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 “打包” 到 “外送”:外卖的前世今生外卖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记载的 “膳夫”,主要负责王室的饮食调配工作,虽然服务对象仅限于贵族阶层,但已经具备了专业餐饮配送的基本特征,可看作是外卖的雏形。秦汉时
从 “打包” 到 “外送”:外卖的前世今生外卖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记载的 “膳夫”,主要负责王室的饮食调配工作,虽然服务对象仅限于贵族阶层,但已经具备了专业餐饮配送的基本特征,可看作是外卖的雏形。秦汉时期,城市商业日益繁荣,长安东市、西市的酒肆开始为达官显贵提供 “送食” 服务。在甘肃居延汉简中,就出现了 “酒三斗,直钱三百,送致居延” 的记录,这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有偿的食物配送服务 ,不过此时的外卖还只是局限于达官贵人,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真正意义上的外卖行业,诞生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唐宋时期。在唐朝,尽管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但据《唐国史补》记载,“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这意味着当时已经有专业团队承接宴席外卖。那时的外卖形式主要是承办酒席,按需做饭,服务对象也多为达官贵人。例如,唐德宗时期,官员吴凑被提拔为京兆尹,按惯例需要宴请宾客,他匆忙赶回家时,发现宴席已准备妥当,原来是仆人从东西两市的饭店取回提前准备好的菜品,即使是三五百人的宴席也能迅速置办完成 。这一时期的外卖虽然尚未普及到普通百姓,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专业性。到了宋代,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外卖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汴京(今开封)街头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成为常态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盘兔、旋灸猪皮肉、野鸭肉…… 直至三更” ,夜市中穿梭的商贩,手持温盘、肩挑食盒,将热气腾腾的美食送到千家万户,与现代外卖小哥的身影颇为相似。在《清明上河图》中,也能看到 “外卖小哥” 的形象,他左手提着两个食盒,右手拿着筷子,匆忙奔走在人群中,生动地展现了宋朝外卖行业的繁荣。宋朝:外卖的黄金盛世(一)繁华都市中的外卖身影如果说唐朝的外卖尚处于萌芽阶段,那么宋朝的外卖行业则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中就有一位 “外卖小哥” 的身影:他身着围裙,左手提着食盒,右手拿着筷子,行色匆匆,仿佛正赶着去给顾客送餐 。这幅画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外卖行业的繁荣,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外卖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更是对当时的外卖场景进行了详细记载。书中提到,汴京城里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可见当时叫外卖已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幽静的居民区,都能看到外卖小哥的身影,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将美食送到顾客手中,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烟火气息。(二)多样点餐方式,满足不同需求在宋代,不同阶层的人点外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大户人家来说,他们通常会派家仆去饭店订餐。这些家仆熟悉主人的口味和喜好,能够准确地传达点餐需求。例如,苏轼就曾在家中设宴招待朋友,家仆前往饭店订购美食,苏轼在诗中写道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虽然描述的是家中小聚的情景,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大户人家点外卖的习惯。普通百姓点外卖则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可以直接去酒楼、饭店,向店小二说明自己的需求,约定好送餐时间和地点。如果不想出门,也可以在家门口呼唤路过的 “闲汉”,让他们帮忙去饭店订餐。这种方式在当时的城市中非常普遍,《梦粱录》中就记载:“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盒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不仅注重食物的品质,还在包装和服务上下足了功夫。此外,宋代的商会、公门等机构,也会与饭店签订合同,定时订餐。这些机构的人员众多,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因此通常会选择与信誉良好的饭店合作,确保每天都能按时吃到可口的饭菜。而饭店为了留住这些大客户,也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菜单、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卫生等。(三)等级分明的外卖商家宋代提供外卖的饭店,根据规模和档次的不同,可分为三个等级。最高档的是 “正店”,类似于现代的豪华饭店,档次直逼米其林级别 。这些正店通常规模较大,装修豪华,菜品精致,服务周到,主要服务对象是王宫贵族、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人士 。正店一般不接小型外卖单,它们更倾向于承接大型宴会的外卖业务,如王公贵族的寿宴、婚宴等。在这些宴会上,正店会提供各种珍馐美馔,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厨师们会精心烹制每一道菜肴,力求展现出高超的厨艺和饭店的实力。中等档次的是 “脚店”,相当于现代的中型饭店,相对比较亲民 。脚店的规模和菜品虽然不如正店,但也能提供较为丰富的选择,价格也更为实惠,因此深受普通市民的喜爱 。脚店送外卖一般设有最低消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起送价。当顾客点餐金额达到起送价时,脚店就会安排伙计或 “闲汉” 送餐上门。