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激情四射的“苏超”到热力十足的“浙BA”,从挑战极限的武汉马拉松到乘风破浪的青岛帆船赛……今年以来,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火热出圈,形成一股强劲的赛事经济热潮,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 胡立彪
从激情四射的“苏超”到热力十足的“浙BA”,从挑战极限的武汉马拉松到乘风破浪的青岛帆船赛……今年以来,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火热出圈,形成一股强劲的赛事经济热潮,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所谓赛事经济,是指通过体育赛事聚集流量并将其转化为消费能量的经济形态。该经济形态以门票收入、品牌赞助等为基础,通过吸引数以千万计的参与者,带动举办地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清华大学体育金融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5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
赛事经济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在一个个热闹场景中清晰可见。今年3月,在浙江杭州举办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吸引创纪录的7万多名观众到场观赛,杭州5天累计接待外地客流670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消费超3亿元。截至8月中旬“苏超”第9轮结束,该赛事累计吸引观众超130万人,南京各大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255%;前6轮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5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80亿元。借助举办体育赛事,形成“一人比赛,多人消费”“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赛事消费模式。以赛为媒,变赛事流量为经济增量,成为当前众多城市的发力方向。
赛事经济不仅创造直接经济收益,还在产业链延伸、城市升级、文化传播等维度释放乘数效应。各类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推动市场对体育器材、运动装备等的需求持续攀升,带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成功的赛事让城市形象愈发鲜活,各地在赛事中纷纷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有独特标识的赛事IP。武汉马拉松以湖北省博物馆的玉器漆器为灵感设计奖牌;贵州铜仁梵净山马拉松赛道旁展示苗银服饰,补给站提供特色美食;邯郸U18青少年足球挑战赛开幕式将古赵文化、邯郸成语与足球相结合,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和互动趣味性的入场式……“办好一场赛,叫响一座城”,赛事热潮中,一座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文化软实力得到彰显。
当前,包括赛事经济在内的体育产业方兴未艾,各类新场景、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体育+”和“+体育”等各种融合性的消费创新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不过,也要看到,我国赛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不少赛事在短期爆火后未能形成持续影响力;赛制设计、宣传方式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大型赛事资源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优质供给不足,且多依赖民间自发举办。另外,从体育产业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看,参与性体育产业与观赏性体育产业发展比较均衡,体量大体相当,而在我国,这两类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观赏性体育产业增加值远低于参与性产业。这表明我国体育赛事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
差距反映不足,但也意味着我国赛事经济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增强体育赛事的拉动作用,更大程度释放体育消费活力,需要多向发力,打好“组合拳”。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在项目建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设施用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赛事资源配置,增加优质赛事供给数量,完善赛事审批、一体化办赛和安全管理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赛事经济发展专业化水平;积极搭建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协同治理和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生新模式,发挥普惠性体育赛事的综合功能,实现其多元价值,增进人民群众对体育赛事的情感认同;创新体育赛事经济消费场景,积极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 寻味中华美食”等系列活动,增强IP独特性,拓展IP衍生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立体化体育消费需求。
【观象台】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