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关镇的社区肌理里,一股柔韧又温暖的“她”力量,正悄然生长、浸润人心。从独居老人家中递来的一杯热开水,到儿童托管班里展开的一张剪纸,这群平凡女性以行动为笔、以爱心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细细勾勒出动人的民生图景,让“守望相助”的社区温度,顺着街巷风、伴着家
在城关镇的社区肌理里,一股柔韧又温暖的“她”力量,正悄然生长、浸润人心。从独居老人家中递来的一杯热开水,到儿童托管班里展开的一张剪纸,这群平凡女性以行动为笔、以爱心为墨,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细细勾勒出动人的民生图景,让“守望相助”的社区温度,顺着街巷风、伴着家常话,直抵每个人的心底。
“咚咚咚”,清脆的敲门声在城关镇的老旧楼栋里回荡,每一声都敲开了独居老人的心房。这是“敲门嫂”志愿服务队的“约定信号”:红马甲的身影每周准时出现,从不缺席。她们不只是生活里的“好帮手”,更是老人心灵的“暖心伴”:踮脚擦去窗台积尘时,会顺便叮嘱“天凉了窗户别开太大”;代购完急需的降压药,会坐在沙发上听老人讲 “年轻时在厂里当技术能手” 的往事;遇到老人手机连不上网,还会手把手教着调设置。这些看似琐碎的点滴小事,像一缕缕暖阳,把“空巢”里的冷清慢慢捂热。
这支队伍还创新搭起“定期探访+应急响应”的关爱网,细密地将全镇独居老人都护在网里。她们记得张奶奶的降糖药快吃完了,会提前一天在日历上做标记;留意李爷爷家阳台栏杆松动,转头就联系社区帮忙加固;就连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也会拎着粽子、月饼上门,笑着说“咱们一起过节才热闹”。截至目前,1200 余人次的上门服务、800 余件生活难题的化解,冰冷数字背后,是“老有所依”的承诺落地生根,是“她”力量为银发群体撑起的一片晴朗天空。
一到暑假,新建东村社区的活动室里,总飘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里是“共享奶奶”的“爱心课堂”:26位退休女性带着各自的“看家本领”赶来 —— 王奶奶握着孩子的小手教执笔练字,一笔一画都是耐心;刘奶奶铺开彩纸示范剪纸,转眼间就剪出一只蹦跳的小兔子;张奶奶则领着孩子们做手工灯笼,指尖翻飞间,一个个带着童趣的灯笼渐渐成型。老幼相携的画面里,皱纹与笑脸相映,暖意顺着针线、伴着笑声,在屋里轻轻流淌。
这支队伍摸索出的“老带小、小伴老”互助模式,恰好补上了双职工家庭的“看护真空”。放学时,“奶奶们”会在路口等候,把孩子安全送回家;课后时光,她们陪着完成作业、读绘本,还会讲“过去的故事”;假期里,又组织捏橡皮泥、画彩蛋的特色活动。既解了家长“上班顾不上孩子”的燃眉之急,也让孩子们在疼爱中笑着长大。而对“共享奶奶”们来说,看着孩子眼里的光,听着那句脆生生的“奶奶您真棒”,不仅重拾了晚年价值感,更在笑声里收获了沉甸甸的幸福,这成了她们退休生活里最鲜活的新注脚。自“共享奶奶”项目推行以来,已有200多人次儿童参与其中,“共享”的不只是陪伴,更是一份把社区拧成 “大家庭”的温情。
从“敲门嫂”守护银发岁月,到“共享奶奶”点亮孩童时光,城关镇的女性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她”力量,是基层治理里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支撑。她们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耐心,填补了“一老一小”服务里的缝隙,搭起了邻里间的情感桥梁,更让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社区里焕发新生机。
如今走在城关镇的街巷里,红马甲、花围裙的“她”身影,成了最动人的风景。她们用爱串起“夕阳”与“朝阳”,用互助凝聚起社区的向心力,不只是社区服务的践行者,更是文明新风的传播者。这份“她”力量,正让“守望相助”从邻里间的默契,变成扎根社区的日常;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推开家门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正如城关镇相关负责人所说:“她们做的都是平凡事,却藏着最不凡的坚守。当女性力量汇入社区治理,就像一缕缕丝线织成网,能把温暖送到每个角落,让幸福在城关镇的每一寸土地上,慢慢生根、发芽。”(屈丹)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