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里,高管出事,一般都讲点体面,要么是“轮岗”,要么是“家庭原因”,实在不行也会用“个人原因离职”。
给面子的话,会说“主动离职”;不给面子的,才用“辞退”二字。
小米这次明确表态: 辞退。
直接点名王腾,写清楚理由,不留情面。
对一个21级的高管来说,这是非常不寻常的操作。
在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里,高管出事,一般都讲点体面,要么是“轮岗”,要么是“家庭原因”,实在不行也会用“个人原因离职”。
像这次这样公开通报“泄露机密”“利益冲突”,还写进内部通报的,非常罕见。
而王腾的回应,怎么看都像是想撇清责任。
他第一天的微博还说“很惭愧,接受代价”,到了第二天话风就变了,开始强调“没有窃取机密”“没有收钱”,还说“谣言止于智者”。
这套话术乍一听像是在澄清,但仔细一看,避重就轻。
他没正面否认小米提到的“泄密”和“利益冲突”,只是在强调自己没犯法。
这种回应方式,往往就是心里清楚自己在灰色地带里踩过线。
这事的重点,根本不在于他有没有“违法”,而是小米有没有足够证据,认为他“踩红线”。
在企业管理上,“泄露公司机密”和“涉嫌违法”是两个层级。
小米的通报里没用“违法”这个词,而是用了“泄露”“利益冲突”“严重违规违纪”,这些词听起来软,其实杀伤力更强,它不需要你犯刑法,只要公司内部认定你有违背诚信和保密协议,就可以依法依规辞退。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合王腾的履历来看,他是一路从产品经理、发言人、营销总监、河南分公司负责人,一路爬到Redmi品牌总经理,最后还兼任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的人。
也就是说,他手上掌握的不只是产品信息,还有渠道、预算、供应商关系、KOL资源、营销节奏,属于典型的全链路操盘手。
这么一个人,如果涉及“泄密”或者“利益冲突”,绝不可能只是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那么简单。
说句直白的,要是他真是像他说的那样“没有收钱、没有泄密”,小米也不至于直接拉黑、封账号、撤认证、切割所有关系。
这个流程你去问任何一个HR都知道,除非事发极重,否则大厂一向都是先软处理,慢慢安排边缘岗位,最后劝退。
王腾这种级别的老员工,2016年入职,雷军亲点,履历干净,升职顺畅,不是随便能动的。
结果现在被一刀切,不给缓冲,就说明背后问题很严重。
而小米说的“利益冲突”,这个词最值得琢磨。
在企业内部合规系统里,“利益冲突”包含很多东西,不光是收回扣。
有可能是他在某个供应商那里有入股,有可能是他在外面有自己经营的公司,有可能是他向外界泄露信息,让别的企业在竞标里获利,还有可能是他明知道有问题,却默认别人钻空子,从中获利。
你如果在市场部,掌握了新品发布时间、预算投放、投流计划,那你就掌握了广告公司、MCN机构、KOL资源之间的钱流向。
而在手机行业,每个产品的发布节点,都牵涉到巨额预算和庞大的外包链条,几千万砸出去,动手脚的空间也就出来了。
尤其是他做过河南分公司负责人,地方市场本来就比总部更难监管,一旦搞利益交换,谁也查不清楚。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KOL资源置换和区域投放返点。
很多公司给到地方市场的预算,其实并不透明。
假如他在一个项目里安排了“合作”,但这家公司背后是亲戚或者自己持股的,那就算账面上合规,也会被定性为利益冲突。
而如果他吃相太难看,比如收了供应商的钱,但事没办成,反过来被供应商举报,这种事在行业里也不是没见过。
更别说现在这个时间点,小米正在为秋季新品做铺垫,他一旦在这时候出问题,说明公司早就盯他很久了,只是选了一个合适的“宣布时机”。
有意思的是,小米内部很早就对王腾的“嘴巴不严”有意见。
2022年他因为泄露新品发布时间被扣过绩效。
但当时还只是5000块的处罚,属于“点到为止”。
现在看来,那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他后来在直播、微博上多次“预热”新品,也被用户称为“半官方剧透王”。
这套风格在以前还能博点关注,但随着小米业务线收紧,对外话语口径也变得严肃,王腾这种做法可能已经不被允许了。
从整个节奏上看,这次小米的动作是提前布好的。
周末晚上发内部通报,避开了媒体高峰期;由“职业道德委员会”而不是公司法务发文,规避了法律风险;用的是模糊描述“泄露机密”“存在利益冲突”,没有说泄露了什么,多少钱,给了谁。
这套写法既能对内震慑,又不给外界留下把柄,处理得相当老练。
而王腾那边的应对,说实话很拧巴。
他想保清白,又不敢硬刚。
他说自己“没有违法”,但这个判断不该由他说。
小米如果真要追责,手里的证据早就齐了。
而他要真想维权,也不会发微博,而是去法院告名誉侵权。
现在这种模棱两可的发声,反而让人觉得心虚。
其实,像王腾这种“高调高能高薪”的中层干部,在大厂里越来越难混。
他既想当意见领袖,又要做管理闭环,还要兼顾公关和直播,出镜太多,曝光太多,出事的几率也高。
在公司业务转型、合规趋严、预算收紧的背景下,这种人一旦犯错,就不再有容错空间。
你看过去这些年,大厂辞退高管时大多不动声色。
但小米这次破例公开,是在立规矩。
不是因为王腾影响力大,而是因为红线不能踩。
越是核心业务线,越不能让人搞小动作。
这也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不要以为公司信任你,你就能自由操作。
不要以为自己有点资源,就可以“顺手牵羊”。
特别是在供应链、预算、市场、投放这些灰色地带,谁想玩点花样,早晚出问题。
对王腾来说,这不是形象危机,而是信用塌方。
微博被封,认证取消,公关团队断联,这些都不是面子问题,而是他职业生涯的“破产清算”。
哪怕以后再想复出,也会有厂商掂量:你是不是不稳?你是不是守不住公司机密?你会不会把我也带坑里?
归根结底,王腾不是栽在能力不行,而是栽在边界不清。
这个时代,能力早就不是稀缺资源,但守规矩,是越来越稀有的品质。
今天你可以红,明天就可以黑,全看你有没有踩住红线。
这事,说到底,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