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思:夏天,天气热了,村里人都搬个小凉床在队场上乘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21:15 1

摘要:凉床是刚到知青点时分给我的,竹编的床面已经松松垮垮,躺上去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那年夏天特别热,热得人心里都发慌。

我搬着那张破旧的小凉床,跟着老乡们一起走向队场。

凉床是刚到知青点时分给我的,竹编的床面已经松松垮垮,躺上去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

但在那个年代,有张床就不错了。

队场是村里最大的空地,白天晒粮食,晚上就成了大家乘凉的地方。

我把凉床放在角落里,习惯性地选择了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

来农村已经两年了,我早就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地方生存。

不张扬,不多话,埋头干活,这是我总结出来的生存法则。

村里的老乡们陆续来了,男人们聚在一起抽旱烟,女人们则围坐着纳鞋底。

孩子们在场地中央追逐打闹,笑声在夜空中格外清脆。

我躺在凉床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小李,过来坐坐。"

村支书老王朝我招手,声音里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

我赶紧起身走过去,在他身边的马扎上坐下。

老王递给我一支烟,我摆摆手表示不会抽。

"城里娃子就是不一样,连烟都不会抽。"

老王笑着说,声音里没有嘲讽,只是单纯的感慨。

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时候,村里又来了一群新知青,是上个月刚分配来的。

为首的是个叫张明的小伙子,长得白白净净,一看就是城里的干部子弟。

他们几个人拖着行李,在队场上找地方安顿。

张明看了看周围,皱着眉头说:"这地方怎么这么脏?"

老乡们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都有些僵硬。

我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要出事了。

果然,老王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脏?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你说脏?"

老王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明显带着怒气。

张明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但年轻人的自尊心让他不肯服软。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卫生条件..."

"卫生条件?"

老王站起身来,身高马大的样子很有威慑力。

"小子,你要是看不惯这里,现在就可以收拾铺盖走人。"

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其他老乡也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这边。

我心里着急,赶紧站起来打圆场。

"王叔,您别生气,张明是刚来的,不了解情况。"

然后我转向张明,压低声音说:"你快道歉,这样下去大家都不好看。"

张明看了看周围,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走到老王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王叔,对不起,是我说话不过脑子。"

老王看着这个年轻人,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算了,年轻人嘛,谁没有个说错话的时候。"

他重新坐下,拍了拍身边的马扎。

"来,坐下说话。"

张明小心翼翼地坐下,整个人都显得很拘谨。

我暗暗松了一口气,危机总算是化解了。

可就在这时候,张明又犯了个错误。

他从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搪瓷茶缸,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

"这是我爸专门给我买的,说在农村得有个好家伙。"

他说话时带着一种不自觉的炫耀。

队场上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那个茶缸,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我看到老王二娃子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怒。

二娃子今年刚满十八,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他攥紧了拳头,似乎要站起来。

我赶紧给他使眼色,示意他别冲动。

但二娃子已经忍不住了。

"好家伙?我们用的都是破碗烂盏,就你的是好家伙?"

他的声音很冲,带着明显的敌意。

张明这才意识到自己又说错话了,脸刷地红了。

老王一把拉住二娃子,沉声说:"坐下!"

二娃子虽然坐下了,但眼中的火气还没消。

我看出来,如果处理不好,今晚这事儿就彻底搞砸了。

"张明,你那茶缸确实不错,但在这儿,咱们都是一样的知青。"

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说。

"有什么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对。"

张明点点头,但显然还是很紧张。

老王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慢慢开口。

"小张,你知道二娃子为什么生气吗?"

