回家了。"
建国听了这话,沉默了好久。
外面传来夜班巡逻的脚步声,还有那个熟悉的喊声:"各户注意防火防盗!"
第二天一早,我正在厨房烧煤球炉子做饭,听见外面有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是我们隔壁的张大妈,手里还拎着个菜篮子。
"小梅啊,昨天晚上听见你们家吵架了?"
张大妈是个热心肠,也是个大嘴巴,整个胡同里的事她都知道。
"没吵架,就是商量点事。"
我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让她进屋。
"商量买房子的事吧?"
张大妈走进屋来,放下菜篮子,坐在那个小马扎上,"小梅啊,大妈跟你说句话,这买房子的事,你考虑得对。"
我有些意外:"大妈,您也这么觉得?"
"当然了。"
张大妈压低声音,"咱们这个年代,什么都变了,光靠觉悟靠不住了。我跟你说,前几年胡同东头的老刘家,也是这样的事,结果闹得不可开交。"
"怎么回事?"
我放下手里的活,坐下来听她说。
"老刘夫妇买房子,让大儿子还贷款,说是养老用。结果大儿子还了五年贷款,老刘突然中风去世了,老刘的老婆改口说房子是给小儿子的,因为小儿子在她身边伺候,大儿子白还了五年贷款,现在还在法院打官司呢。"
听了这话,我心里更加坚定了。
"大妈,那您说我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张大妈站起身来,"小梅啊,你是个明白人,该坚持的就要坚持。不过话要说得好听一些,别让老人觉得你不孝顺。"
张大妈走后,我坐在那里想了很久。
煤球炉子里的火苗忽闪忽闪的,锅里的粥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下午,建国下班回来,脸色很不好。
他把那个帆布工具包往桌子上一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梅子,今天厂里的老同事都知道咱们家的事了。"
他有气无力地说,"他们都说我媳妇不孝顺,说我这个人没本事,让媳妇管着。"
我心里一紧:"谁说的?"
"还能是谁?"
建国看了我一眼,"妈今天去菜市场,碰见她那些老姐妹,就把昨天的事说了,说得可难听了。"
我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她怎么能这样?把家里的事到处说?"
"梅子,你消消气。"
建国拉住我的手,"妈也是一时生气,过几天就好了。"
"建国,你觉得我真的做错了吗?"
我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问。
建国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梅子,说实话,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可是这么做,爸妈心里能接受吗?"
"那你说该怎么办?"
正说着,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和说话声。
公公推门进来了,身后还跟着建国的叔叔李大河。
李大河是个文化人,在县里的文化局工作,说话有分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建国,小梅,都在家呢。"
李大河笑着跟我们打招呼,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红塔山递给建国。
公公坐下来,脸色还是有些不好看,一声不吭地抽着旱烟。
李大河看了看我们,清了清嗓子:"建国,小梅,今天我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买房子的事。"
我和建国对视了一眼,没有说话。
"小梅,你昨天说的话,叔叔觉得有道理。"
李大河点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现在这个社会,什么事都要讲法,讲程序。你要求公证房产,这是对的。"
公公有些不高兴:"老三,你这是向着外人说话。"
"大哥,我不是向着谁说话。"
李大河摆摆手,"我是觉得,小梅的想法很实际。你们老两口现在身体好,以后的事谁说得清楚?万一有个什么变故,建国白还了这么多年贷款,对他公平吗?"
我心里有些感激李大河,没想到还有人理解我。
"再说了,"李大河继续说道,"房子公证了建国的名字,也不是说就不给你们养老了。该尽的孝道还是要尽,该承担的责任还是要承担。这是两码事。"
公公听了这话,脸色缓和了一些,放下了手里的旱烟袋。
"叔叔说得对。"
我站起来给李大河倒茶,用的是家里最好的那个白瓷茶杯,"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孝顺爸妈,我只是希望把事情说清楚,这样对大家都好。"
李大河点点头:"小梅,你这想法很成熟。现在这个社会,光靠感情维系关系是不够的,还要有制度保障。我在机关里见得多了,多少家庭因为这种事闹矛盾。"
公公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开口了:"那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我觉得可以这样。"
李大河掐灭了烟头,"房子买下来以后,马上办理公证,写上建国的名字。同时,建国要写一份承诺书,保证给两位老人养老。这样一来,各方的权益都有保障。"
建国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父亲:"爸,您觉得呢?"
