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好在,经过班主任的耐心引导,学生们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好在,经过班主任的耐心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停止使用该梗,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该视频走红后,这名班主任的行为得到不少网友的认可,“什么时候开始拿疾病嘲讽人了?”而这并非网络烂梗第一次引发担忧。近年来,网络烂梗在青少年间流行,有像上述新闻中,用网络烂梗给同学取不当外号的;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日常作业中也经常使用一些网络梗,诸如“沙雕”“碉堡了”等词汇,让老师看了哭笑不得。可以说,学生们“无梗不欢”,家长和老师却常常被“梗”住,不仅接不住,还引发不少担忧。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对老师而言,一些“黑话烂梗”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一方面,很容易洗白原来的低俗语义,造成语义混乱;另一方面,有的同学“玩梗”不注意边界,把低俗当幽默,把冒犯当玩笑,也值得警惕。
可能也有人会说,青少年“玩梗”只是一时的好玩和从众,没必要如此上纲上线。当然,“梗”也分好坏,“玩梗”也分尺度。我们不反对“梗”文化,也不反对幽默,轻松诙谐的语言让人一笑,心领神会,无可厚非。我们反对的是,不分场合、不分轻重地乱用“梗”、用烂梗,既不好好说话,更误导孩子们使用不规范的语言。
其实,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这些都可以理解。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青少年自身可能缺乏判断力,容易跟风而上,对此,学校和家长还应做好引导。就像新闻中的这位老师一样,面对学生使用网络烂梗,查明原委,表明态度,讲明道理,不仅给学生,也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抵制网络烂梗课,值得点赞,也值得学习。
这也再次说明,如何规范使用语言,让孩子们在玩梗与好好说话之间找到平衡,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引导与示范尤其重要。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如何引导,当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批评与反对,而是要多俯下身聆听孩子们的想法,就像这位班主任一样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此外,社交平台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今的青少年诞生于技术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语言具有天然的“网感”。对此,社交平台也要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烂梗。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