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刷完小红书再看朋友圈,还是那几张P过的蓝楹花和深夜烧烤,瞬间清醒:这里早就不是朋友的客厅,而是全员蹦跶的舞台。
凌晨一点,刷完小红书再看朋友圈,还是那几张P过的蓝楹花和深夜烧烤,瞬间清醒:这里早就不是朋友的客厅,而是全员蹦跶的舞台。
越刷越空,越晒越吵,6月26号,微博热搜#朋友圈全是演的#爆了3.2亿阅读——原来大家都装累。
别只骂老年人600块云南团,人家图一口气能跑千里。
中年人小龙虾也憋屈,房贷压着,不晒点油光哪像在过日子。
最狠的是算法,你刚想发张素颜,它把美颜相机推首页,连滤镜色号都选好了。
不点?
系统默认你不合群,评论立刻少一半。
数据摆那儿:七成用户承认“只发好看的”,小红书#今日份人设#话题下人均修图14分钟。
修完还在群里对稿,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过得去”。
心理学师直说,越这么演,多巴胺来得快退得更快,孤独翻倍。
有人干脆开分组,三天可见里连亲妈都屏蔽。
短视频一来更卷。
朋友圈晒娃鞋,抖音直播间同款鞋五秒刷三个明星带,瞬间变平价“国民同款”。
孩子脚还没长,大人先被裹挟掏钱。
公司行政索性买了年会合影模板,一键P成大厂高管,朋友圈全是“我们在纳斯达克敲钟啦”——其实连门都没摸到。
线下也沦陷。
上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快闪店,排队打卡的人先给手机贴滤镜再进门,现场灯打得比手术台还亮。
队伍里一个小姐姐嘀咕:拍完就走,买不买的没人管。
旁边男生点头,说朋友圈点赞才是KPI,实物拎回家还占地方。
所以越来越多的号直接标“仅自己可见”,当备忘录用。
也有狠人整月不发一条,把微信折叠到第二屏,下班约火锅打电话。
不是清高,就是不想再当小丑。
舞台灯照得再亮,台下全是塑料掌声,谁还费劲演全套?
“早就想关了,就是怕我妈以为我出事。
”
“我老板把团建也发朋友圈,谁不点赞他就@谁,呵呵。
”
“昨晚把之前所有精修删了,手机一下多16G,比换新机还爽。
”
来源:肖敏搞笑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