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昨晚守着直播,心里都打着小算盘:国乒这块女双首金,八九不离十。结果呢,三局一过,大家在评论区齐齐“唉”了一声——石洵瑶/钱天一0比3不敌日本的佐藤瞳/桥本帆乃香,首场决赛就让人憋屈。比赛地是在阿拉木图,WTT挑战赛级别,按说这种站赛是锻炼和拿分的好机会,
很多人昨晚守着直播,心里都打着小算盘:国乒这块女双首金,八九不离十。结果呢,三局一过,大家在评论区齐齐“唉”了一声——石洵瑶/钱天一0比3不敌日本的佐藤瞳/桥本帆乃香,首场决赛就让人憋屈。比赛地是在阿拉木图,WTT挑战赛级别,按说这种站赛是锻炼和拿分的好机会,可这场的过程和结果,的确不好受。
第一局没进入状态,失误像被打开了开关,5:11很快就交代了。你能明显看出来,节奏在对面手里,桥本的削球把来回节奏拖慢拖乱,佐藤在台前补位很快,反而我们有些急,想一板过,反倒把手抖出来。一到相持,球一飘,线路不坚决,分工也不够清晰。第二局情况没好转,4:11更干脆。削球在双打里就像“绳子上的结”,你解不对劲,就越缠越紧。我们对削球的应对没站稳脚跟:要么拉不转,要么想偷节奏,结果给对面等到了失误。
第三局有过起色,发接发有变化,局中一度反超,但到了关键分还是被对面咬住。日本这对“一攻一守”的搭配,套路很清晰:削球先制造落点深、旋转强的“质量球”,逼你起板质量下降,再让前台的队友上手快点封你线路。我们这边在那两三个关键回合,第一落点的质量没顶住,线路也没把桥本从中路荡开,结果分数被连着拿走。最终0比3,首金旁落,说不失望是假的。
这场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是准备度问题,对削球的预案看着不够细。削球不是只靠“硬拉”,需要“拉吊结合”去消耗她的移动,配合短球、挑打,逼她队形松动,再找直线突击。双打更讲究分工:谁负责拉沉、谁负责找空当,谁管短球、谁盯台前偷袭,这都得说透。这一块今晚没立住,临场交流也略显急躁。第二个是心态,0比2后能追上来说明不是打不过,是关键球的选择没打到点子上。比如发球位能不能更果断地逼桥本用反手去接,接发能不能多一拍落到她不舒服的肩线,哪怕拉一板“安全球”把回合带长,也好过冒险出界。
当然,也别把问题看得过于阴沉。挑战赛对国乒来说,核心任务之一本来就是试阵找感觉。年轻组合临时搭档、对位不同风格,对教练组来说都是素材。日本这对女双配合很成熟,桥本以防守著称,粘性极强,佐藤台前嗅觉灵,对我们年轻人就是个“考试点”。输在这儿不是末日,关键是把错在哪儿、怎么改,拆成具体训练单项:对削球的上手质量、相持中第二板的落点、台前的预判与站位。下次再碰这种“一攻一削”,手里就不能只有“一把锤子”。
球迷也别急着上纲上线,我们后面还有好戏。覃予萱和周启豪要分别出战女单、男单决赛。一个是近两站状态起势,稳定性在往上走;一个向来以速度、上手凶狠见长,到了决赛就看谁能把节奏按自己想要的走。站在这个节点上,最需要的是把女双的失利转化成“同场复盘”的养分:发接发更果断,关键分敢于打对手弱点,不被对手节奏牵着鼻子走。
还有个现实点必须提:对削球这种“稀有怪”,双打的针对演练真不能只停在口号上。训练里就该模拟到位——还原削球的旋转强弱变化、深短落点组合、突然转守为攻的节奏点,让攻方学会“慢一拍”的耐心与“快半拍”的突袭切换。别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今天这3局就是最好的教材。
阿拉木图这站,从首场决赛丢了开始,舆论的放大镜一定会对准年轻人。这没关系,扛住就成长。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夜晚:前面有遗憾,后面就有人把它补回来。希望今晚开始,覃予萱、周启豪把气势顶起来,也给队友补一针强心剂。至于石洵瑶/钱天一,这场的每一个丢分片段,等你们回到训练馆,一帧一帧看清楚,下次再遇到,别再让对面轻松把节奏拿走。球迷要的不是永远不输,而是看见你们每次都把“怎么赢回来”的路径走得更清楚。
来源:一丝不苟叶子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