公公思考了一会儿:"这样做,会不会太复杂了?以前哪有这么多事?"
"复杂一点总比以后有矛盾好。"
我轻声说道,"爸,我真的不是不信任您和妈,我只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周全一些。现在不是以前了,什么都要讲个规矩。"
正说着,里屋传来了动静,婆婆从里面走出来了。
她应该在里面听了一会儿了,脸色比昨天好了一些,手里还拿着那件正在缝补的衣服。
"小梅,你真的是这样想的?"
婆婆坐到我身边,把针线活放在腿上,"你不是怀疑我们要骗你们?"
"妈,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我握住婆婆的手,那双手粗糙得很,满是岁月的痕迹,"我跟建国结婚三年了,您对我怎么样,我心里清楚得很。我就是想让这件事情处理得更好一些,让大家都踏实。"
婆婆的眼圈有些红了:"小梅啊,妈昨天说话重了,你别往心里去。妈这辈子就是心直口快,有啥说啥。"
"妈,我没往心里去。"
我也有些想哭,"其实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宿,觉得自己说话也有些冲动,没有考虑到您和爸的感受。"
李大河看见我们婆媳和好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就对了嘛,一家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都是为了这个家好。"
"那就这样定了。"
公公也站起来,把旱烟袋装进烟荷包里,"房子公证建国的名字,建国写承诺书保证养老。"
建国点点头:"行,就这样办。爸妈,您放心,该我承担的我一定承担。"
婆婆擦了擦眼角:"小梅,妈以前总觉得你年轻,考虑问题不周全。现在看来,还是你想得远,想得深。"
"妈,我哪有您想得远啊。"
我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胆子小,什么事都愿意想得周全一些,怕以后有麻烦。"
李大河笑了:"小梅这样做对了,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要把什么事都想在前面,白纸黑字写清楚。"
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就出了岔子。
建国从厂里回来,脸色特别难看,一进门就往床上一躺。
"怎么了这是?"
我赶紧问。
"梅子,厂里传开了,说我们家为了房子的事闹翻了,说我不孝顺,让媳妇欺负老人。"
建国用胳膊捂着脸,"车间主任找我谈话了,说要是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会影响我的工作表现。"
我的心一下子凉了。
那年头,工人最怕的就是单位有意见,影响工作和前程。
"建国,你别着急,这事会过去的。"
我坐在床边安慰他。
"怎么过去?"
建国坐起来,"现在整个厂子都知道了,说我媳妇不讲理,逼着公婆公证房子。"
我咬了咬牙:"那咱们就不买房子了。"
"不买?"
建国看着我,"梅子,你能甘心住一辈子这破房子?"
我看了看这间十几平米的小屋,破旧的家具,漏风的窗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那你说怎么办?"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我打开门一看,是我们百货公司的工会主席刘大姐。
刘大姐四十多岁,是个很有威信的人,平时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照顾。
"小梅,听说你们家最近有点事?"
刘大姐进门就问。
我有些尴尬:"刘大姐,您怎么知道的?"
"这事传得挺广的。"
刘大姐坐下来,"小梅,大姐问你,你真的要求公证房子?"
"是的。"
我点点头,"大姐,您觉得我做错了吗?"
"错什么?"
刘大姐摆摆手,"小梅,你做得对。我跟你说,这种事大姐见得多了。前年我们单位的老李,也是这样的事,结果老人偏心,房子给了小儿子,大儿子白还了十几万贷款。"
听刘大姐这么说,我心里踏实了一些。
"可是现在外面传得很难听,说我不孝顺。"
我有些委屈。
"传就传吧,清者自清。"
刘大姐拍拍我的肩膀,"小梅,你记住大姐的话,女人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不能光指望别人的良心。"
"刘大姐,您这样说,我心里好受多了。"
"好受什么?"
