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蹲在知青点的土炕上,听老王头又在那儿念叨他那句"谷锄八遍饿死狗"的农谚。
那年春天,黑土地刚刚解冻,空气里还带着料峭的寒意。
我蹲在知青点的土炕上,听老王头又在那儿念叨他那句"谷锄八遍饿死狗"的农谚。
老王头摇着旱烟袋,眯缝着眼睛,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娃,哪懂得种地的门道"。
我当时就不服气了,心想一个高中毕业生,难道还搞不明白除草的道理?
谷子锄八遍,连狗都能饿死,这不是明摆着的废话吗?
锄得那么勤,地里哪还有草给牲口吃?
我决定要亲自种一块地,用事实来证明这句农谚的荒谬。
知青点后面有一小块荒地,大概半亩左右,平时没人搭理。
队长老刘见我这么积极,二话不说就分给了我,还拍拍我的肩膀说"城里娃娃有这股子劲头,好事儿"。
我从供销社买来镐头、锄头、耙子,全套农具一应俱全,花了我半个月的津贴。
开荒那天,整个知青点的人都来看热闹,小李还拿着照相机说要给我留个纪念。
小张在一旁起哄说我这是要当农业专家了,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脱掉棉袄,挽起袖子,一镐一镐地刨着冻土。
黑土地硬得像石头,每一镐下去,震得我虎口发麻,手心很快就起了血泡。
汗水很快就湿透了衬衫,但我咬着牙坚持着,心里想着一定要让老王头看看城里人的本事。
三天下来,半亩荒地终于被我开垦出来,整个人累得像散了架。
播种那天,老王头也来了,他蹲在地头,看我小心翼翼地撒着谷种。
我按照农业技术手册上的方法,每隔十厘米撒一粒种子,整整齐齐的。
老王头在一旁看着,嘴里嘟囔着什么,但我没太在意。
春风一吹,绿油油的谷苗很快就冒出了地面,长得整整齐齐,比生产队的还要好看。
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小苗,我心里别提多得意了,觉得自己真是有种地的天赋。
第一次锄草的时候,我格外仔细,每一棵杂草都不放过。
我从早晨干到中午,又从下午干到傍晚,锄完之后,地里干净得像刚扫过的院子。
老王头路过的时候,停下来看了看,说了句"锄得是挺干净",然后就走了。
第二次锄草的时候,我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标准,甚至比第一次还要仔细。
那些刚冒出头的小草芽,我都一一清除,生怕它们抢了谷苗的营养。
知青点的人都说我着了魔,天不亮就往地里跑,天黑了还不回来。
小李开玩笑说我这是要跟谷子过一辈子,我只是笑笑,继续我的"试验"。
第三次锄草的时候,我开始有些疲惫,但看着茁壮成长的谷苗,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
谷苗已经有一拃高了,绿得发亮,在微风中轻轻摇摆。
我蹲在地里,一棵一棵地检查,发现有几棵谷苗的叶子有些发黄。
心里有些担心,但想着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也没太在意。
第四次锄草那天,天气特别热,太阳毒辣辣地晒着大地。
我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汗水滴在黑土地上,很快就被吸收了。
这次锄草的时候,我发现草好像比以前少了,但还是认认真真地把地里清理了一遍。
老王头又来了,他站在地头看了很久,嘴里嘟囔着什么,但我没听清。
第五次锄草的时候,我开始感觉有些不对劲。
谷苗虽然还在长,但长势明显不如以前那么旺盛了。
有些叶子开始打蔫,颜色也没有以前那么鲜绿。
我以为是缺水,专门从井里挑水来浇,但效果并不明显。
第六次锄草那天,下了一场小雨,我以为这下谷苗该好了。
我披着雨衣,在泥泞的地里坚持着,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哪。
锄完草之后,我发现谷苗的根部周围的土变得很硬,像是被什么东西压过一样。
老王头撑着伞走过来,站在地头看了很久,说了句"娃娃,差不多就行了"。
他说话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但我听出了他语气里的担心。
第七次锄草之后,我的谷子已经齐腰高了,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谷苗的叶子开始发黄,而且越来越严重,有些甚至开始枯萎。
我心里很着急,跑去问生产队的技术员,他看了看说可能是土壤板结的问题。
知青点的人还是夸我的谷子长得好,但我心里知道,情况并不乐观。
要不要进行第八次锄草呢?
