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车间”,每日承担着消化食物、转化能量的重要职责。但近年来,胃癌这一恶性肿瘤正持续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胃癌年发病人数超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年死亡人数突破26万,居恶性肿瘤死亡榜第3位。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诱因之一
不采取分餐制有可能病从口入
抽烟喝酒会损害胃黏膜,埋下癌变风险
具备高危因素 胃镜一年一查
商报记者 曾润玥 手绘 章丹丹
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
胃,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车间”,每日承担着消化食物、转化能量的重要职责。但近年来,胃癌这一恶性肿瘤正持续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胃癌年发病人数超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年死亡人数突破26万,居恶性肿瘤死亡榜第3位。
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俞鹏飞主任医师介绍,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总数的40%,且虽高发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上,但近年来年轻人确诊病例屡见不鲜,需引起高度警惕。
八成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胃癌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俞鹏飞表示,从微生物层面来看,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核心诱因之一。这种革兰阴性细菌会定植在胃黏膜表面,释放毒性物质损伤胃黏膜,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一级致癌因素。
据悉,我国约有近一半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且胃癌确诊病例中,80%以上患者都曾感染该细菌。更重要的是,幽门螺杆菌是通过“口—口”途径传播的,是一种典型的“病从口入”的可传染的细菌。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同桌吃饭,不采取分餐制,有可能相互传染。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根治,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从环境与生活习惯来看,胃癌堪称“喂”出来的癌症,发病率与饮食行为密切相关。长期食用腌制熏制食物、频繁吃夜宵、吸烟饮酒等习惯,会持续损害胃黏膜,为癌变埋下隐患。另外,长期处于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会因地域饮食、气候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层面虽仅占胃癌成因的5%-10%,但家族聚集现象常见,有相关家族史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早期胃癌症状易混淆,定期筛查是关键
“刚开始以为只是普通胃炎,吃点药就能好,没想到拖成了胃癌。”38岁的张先生(化名)回忆起自己的患病经历,满是懊悔。此前,他因工作繁忙,长期饮食不规律,还经常熬夜、吸烟,半年前出现腹部胀痛、嗳气等症状,自行购买胃药服用后症状缓解,便未放在心上。直到近期症状加重,出现黑便、体重快速下降,才到医院就诊,结果经胃镜检查竟确诊为胃癌进展期。“要是早发现、早检查,也不会走到这一步……”张先生遗憾地说。
俞鹏飞表示,一般来说,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仅表现为腹部胀痛、嗳气、消化不良等,与慢性胃炎、普通消化不良症状相似,难以区分。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明显:腹部疼痛多表现为钝痛,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若肿瘤位于贲门部或胃窦部,还可能引发梗阻;肿瘤腐蚀血管时,会导致呕血或黑便;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消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发生腹腔转移时,还会出现腹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治疗方面,不同分期的胃癌有对应的治疗方案,且近年来涌现出多种高新技术。俞鹏飞介绍,对于非常早期、肿瘤局限在黏膜层、病变小且分化好的胃癌,可通过内镜下ESD切除,无需传统开刀手术;进展期胃癌若根治性较好,可直接进行手术切除,若肿瘤较大、根治性差,可先进行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再开展根治性手术;晚期或偏晚期患者,需先进行免疫组化、基因突变等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若转移病灶局限且治疗后病情控制良好,还可进行转化手术,延长生存期。
专家强调,胃癌诊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而筛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最新的胃癌早筛指南要求,具备高危因素,比如说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患有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癌前疾病者等,建议胃镜一年一查。
此外,大家日常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助力胃黏膜修复,适量摄入牛奶、蛋类、豆制品、瘦肉等优质高蛋白食物,并养成细嚼慢咽、少吃多餐的习惯,也能为胃的健康保驾护航。
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
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