脚店的菜品涵盖了各种家常菜和特色小吃,满足了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例如,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脚店提供的各种美食,如 “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水晶脍、煎肝脏、蛤蜊、螃蟹、胡桃、泽州饧、奇豆、鹅梨、石榴、查子、榅桲、糍糕、团子、盐豉汤之类”,这些美食种类繁多,让人垂涎欲滴。最低档的是 “分荣”,类似于现代的小饭馆,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也比较有限 。但分荣的优势在于接单灵活,无论订单大小,只要顾客有需求,他们都会尽力满足 。分荣的菜品以经济实惠的家常菜为主,如面条、炒菜、米饭等,价格低廉,非常适合周边居民和低收入人群 。在一些繁华的街区,分荣随处可见,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餐饮服务,成为了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日行百里的外卖超人在宋代的外卖行业中,有一群特殊的从业者,被称为 “闲汉”。他们是外卖配送的主力军,虽然不是专职的外卖员,但却承担着外卖配送的重要任务 。“闲汉” 们大多是市井中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他们以跑腿为生,除了送外卖,还会帮人取物买货、给饭店招揽生意等 。当有顾客需要点外卖时,“闲汉” 们会先到住户家中接到订单,仔细询问顾客需要的菜品、送餐地址等信息。然后,他们会迅速跑到饭店,按照顾客的要求下单买饭 。在拿到饭菜后,“闲汉” 们会小心翼翼地将食物装进食盒,确保食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洒出或变冷 。接着,他们便马不停蹄地赶往顾客家中,将热气腾腾的美食送到顾客手中 。为了多挣一些钱,“闲汉” 们往往会不辞辛劳,一天跑很多单,日行百里也是常有的事 。在那个没有电动车、摩托车的时代,他们全靠两条腿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 “闲汉” 的辛勤付出,宋代的外卖行业才得以蓬勃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除了 “闲汉”,有些饭店也会安排自家伙计送外卖。这些伙计对店里的菜品非常熟悉,在送餐过程中还能向顾客介绍菜品的特色和食用方法 。他们身着店家的制服,手提食盒,成为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论是 “闲汉” 还是饭店伙计,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宋代的外卖行业贡献着力量,让外卖这种便捷的饮食方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外卖的 “技术革新”:保温与包装在古代,外卖的保温和包装是确保食物品质的关键环节,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古代 “保温箱”:温盘的奥秘为了解决外卖食物变冷的问题,古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保温器具 —— 温盘。温盘出现于宋代,是一种双层瓷盘,其构造颇为精巧 。上层瓷薄,用于盛放食物;下层瓷厚,中间为中空结构 。在盘帮顶侧,通常开有一两个圆孔,这便是注水口 。使用时,只需向夹层中注入热水,就能为盘中食物保温,其原理类似于现代的保温饭盒 。温盘的保温效果显著,能让食物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温热 。在宋代的文献中,就有不少关于温盘的记载,如《东京梦华录》中提到,“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这里的 “盘合器皿” 就包括温盘 。温盘不仅实用,而且制作精美,其表面常常绘有精美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如今,在一些博物馆中,仍能看到古代温盘的实物,如青州博物馆就藏有清代粉彩福禄寿纹温盘,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艺 。(二)精美食盒:实用与艺术的融合食盒是古代外卖的另一种重要装备,它不仅能盛放食物,还具有保温、防止串味等功能 。古代食盒的材质丰富多样,有木质、竹制、瓷制、珐琅制等 。其中,木质食盒最为常见,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硬木制成的食盒,因其纹理细密、色泽光润、坚固耐用,备受人们喜爱 。这些硬木制成的食盒,不仅能有效保温,还能在外观上充分展现木料固有的纹理色泽,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 。食盒的工艺也十分精湛,常常运用雕刻、镶嵌、彩绘等技法,使其成为一件艺术品 。在明清时期,食盒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多层套盒、抽屉式食盒等多种样式,最多可达五六层,每层可放置不同菜肴 。一些高档食盒还会镶嵌玉石、螺钿等珍贵材料,以提升其质感和价值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代银里花梨木雕花食盒,通高 92 厘米、长 44 厘米、宽 38 厘米,通体作八棱形,镂空花纹,内设五层木屉 。食盒选用银、花梨木、乌木、匏器等材料,色彩搭配素雅中不失奢华 。银器的制作工艺复杂,经过熔化、入模、捶打、錾刻、镶嵌等多道手续,每一件都线条流畅,花形美观 。花梨木外盒通体镂雕 “卍” 字纹、回纹,花纹设计错落有致,繁而不乱 。这件食盒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除了保温和美观,食盒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作为商家的品牌标识 。一些知名饭店会在食盒上印上自己的店名、标志等,既方便顾客识别,又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 。在古代,食盒就像是商家的 “流动名片”,随着外卖小哥的脚步,将美食和商家的声誉传播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外卖文化: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古代外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人们满足口腹之欲的方式,更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宋代 “外卖经济” 的繁荣,催生出 “逐时施行索唤” 的即时配送服务,这无疑反映出市民阶层对便捷生活的追求 。