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知青返城的大潮一波接一波,我们这批人几乎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一个还赖在村里不走。
当老刘看见我从车里走出来,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
"当年你小子最后一个走,现在又是第一个回来看我们!"
他的话让我心头一热,想起那个1978年的秋天。
那时候知青返城的大潮一波接一波,我们这批人几乎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一个还赖在村里不走。
不是不想走,实在是舍不得。
十年了,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留在了这个叫青山村的地方。
想当初刚来的时候,我这个城里娃看啥都不顺眼。
土坯房低矮昏暗,一下雨就漏得稀里哗啦的。
晚上点着煤油灯做活,那豆大的火苗摇摇摆摆,把人影子拉得老长老长。
吃的是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疙瘩,有时候连咸菜也没有,就干啃窝头喝凉水。
那滋味,真是一言难尽啊。
但是乡亲们待我好,那是真心实意的好。
大娘张淑芬见我不会做饭,隔三差五就叫我到她家吃饭。
她总说城里的娃子,咋能让你饿着呢。
每次她做的那碗鸡蛋汤,鸡蛋花嫩嫩的,撒上点韭菜末,香得我至今还记得。
村支书老刘更是把我当儿子看待。
农忙时节,他总是安排轻活给我干,怕我累着。
冬天农闲的时候,他就教我识别各种农作物,讲村里的历史故事。
他常说小王啊,你别看咱们这地方穷,但是人心不穷。
那些年月,虽然苦,但心里踏实。
白天在地里干活,满头大汗回来,老乡们围在一起聊天唠嗑,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
记得冬天的晚上,大家伙儿都聚在老刘家的炕头上,听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
那时候电还没通到村里,收音机就是我们最大的娱乐。
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单田芳说的《三侠五义》,每天晚上准时开播。
老乡们听得入迷,我也跟着听得津津有味。
有时候收音机信号不好,大家伙儿就轮流举着天线,为了听清楚一个段子。
那种齐心协力的感觉,在城里是体会不到的。
春天的时候,我跟着老乡们学种地。
从犁地、播种到施肥、除草,每一道工序都有学问。
刚开始我笨手笨脚的,连锄头都拿不稳,经常把庄稼苗当草锄掉。
老乡们从来不嫌弃我,总是耐心地教,一遍遍地示范。
慢慢地,我也能干些农活了,虽然不如老把式们熟练,但总算能帮上忙。
夏天最难熬,没有电扇,更别说空调了。
晚上热得睡不着觉,就搬个板凳坐在院子里乘凉。
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银河清晰可见,那种美景在城里是看不到的。
老乡们摇着蒲扇,讲着古老的传说故事。
什么牛郎织女,什么嫦娥奔月,听着听着就入了神。
有时候困了,就直接躺在凉席上,在院子里睡一夜。
早上醒来,露水打湿了衣服,但心情特别清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忙碌的时候。
掰玉米、割高粱、收大豆,从早忙到晚。
我的手被玉米叶子割出一道道血口子,但看着满院子的粮食,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大娘总是心疼地给我包扎伤口,嘴里念叨着城里的孩子受苦了。
她不知道,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受苦,反而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
冬天农闲的时候,是我最怀念的日子。
大雪封山,外面白茫茫一片,村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狗叫声。
我和老乡们围在火炕上烤红薯,讲各种有趣的故事。
有时候玩扑克牌,有时候下象棋,时间过得特别快。
老刘的象棋下得不错,经常和我对弈。
他总是让着我,但每次都能教我几招。
渐渐地,我的棋艺也有了长进。
那时候村里还有个小学,就几间平房,一个老师教所有年级的学生。
我有时候去帮忙代课,教孩子们识字算数。
那些孩子眼睛特别亮,求知欲特别强。
虽然条件简陋,但他们学习特别认真。
看着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心里总是暖暖的。
有时候我会给他们讲城里的故事,讲高楼大厦,讲汽车火车。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问东问西的。
我就想,要是能帮助他们多学点知识该多好。
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村里。
村里的几个年轻人都蠢蠢欲动,想要参加考试。
我也动了心,但又觉得离开这里有点不舍。
老刘知道我的想法,特意找我谈话。
他说小王啊,有机会就要抓住,不能因为我们耽误了你的前程。
我说叔,我在这里挺好的,不想走。
他摇摇头说,傻孩子,你还年轻,应该有更大的天地。
我们这些老家伙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你不一样。
那次谈话之后,我报名参加了高考。
复习的时候,村里人都很支持我。
大娘给我做好吃的补身体,老刘腾出他家最安静的房间给我看书。
村里的电工师傅还特意给我拉了一盏明亮的灯。
那盏灯在黑夜里格外亮,照得整本书都清清楚楚的。
我捧着借来的教科书,一页页地背,一道道题地算。
白天干活,晚上看书,虽然累但心里充实。
高考成绩出来了,我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那一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老乡们比我还高兴,纷纷跑来祝贺。
大娘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说咱村里终于出了个大学生。
老刘拍着我的肩膀说,好样的,没给村里丢脸。
但是真到了要走的时候,我又舍不得了。
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离别的前一天晚上,村里为我办了个送别会。
大家伙儿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热闹得不得了。
老刘代表村里送给我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几个字:莫忘家乡情。
大娘给我准备了一大包吃的,都是我爱吃的东西。
她说路上饿了就吃,到了学校也别忘了按时吃饭。
那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
第二天一早,全村人都来送我。
大家排成长长的队伍,从村头一直排到村尾。
我背着行李,一步三回头地往外走。
老刘跟在我身后,一直送到村口。
他说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青山村都是你的家。
拖拉机发动了,我坐在车斗里,看着乡亲们越来越远的身影。
大娘还在挥手,眼泪流得满脸都是。
我的眼泪也止不住地流,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在大学里的四年,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每个假期我都会回村里看看,帮着干些农活。
乡亲们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煤油灯换成了电灯。
但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情味。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城的一家工厂工作。
凭着在农村学会的那股子韧劲和实干精神,我踏踏实实地干活。
从普通工人做起,一步步往上爬。
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助理,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后来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辞职下海经商。
开始做一些小买卖,后来慢慢办起了自己的厂子。
专门生产农机配件,因为我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
生意越做越大,但我始终没忘记青山村的恩情。
每年春节,我都要给村里寄钱寄物。
听说村里要修路,我第一个捐款。
听说村小学需要课桌椅,我马上联系厂家送去。
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我也会资助。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回去看看。
不是不想,是怕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
怕看到乡亲们变老的样子,怕想起那些美好而又苦涩的往事。
直到今年春天,我接到了老刘的电话。
他说村里变化很大,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
他说大娘身体还好,经常念叨我。
他说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有个王叔叔在城里发展得很好。
听着他的话,我心里一阵阵发热。
是啊,我该回去看看了。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次回乡之行。
现在站在村头,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来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
村里铺上了水泥路,路两边还种着各种花草。
村口建了个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
几个老人正在那里锻炼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还是当年那个青山村吗?
