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有态度 | 反游家长首先要反对的,是自己的游戏心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9 15:11 1

摘要:有家长因孩子沉迷网络,又频繁在教育中受挫,转而将怒火对准网游和相关企业。平时,他们在群聊里活动,哭诉孩子沉迷网游的情况,表达反对网络游戏的观点;有时,他们会组织活动线下宣传,喊口号,播放收集来的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的案例资料。

一群身上印有“反对网络游戏,打倒精神鸦片”字样文化衫,走在全国各地大街小巷的“反游家长”引发关注。

媒体报道称,有家长因孩子沉迷网络,又频繁在教育中受挫,转而将怒火对准网游和相关企业。平时,他们在群聊里活动,哭诉孩子沉迷网游的情况,表达反对网络游戏的观点;有时,他们会组织活动线下宣传,喊口号,播放收集来的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的案例资料。

“网瘾”不是一个新近的社会话题。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逐渐完善: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了未成年人游戏时长;2021年,《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

只是,防沉迷系统虽然可以限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却难以代替沟通,弥合家长与孩子的代沟。

报道中提到的家长,大多激进、顽梗,认为游戏让孩子“和父母反目成仇,失去人性,六亲不认”。他们希望通过呼吁,促使国家关闭所有的网络游戏,拯救全国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于水火。其中,有家长和孩子见面就像仇人,还有家长把孩子送到所谓戒断学校。

很难武断地去彻底否定这些家长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偏激之下,往往埋藏着沉重的家庭悲剧。只是,将亲子关系的隔阂,孩子的“不学好”完全归咎于游戏,未免有些粗暴而自我。真正的课题,是家长如何面对自己的教育失败,而不是把一切打包推给“游戏”。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不可能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网络。《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3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97.2%,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持续缩小。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管教方式的失效。据新华社报道,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汶蓉表示,父母作为“数字移民”,在面对“互联网原住民”的孩子时,会发现自己所经历的那一套管教模式不再管用了,所以很多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

也有部分家长,或因工作原因,或不愿向孩子表达感情,缺乏引导孩子的经验,疏于教育沟通,而错过了互相理解的机会。当教育缺位、陪伴缺失时,孩子逃入游戏世界几乎是一种必然。

对家长来说,“反游”同样是在逃避:孩子不愿面对家长,逃到网络中沉迷游戏,产生逆反网瘾;家长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听话,逃到大街上反对网络游戏,宣泄愤怒。其中,网络游戏作为亲子之间的代沟的表征,成了教育缺位的“替罪羊”。

教育的缺位,沟通的缺失,以及家庭结构等问题,不是树立一个“网游”大敌,就可以视而不见的;因教育产生的挫败,更不可能随着游戏的消失而弥合。即使没有游戏,孩子也有很多方式逃避学习,也有可能对其他事物上瘾。

“反游家长”们首先要反对的,是自己把教育问题“游戏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尝试为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教会孩子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生活,也可以与孩子可以协商制定屏幕每日使用时间。家长不应想着去打倒一个叫做“网游”的BOSS,而是学会如何陪伴孩子、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建设健康的家庭生态。

来源:郝南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