张明摇摇头。

"他爹去年得了肺病,家里为了给他爹治病,把能卖的都卖了。"

老王的声音很平静,但每个字都敲在人心上。

"二娃子现在用的还是他奶奶留下的破瓷碗,上面有个豁口,喝水都漏。"

听到这话,张明的脸更红了。

他低着头,不敢看二娃子。

二娃子也低下了头,显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家里的困难。

气氛再次变得尴尬。

我心里琢磨着怎么化解这个僵局。

突然,张明站起身来,走到二娃子面前。

"二娃哥,这个茶缸你用吧。"

他把那个精致的搪瓷茶缸递给二娃子。

二娃子愣住了,其他人也都愣住了。

"我不要你的施舍。"

二娃子的声音很硬,但眼中的敌意明显减少了。

"不是施舍,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

张明的声音很真诚。

"我一个人用不了这么好的茶缸,你帮我用着,我心里反而踏实。"

这话说得很巧妙,既不让二娃子难堪,又表达了善意。

二娃子看了看那个茶缸,又看了看张明。

最后,他接过了茶缸。

"那我先给你用着,等我买了新的再还你。"

张明笑了,这是他今晚第一次真心地笑。

"好,咱们说定了。"

老王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就对了,咱们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队场上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有人搬来了收音机,放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竟然有种别样的温馨。

孩子们围着收音机跳舞,大人们也跟着哼唱。

我看到张明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显然这种场面是他没有想到的。

在城里,邻里之间很少有这样的聚会。

大家都住在楼房里,关起门来过各自的日子。

可在这个小村庄里,所有人都是一家人。

老王点了一袋旱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小张,你是哪里人?"

"北京,我爸是..."

张明说到一半停住了,显然不想提起家庭背景。

老王也没有追问,只是点点头。

"北京好地方,我年轻的时候去过一次。"

他的眼中露出向往的神色。

"那时候是1958年,我们村里选了十个代表去参观人民大会堂。"

老王开始讲起自己的经历,声音里带着自豪。

我是第一次听老王讲这个故事,听得很认真。

原来这个在我眼中有些固执的农村干部,年轻时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

张明也听得入神,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专注。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看到电梯,吓得不敢进去。"

老王笑着说,其他老乡也跟着笑起来。

这种笑声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单纯的快乐。

我发现张明也笑了,笑得很真诚。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田野里庄稼的香味。

远处传来夜鸟的啼叫声,偶尔还有几声蛙鸣。

这些在城里绝对听不到的声音,在这里却是最自然的夜曲。

我躺回凉床上,感受着这份宁静。

两年前刚来的时候,我也像张明一样,对这里的一切都不适应。

那时候觉得农村脏乱差,老乡们粗鲁无礼。

可是现在,我却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不是因为习惯了,而是因为真正爱上了这种生活。

这里的人虽然文化不高,但心地善良。

这里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充实有意义。

我想起刚来时的第一个夜晚,也是在这个队场上。

那时候我孤零零地坐在角落里,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是老王主动走过来跟我说话,还让老婆给我端来了一碗小米粥。

那碗粥的温暖,我至今还记得。

从那以后,我慢慢融入了这个集体。

学会了种地,学会了与老乡们交流,学会了在困难中保持乐观。

这些都是在城里学不到的东西。

突然,收音机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音员在播报当天的新闻。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夏粮又获得了丰收..."

听到这个消息,老乡们都露出了高兴的表情。

虽然他们村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但国家的丰收总是让人高兴的。

"咱们村今年的玉米长得也不错。"

老王满意地说。

"要是秋天收成好,大家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张明听着这些话,眼中露出了思考的神色。

可能他正在想象着秋收时的场景。

那时候,他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员,和大家一起挥汗如雨。

新闻播完后,有人提议唱歌。

一个年轻的农村姑娘起头唱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她的声音很清澈,在夜空中飘得很远。

其他人也跟着哼唱,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美妙的合声。

我看到张明也在轻声跟唱,眼中有种说不出的情感。

可能这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集体的温暖。

歌声停止后,大家开始各自聊天。

我走到张明身边,看他正在仰望星空。

"在想什么?"