这个问题让我犹豫了好几天,我不知道该相信书本还是相信老农谚。
按照我的理解,第八次锄草完全是多此一举,但谷苗的状况让我不得不重新考虑。
那天傍晚,我坐在地头的石头上发呆,看着自己辛苦照料的谷田。
夕阳西下,把整个谷田都染成了金黄色,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老王头不知什么时候也坐在了我身边,他看出了我的心思。
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他,他点点头,眯着眼睛看着远方。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娃娃,谷锄八遍饿死狗,这话的重点不在八遍,而在于什么时候锄,怎么锄。"
他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又说:"明天你锄的时候,仔细看看地里还有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地里,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试验"。
拿起锄头的时候,我想起了老王头的话,决定先仔细观察一下。
我弯下腰,仔细看着地面,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地里确实还有草,但都是一些很小很嫩的草芽,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更让我震惊的是,我发现土壤已经变得非常硬实,用手敲一敲,发出闷响。
我突然想起技术员说的"土壤板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我小心地用锄头在谷苗根部周围松了松土,发现土壤下面竟然形成了一层硬壳。
这层硬壳把谷苗的根系紧紧包围,严重影响了根系的呼吸和伸展。
我这才明白,前面几次锄草时,我把土踩得太实了,加上雨水的冲刷,形成了板结。
原来第八次锄草,锄的不是草,而是要松土!
我放下锄头,改用手小心地清理谷苗根部周围的硬土。
然后用锄头轻轻松土,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给谷苗的根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这一次的"锄草",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不是因为草多,而是因为需要格外小心。
每一锄下去,都要考虑会不会伤到谷子的根系,每一块土都要仔细松开。
干活的时候,我想起了老王头说的话,开始明白什么叫"农谚的智慧"。
傍晚时分,老王头又来了,他蹲在地头,看着我的劳动成果。
我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他,他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告诉我,农谚不是教条,是智慧,八遍锄草,每一遍都有每一遍的道理。
前七遍是除草,最后一遍是护根,这样精心照料的谷子,自然长得好,产量高。
地里的草被合理控制,连野草都不够牲口吃的,所以才有"饿死狗"这一说。
我点点头,心里五味杂陈,原来自己一直理解错了这句农谚的含义。
过了几天,经过松土的谷苗开始恢复生机,叶子重新变得翠绿。
我每天都要到地里看看,观察着谷苗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期待。
老王头也经常来看,每次都要蹲在地头观察一会儿,然后满意地点点头。
知青点的人都说我的谷子有了起色,比以前精神多了。
我心里暗自庆幸,幸好听了老王头的建议,不然这一季的努力就白费了。
夏天的时候,我的谷子开始抽穗,一穗穗沉甸甸的谷子让我兴奋不已。
谷穗饱满结实,在阳光下闪着金黄的光泽,比生产队的谷子还要好。
我经常在地里转悠,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说不出的自豪。
老王头也来看过几次,每次都要摸摸谷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说我这一季的谷子能收不少,比生产队的平均产量要高出一大截。
秋天的时候,收获的日子终于到了,我起了个大早,带着镰刀来到地里。
金黄的谷子在晨风中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就像在为丰收歌唱。
我一镰一镰地割着谷子,每割一把都要仔细看看,生怕有什么遗漏。
知青点的人都来帮忙,大家一起干活,说说笑笑,气氛特别热闹。
小李还是拿着照相机,为我的丰收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经过一天的忙碌,半亩地的谷子全部收割完毕,堆成了一小座金山。
晾晒了几天后,我们开始脱粒,一粒粒饱满的谷子装满了好几个麻袋。
最后一称重,竟然收了三百五十多斤,比我预想的还要多。
老王头也来看热闹,他看着这些金灿灿的谷子,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他说这是他见过的知青种出的最好的谷子,比老农民种的都不差。
那天晚上,知青点为我的丰收开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我用新谷子煮的稀饭,香甜的味道让每个人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老王头也来了,他端着碗,慢慢地喝着粥,时不时点点头。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他说,以前是我太年轻了,不懂得农谚的深意。
他放下碗,认真地看着我,说年轻不是错,关键是要肯学。
他告诉我,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总结出的智慧,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实践经验。
不能因为听不懂,就轻易否定它的价值。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敬畏"。
敬畏传统,敬畏智慧,敬畏那些看似平凡却深刻的道理。
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学习各种农谚,向老农民请教种地的经验。
我发现每一句农谚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实践智慧。
比如"春雨贵如油",说的是春天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比如"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说的是秋雨对水稻灌浆的作用。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包含着深刻的农业科学知识。
我开始明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
老农民的经验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
而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知青,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和传承这些智慧。
多年以后,每当我听到有人轻易否定传统文化的时候,总会想起那块自留地。
想起老王头那句"谷锄八遍饿死狗",想起自己从傲慢到谦逊的转变过程。
那半亩地,不仅收获了谷子,更收获了做人的道理。
有些智慧,需要用心去体会,有些道理,需要用汗水去验证。
而有些人生的课程,注定要在黑土地上才能学会。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的种地经历,是我知青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教会了我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学习,什么叫传承。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话语里。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质疑和否定,而是去理解和传承。
那块自留地早已不在了,但老王头的话和那句农谚,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每当我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时候,我都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告诉他们什么叫"谷锄八遍饿死狗",告诉他们什么叫农民的智慧。
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朴素的道理,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文化传承。
而这种传承,正是我们这一代知青应该承担的责任。
来源:小苗苗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