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4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随着医学的进步,“艾滋病”这个词似乎不再如早年那般可怕。但真相是:它从未远离,只是变得更“隐蔽”了。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告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超过110万人,其中30岁到59岁的中年群体占比超过70%。而令人警醒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老年人也逐渐成为感染者。
那么,哪些人群是感染风险较高的“重点人群”?感染后身体又会有哪些信号?
下面,我们一一说清楚。
不是所有人感染艾滋的几率都一样,这4类人,风险明显更高。
1. 多性伴人群,尤其是无保护行为者
这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只要存在无防护的高频性行为,感染几率都显著上升。尤其在一些年轻人群体中,“无套行为”被错误地当作“亲密”的表现,实则是极大的误区。
2. 男男性行为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方数据,我国新发HIV感染中,约有25%来自男男性行为者。由于黏膜结构差异,男男性行为的传播效率更高,风险也更大。
3. 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者
静脉注射毒品者若共用针具,血液交叉感染的风险极高。虽然近年来毒品注射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特定区域和人群中,依然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渠道。
4. 接受不规范输血或器械污染的人群
虽然现代医疗环境大幅提升,但在一些非法诊所、无证机构,仍存在器械消毒不彻底、血源管理混乱的问题,这也是潜在的传播隐患。
感染艾滋后,人体免疫系统会逐渐被削弱,但初期很多人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忽视。直到免疫力崩溃,才发现为时已晚。
所以,一旦身体出现这几类反常情况,务必引起警惕:
1. 反复发烧、夜间盗汗
不是普通感冒发烧,而是长时间低热、反复发作,通常在37.5℃到38.5℃之间,特别是在晚上出汗多,衣服湿透,醒来后感到乏力。
2. 不明原因的体重快速下降
医学上称为“消瘦综合征”,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10%,同时伴有食欲下降、腹泻、虚弱等症状,且常规治疗无效。
3. 口腔反复出现白斑或溃疡
很多艾滋感染者在初期会出现鹅口疮,即舌头、口腔黏膜发白,擦不掉,或频繁口腔溃疡,提示免疫系统已受损。
4. 长期腹泻,原因不明
不是吃坏肚子,而是持续腹泻超过一个月,用常规药物无效,这种情况常见于HIV感染者胃肠道受累。
5. 淋巴结异常肿大
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持久肿大不退,说明身体免疫系统正在长时间对抗某种慢性感染。
很多人以为感染艾滋就是“宣判死刑”,实际上,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艾滋病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被长期控制。
我国目前采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坚持服药,病毒载量可以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不仅能延长寿命,还能大大降低传染他人的风险。
而且,国家已经将艾滋病治疗纳入基本医保,正规检测、规范治疗几乎不需要自费。所以,最怕的不是感染,而是“讳疾忌医”。
艾滋病的防与控,其实可以归结为三个字: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
1. 早预防: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无论男女,无论异性或同性,只要有性生活,就应做好防护。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之一。
2. 早检测:别害怕,主动查
国家支持匿名检测,很多地方的疾控中心、医院、甚至高校都有免费检测点。一年一次HIV筛查,尤其是有高危行为者,更应定期查。
3. 早治疗:别等有症状才看医生
一旦确诊,应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传播风险也越低。
艾滋病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偏见与歧视。
很多人因为害怕被“贴标签”,明知自己有风险也不敢检测,更不敢就医。这种心理才是艾滋病扩散的“隐形推手”。
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咳嗽打喷嚏传播,生活接触是安全的。正视它,科学对待它,才是最负责任的态度。
艾滋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对它“视而不见”。
如果你属于高风险人群,请主动检测;如果你发现异常信号,尽早就医;如果你身边有人感染,不要恐惧,也不要排斥。
保护好自己,也尊重他人,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参考资料: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控形势报告》
· 中国疾控中心:《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治疗管理指南(2021年版)》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56卷第8期:《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状况与防控策略分析》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雅琴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