我轻声问道。

"在想家。"

他诚实地回答。

"也在想,为什么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星星这么美。"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满天的繁星确实很美。

在城里,因为灯光的缘故,很难看到这么清晰的星空。

"刚来的时候都会想家,这很正常。"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过慢慢地,你会发现这里也是家。"

张明转过头看着我,眼中有种探询的神色。

"你后悔来这里吗?"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问过自己无数次。

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

"不后悔。"

我的声音很坚定。

"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在城里学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

张明显然很好奇。

"比如说,什么叫做真正的快乐。"

我指了指周围正在聊天的老乡们。

"你看他们,没有多少钱,生活也不富裕,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有笑容。"

"这种笑容,在城里是很难看到的。"

张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还有,什么叫做真正的朋友。"

我继续说道。

"在城里,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

"但在这里,大家的关系很单纯,就是邻里乡亲,就是朋友。"

张明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头。

我能感觉到,他的心态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这时候,老王的老婆端来了一大盆绿豆汤,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

"天这么热,喝点绿豆汤解解暑。"

她的声音很温和,满脸都是慈祥的笑容。

张明接过碗,小心地喝了一口。

"真甜。"

他发自内心地说道。

老王的老婆听了,笑得更开心了。

"喜欢喝就多喝点,反正绿豆多得是。"

"明天我再给你们熬一锅,放点冰糖。"

张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

可能他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城里的家。

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老乡们的善意格外珍贵。

就在这时候,天空中突然响起了一声闷雷。

大家都抬头看天,乌云不知什么时候聚拢过来。

"要下雨了。"

老王站起身来,望着天空。

"大家快收拾东西,别让雨淋着。"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收拾凉床和马扎。

我和张明也赶紧行动,帮着收拾东西。

雨滴开始飘落,先是稀稀疏疏的几滴,然后越来越密。

"快跑!"

有人喊了一声,大家抱着各自的东西往屋里跑。

我和张明抬着一张凉床,在雨中狂奔。

雨水很快就把我们淋透了,但我们都在笑。

这种在雨中奔跑的感觉,既狼狈又快乐。

我们跑到村委会的屋檐下避雨,其他人也都聚在这里。

大家虽然都被淋湿了,但没有人抱怨。

反而有人开玩笑说:"这雨下得好,正好给庄稼解渴。"

张明看着这些在雨中还能保持乐观的人们,眼中满是敬佩。

"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他小声对我说。

我点点头,确实如此。

这些朴实的农民,有着城里人很难理解的坚韧和乐观。

雨越下越大,噼噼啪啪地打在屋顶上。

大家挤在屋檐下,身体贴得很近。

这种被迫的亲密,反而让人感到温暖。

老王从屋里拿出几条旧毛巾,分给大家擦身体。

"别着凉了,感冒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每个人。

张明接过毛巾,感激地说了声谢谢。

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家人说什么谢谢。"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张明的眼圈红了。

我知道,他被感动了。

雨下了大概半个小时才停。

停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泥土的芬芳。

大家重新搬出凉床,继续刚才的聚会。

但经过这场雨,气氛变得更加融洽了。

张明不再拘谨,开始主动和大家聊天。

他讲起北京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特别是当他讲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

"叔叔,天安门真的有那么大吗?"

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

"比咱们整个村子还大。"

张明认真地回答。

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声,眼中满是向往。

老王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张明已经真正融入了这个集体。

夜更深了,但没有人想要离开。

这种夏夜的聚会,是村里人最珍贵的休闲时光。

白天要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我躺在凉床上,听着大家的聊天声,心中充满了宁静。

这种宁静,是城里的繁华无法给予的。

它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我看向张明,他正在认真地听二娃子讲农活的技巧。

两个年轻人聊得很投机,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敌意。

这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矛盾可以化解,陌生可以变成熟悉。

关键是要有一颗开放的心,要愿意去理解和接受。

夜空重新变得清澈,星星比雨前更亮了。

银河清晰可见,仿佛一条闪闪发光的丝带。

在城里,很难看到这么美丽的星空。

这也是农村生活的魅力之一。

队场上的人逐渐散去,只剩下我们几个年轻人还在聊天。

老王临走前拍了拍张明的肩膀。

"小伙子,好好干,这里就是你的家。"