在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饮食的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外卖行业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让他们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做饭和买菜上,就能享受到美味的食物 。这种对便捷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宋代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明代江南地区出现的 “素菜馆外卖”,则体现了文人雅士的饮食审美与宗教信仰 。在明代,佛教和道教盛行,许多文人雅士受其影响,崇尚素食 。他们认为素食不仅健康养生,还能体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 。因此,素菜馆外卖在江南地区应运而生,成为文人雅士们喜爱的饮食方式 。这些素菜馆的菜品制作精细,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造型也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文人雅士对饮食审美和品质的追求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素食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 。《红楼梦》中,贾府丫鬟 “打发小厮去外头买点心” 的情节,将外卖消费融入贵族生活场景,成为阶层身份的微妙象征 。在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中,点外卖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他们可以凭借雄厚的财力,享受到各种精致的美食,而无需亲自下厨或外出购买 。这种外卖消费行为,不仅展示了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和阶层分化 。传承与变迁:古今外卖大对比当我们将古代外卖与现代外卖放在一起对比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传承与变迁的奇妙故事 。在配送工具上,古代的 “外卖小哥” 主要依靠步行或骑马送餐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皆外买之” 的记载,这些食物的配送,多是靠人或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而现代外卖小哥则配备了电动车、摩托车,甚至在一些试点地区,还出现了无人机配送 。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让美食能够更快地送到顾客手中 。例如,在一些大城市,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能够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将食物送达,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的需求 。支付方式的变化也十分显著。古代主要以铜钱、银两作为支付手段 。顾客点外卖时,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货币,等外卖送达后进行支付 。像在宋代,人们点外卖后,会根据饭菜的价格支付铜钱 。而现代,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手机支付成为主流 。只需轻松扫码,就能完成支付,方便快捷,还避免了找零的麻烦 。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都让外卖支付变得简单高效,即使身上没有现金,也能顺利享受外卖服务 。菜品选择上,现代外卖更是丰富多样 。古代外卖的菜品虽然在当时也很丰富,但受限于食材和烹饪技术,种类相对有限 。而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烹饪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不仅能品尝到各地的特色美食,还能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佳肴 。从传统的中餐,到西餐、日料、韩餐等,应有尽有 。比如,你可以在一个外卖平台上同时找到四川的麻辣火锅、意大利的披萨、日本的寿司等,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尽管古今外卖存在诸多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满足人们对便捷美食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的温盘、食盒,还是现代的保温箱、手机支付,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享受到美味的食物 。外卖行业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结语:千年外卖,不变的烟火情从先秦时期的 “膳夫”,到唐宋时期的 “市卖”,再到现代的手机点单,外卖的形式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变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更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古代外卖行业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都为外卖行业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而外卖行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活力 。它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现代外卖带来的便捷时,不应忘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外卖的保温技术、包装艺术、配送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让古老的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卖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妨放慢脚步,品味一份外卖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烟火温情 。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