老刘看出了我的惊讶,笑着说变化大吧,这些年政策好,大家伙都富起来了。
他指着远处的山坡说,那边种的都是果树,苹果、梨子,一年收入可不少呢。
还有几户人家搞起了养殖,养鸡养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路过张大娘家的时候,她正在院子里晒玉米。
听见老刘喊她,她抬起头来,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跑过来。
她拉着我的手仔细看,说都成大老板了,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乡亲。
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许多,但那双眼睛还是那么慈祥。
我关切地问她身体怎么样,她拍拍我的胳膊说好着呢。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住得好,身体倍儿棒。
她说你看你,都瘦了,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还是那样的关心,还是那样的语气,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些年。
在她家坐了一会儿,喝了她亲手泡的茶。
茶叶是山上采的野茶,味道清香甘甜。
她说这茶叶是前年开始采的,专门留着等你回来喝。
听了这话,我心里暖暖的,眼眶有些湿润。
离开大娘家,我又去看了村小学。
现在的学校比以前大多了,有了新的教学楼,还有电脑室。
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校长是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很有干劲。
他说现在村里重视教育,每年都有好几个孩子考上大学。
看着这些变化,我心里特别高兴。
村里还建了个卫生所,有了专门的村医。
以前村民生病只能到县里去看,现在小病小痛就能就地解决。
村医是个中年妇女,医术不错,人也和善。
她说现在村民都有了医疗保险,看病不再是负担。
我又去了当年住过的那间房子。
房子还在,但已经翻修过了,变得宽敞明亮。
现在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孩子。
他们听说我是当年的知青,特别热情地请我进屋坐坐。
房间里摆着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和当年的土炕油灯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村里住了两天,我拜访了所有还在世的老乡亲。
虽然岁月在每个人脸上都留下了痕迹,但那份淳朴和热情一点也没变。
他们还是那样真诚,那样实在。
谁家包饺子都要叫我去吃一顿,谁家有什么好东西都要给我尝尝。
这种纯朴的乡情,在城里是找不到的。
村里现在还通了网络,年轻人可以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
有几个年轻人还开起了网店,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看着这些变化,我深深地感到欣慰。
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乡亲们的那颗心没有变。
他们还是那样善良,那样朴实,那样重感情。
临走的时候,我把准备好的一个红包交给了老刘。
我说叔,这点钱不算什么,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村里还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跟我说。
老刘推辞着不肯收,说你能回来看看我们,比什么都强。
钱我们不能要,现在村里日子都过得不错。
最后还是在我的坚持下,他才勉强收下。
他说那就替村里的孩子们谢谢你,这钱我们用来给学校买些书籍。
车子发动了,乡亲们又像当年那样排成一排送我。
不同的是,这次没有眼泪,有的是满脸的笑容和真诚的祝福。
老刘握着我的手说,常回来看看,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大娘也过来了,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
都是她亲手做的咸菜和干粮,说路上饿了就吃。
我接过这沉甸甸的包裹,心里更是沉甸甸的。
开车离开村子的时候,我从后视镜里看见老刘还站在那里,朝我挥手。
夕阳西下,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过了多少年,青山村永远是我心灵的家园。
这里有我最珍贵的回忆,有我最真挚的情感。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强。
他们用他们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做人间真情。
虽然当年的日子很苦,但那份纯真的情感却是无价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最珍贵的财富。
没有利益的计较,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关爱和帮助。
这些年在城里打拼,见过了太多的人情冷暖。
越是这样,越是怀念当年在村里的那段时光。
那时候的人心是热的,感情是真的,生活虽苦但心里甜。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但这份纯真的情感却越来越难得了。
回到城里后,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明白了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那份真挚的情感和做人的品格。
青山村给了我这些,也给了我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决定,以后要经常回去看看,不能再让时间冲淡了这份感情。
同时,我也要继续帮助村里的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不仅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应尽的责任。
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我都不能忘记来路。
不能忘记那些帮助过我、关爱过我的乡亲们。
他们的深情厚意,将伴随我一生,永世不忘。
来源:梓园悠然种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