张明认真地点点头,眼中有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王叔,我会的。"

他的声音很真诚,没有任何勉强。

我知道,他是真心接受了这里。

夜虫开始鸣叫,声音此起彼伏。

这些小生命的合唱,为夏夜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我们继续聊着,从生活到理想,从现实到未来。

这是两个年轻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灵交流。

我们都是城里来的知青,都有着相似的困惑和迷茫。

但是经过这一夜的交谈,我感觉张明的心态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开始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里的一切。

"李哥,谢谢你今晚帮我。"

张明突然说道。

"要不是你,我可能已经被赶走了。"

我摆摆手:"咱们都是知青,应该互相帮助。"

"再说,老王他们也不是真的要赶你走,就是想让你长长记性。"

张明点点头:"我明白了,以后我会注意的。"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其实我心里一直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和大家相处。"

"在北京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我能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我当初也是这样。

"刚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慢慢就好了。"

"你要记住,这里的人虽然文化不高,但都很善良。"

"只要你真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真心对待你。"

张明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

我能感觉到,他正在努力消化今晚的经历。

这种转变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时间和实践。

但我相信,经过今晚,他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夜已经很深了,我们也该休息了。

明天还要下地干活,不能太晚睡。

"走吧,回去睡觉。"

我站起身来,张明也跟着站起来。

我们一起收拾凉床,准备回知青点。

走在回去的路上,张明突然停下脚步。

"李哥,你说我能在这里待多久?"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个知青都会思考。

"这个谁也说不准,看政策怎么变。"

我如实回答。

"但不管待多久,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干。"

"不能让人家瞧不起咱们城里人。"

张明用力地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一定好好干。"

我们继续往前走,脚步声在夜里格外清脆。

村子里很安静,家家户户都已经熄灯睡觉。

偶尔传来几声狗叫,但很快就安静下来。

这种宁静,让人感到心灵的安宁。

回到知青点,其他知青都已经睡下了。

我们轻手轻脚地进了宿舍,生怕吵醒别人。

张明铺好床铺,小声对我说:"谢谢你,李哥。"

"今晚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休息,明天还要干活呢。"

说完,我也躺下了。

虽然身体很累,但心情很好。

能够帮助一个新来的知青融入集体,这让我感到很有意义。

我想起今晚队场上的那些场景,心中涌起一阵温暖。

这种温暖,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我找到了久违的人间真情。

这也许就是农村生活的最大收获吧。

窗外,夜虫还在鸣叫。

远处偶尔传来夜鸟的啼声。

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组成了夏夜的交响曲。

我闭上眼睛,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梦里,我看到自己和张明一起在田里干活,老王在一旁指导着我们。

大家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就像今晚在队场上一样。

那种笑容,纯真而美好。

第二天醒来时,张明已经起床了。

他正在院子里洗脸,动作很轻,生怕吵醒别人。

看到我起来,他小声打招呼:"早啊,李哥。"

我点点头,也去洗漱。

吃早饭的时候,张明主动帮着分馒头,态度很积极。

其他知青都有些奇怪,因为昨天他还是一副不太情愿的样子。

我心里暗暗高兴,知道昨晚的教育起了作用。

下地干活的时候,张明表现得很认真。

虽然动作还不太熟练,但态度很端正。

老王看在眼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小子不错,有干劲。"

他悄悄对我说。

我也很高兴,知道张明已经真正开始融入这里了。

在这片黄土地上,又有一个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成长和转变,是任何书本都教不了的。

只有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才能真正学到。

这也许就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不管将来怎样,至少在这个夏天,我们都收获了成长。

那个热闹的夏夜,那些真诚的笑容,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成为我们青春岁月中最珍贵的回忆。

来源:热心青山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