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桃李面包月饼广告语受到热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00:52 1

摘要:2025年中秋前夕,桃李面包一则电梯广告语将品牌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广告中“五仁不好吃是因为你还年轻,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的文案,不仅引发网友集体吐槽“用痛苦营销”,更暴露出当代食品工业与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深层裂痕。这场争议背后,实则是工业化食品与80年代手工月饼

2025年中秋前夕,桃李面包一则电梯广告语将品牌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广告中“五仁不好吃是因为你还年轻,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的文案,不仅引发网友集体吐槽“用痛苦营销”,更暴露出当代食品工业与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深层裂痕。这场争议背后,实则是工业化食品与80年代手工月饼的代际碰撞,折射出人们对“食物本味”与“情感温度”的双重渴望。

一、广告翻车:工业化时代的情感错位

桃李面包此次广告争议的核心,在于将“五仁月饼”这一传统符号与“生活毒打”强行绑定,试图通过制造年龄焦虑刺激消费。但消费者并不买账:社交平台上,“买月饼为何要被说教”的质疑声浪高涨,品牌方不得不紧急删除争议内容并删除用户评论。这种“居高临下”的营销姿态,恰恰暴露了工业化食品的困境——当生产规模扩大、广告预算激增时,品牌却逐渐丧失了与消费者平等对话的能力。

数据显示,桃李面包2025年上半年广告投入同比增长超40%,但净利润却下滑29.7%。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与80年代供销社门口排队买月饼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那时没有电梯广告,没有联名礼盒,有的只是油纸包裹的朴素月饼,和街坊邻里分享时的笑脸。工业化让食品触手可及,却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变得脆弱。

二、80年代月饼:物质匮乏中的情感丰盈

回溯1980年代,月饼是“奢侈品”与“仪式感”的双重象征。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月饼需全家分食:北京的青红丝月饼、东北的糖油混合馅、农村自制的玉米面月饼,虽用料简单,却因承载着团圆期盼而弥足珍贵。一位60后消费者回忆:“小时候奶奶用木模压月饼,模子上刻着‘花好月圆’,我们围在灶台边等出炉,烫手也舍不得放下。”

这种“手工感”贯穿食品生产全链条:从揉面时的温度把控,到包馅时的厚薄均匀,再到烤制时的火候观察,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制作者的专注与爱意。反观当下,桃李蛋月烧月饼虽实现8种口味量产,但消费者更关注的是“菌落总数超标”的食安问题——工业化流水线可以保证效率,却难以复制手工时代的温度。

三、怀旧浪潮:对抗异化的情感防御

当代人为何对80年代食物念念不忘?社会学家鲍曼提出的“液态现代性”理论或许能给出答案: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们通过怀旧构建“情感锚点”,对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当桃李面包用“毒打”营销五仁月饼时,消费者愤怒的实质是对“食物被异化为流量工具”的反抗——他们渴望的不仅是月饼,更是被工业化稀释的“共同记忆”。

这种怀旧并非否定进步,而是对“本真性”的呼唤。80年代的月饼没有华丽包装,却因“全家参与制作”而充满仪式感;没有联名IP,却因“邻里互赠”而强化社区纽带。正如一位消费者在桃李广告争议下的评论:“我们怀念的不是难吃的月饼,是那时慢下来的生活节奏,和不用‘被教育’的消费自由。”

四、破局之道:在效率与温度间寻找平衡

桃李面包的广告翻车,为食品行业敲响警钟:工业化不是原罪,但若丧失对消费者情感的敬畏,终将被市场抛弃。一些品牌已开始探索平衡之道:

• 老字号复兴:稻香村恢复“现烤现卖”窗口,让消费者看到师傅揉面、包馅的全过程;

• 社区共创:上海某面包房推出“亲子月饼DIY”活动,重现80年代家庭制作场景;

• 透明生产:欧丰园开放10万级无尘车间直播,用科技手段重建信任。

这些尝试证明,工业化与温度并非对立。当桃李面包为广告道歉时,消费者真正期待的或许不是一句“对不起”,而是品牌能像80年代的手艺人那样,俯身倾听每一份对“食物本味”的坚守。

结语:食物是情感的容器

从80年代全家分食的玉米面月饼,到如今被争议的“毒打广告”,月饼的变迁史实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缩影。当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我们不必否定效率,但需警惕:食物不仅是能量载体,更是情感的容器。或许未来某天,桃李面包会推出“记忆中的老味道”系列,用现代工艺复刻80年代的朴素配方——那时,广告语或许只需一句:“这是奶奶做月饼的味道。”

来源:何哥带你讲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