刘大姐站起来,"这事还没完呢。明天你跟我去一趟,我带你见个人。"
第二天下午,刘大姐真的带我去了一个地方。
那是县里的法律咨询处,刚刚开设不久。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律师听了我们的情况,很认真地说:"这位女士,您的要求完全合理合法。房产公证是保护各方权益的最好办法。"
"律师同志,外面都说我不孝顺,这正常吗?"
我问道。
"这是传统观念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冲突。"
律师推了推眼镜,"您要求公证房产,恰恰说明您是一个有法律意识的现代女性。"
从法律咨询处出来,我的心情轻松了很多。
刘大姐拍拍我的肩膀:"小梅,看见了吧?你没错。"
一个月后,房子买下来了。
公证的时候,我和建国、公婆一起去的县公证处。
那是一座老式的二层小楼,楼梯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看着公证员在房产证上郑重其事地写下建国的名字,我心里踏实了。
建国也当着公证员的面,一笔一划写下了养老的承诺书。
从公证处出来,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街上的槐花开得正盛。
婆婆挽着我的胳膊:"小梅啊,妈现在觉得你这样做太对了。"
"妈,您怎么突然这样说?"
我有些奇怪。
"昨天我去菜市场,碰见了老刘的媳妇。"
婆婆压低声音,"她跟我哭诉她家的事,我听了以后,觉得你真是有远见。她说要是当初像你这样坚持,也不会有今天的麻烦。"
原来,婆婆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妈,其实我也是听张大妈说的老刘家的事,才想到要这样做的。"
我笑了笑,"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经不起折腾,什么事都要想周全一些。"
公公在前面走着,步子迈得很轻快,突然回过头来:"小梅,爸爸以前小看你了。"
"爸,您别这样说。"
我有些不好意思。
"不,爸爸说的是实话。"
公公停下脚步,认真地说,"你能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说明你是真正为这个家考虑的,不是为了你自己,是为了建国,也是为了我们全家。"
建国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梅子,这段时间辛苦你了,让你受委屈了。"
我看着他们一家人,心里暖暖的。
这件事情过去以后,我和婆婆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她经常跟邻居们说:"我们家小梅啊,考虑问题就是周全,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那些之前说闲话的人,后来听说了老刘家的官司,也都改了口风。
张大妈逢人就说:"还是小梅聪明,早就想到了这一层。"
建国的弟弟李建设去年师专毕业了,分配到乡镇小学当老师,也带回来一个女朋友。
那个女孩姓陈,是同事,听说我们家房子的事情以后,专门找我聊了一次。
"嫂子,您当时怎么想到要公证房子的?我听建设说,您顶着很大压力呢。"
小姑娘眼睛亮亮的,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没怎么想,就是觉得应该把事情说清楚。"
我给她倒了杯茶,"年轻人嘛,总是要为以后考虑的,不能光凭一时的热情。"
"嫂子,您真有智慧。"
小姑娘竖起大拇指,"我要向您学习,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我也要坚持原则。"
我笑了笑,心里想着,其实谁都不容易。
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的不是相互猜疑,而是把话说开,把事情做明白。
这样才能避免以后的矛盾,才能让一家人和和睦睦地过日子。
现在,建国每个月按时还房贷,我们也按时给公婆生活费。
老两口搬到新房子住,我们继续住在这间老房子里,但是心情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我们知道,等房贷还完了,那套房子就是我们的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比以前更加和睦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坚持公证房子,也许现在我们就不会这么踏实了。
建国现在也经常跟同事们说:"我媳妇有远见,当初要不是她坚持,我们现在还糊里糊涂呢。"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话必须说在前面,有些事必须做在前面。
不是不信任,而是为了更好的信任。
不是不团结,而是为了更好的团结。
人啊,都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这不是自私,这是负责。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生活负责。
这年头变化快,什么都在变,只有把事情做踏实了,心里才能安稳。
我经常想起那天在公证处的情景,想起公证员认真写字的样子,想起建国写承诺书时专注的神情。
那是我们家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转折点。
从那以后,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踏实,越过越有盼头。
来源:灵巧奶茶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