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知音(纪念项元汴诞辰五百周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1:45 2

摘要:今年,是项元汴诞辰500周年。这位明代的嘉兴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半部中国书画史。他的天籁阁,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收藏的书画珍品跨越数百年艺术长河,上起东晋“二王”,下至“明四家” ,共计1400余件,涵盖460多位历代书画家的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世所罕

今年,是项元汴诞辰500周年。这位明代的嘉兴人,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半部中国书画史。他的天籁阁,是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收藏的书画珍品跨越数百年艺术长河,上起东晋“二王”,下至“明四家” ,共计1400余件,涵盖460多位历代书画家的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好,世所罕见。项元汴出身名门望族,钟爱收藏,对艺术品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和热情,不惜斥巨资收购心仪藏品。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珍贵书画得以妥善保存,流传后世。如今,这些作品分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皆为镇馆之宝,默默诉说着天籁阁昔日辉煌。当时的天籁阁不仅是藏品宝库,更是文化交流中心。项元汴常与文徵明父子、仇英、董其昌等文人雅士研讨书画,碰撞出艺术火花,阁中孙辈项圣谟更是创立了独特的嘉兴画派。他的鉴藏活动推动了江南地区艺术的繁荣,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一直以来,项元汴和他的收藏故事广为流传,续写着嘉兴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为纪念天籁阁项诞半千,由“西湖画会”主办,“寓山文化”承办的“天籁知音”当代书画名家创作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驻于杭州的全国著名社团“西湖画会”八位画家和嘉兴的吴香洲前辈以及秦舟,互为好友,画中知音,所以就有了这个主题“天籁知音”。大家每人画一张开笔作品,然后交给对方进行合作(唱和),永和九年有兰亭雅集,北宋在王诜的西园有雅集,元代顾瑛在苏州搞了玉山雅集,文人之间的唱和,流传千古。所以今天的“天籁知音”也是向古人学习,随时代之一种新的雅集形式。“宁可画以传人,不可人以传画”,古代这几场雅集中,参与的都是当时的顶级文人,而“天籁知音”的十人,在当下,找其他十个人综合一下,很难出此右也。并且我认为,画家需要高品质,王昱曾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此中十友,皆为高品之人也。

吴香洲老师是其中的大哥,生于1962年,和项氏同邑嘉兴,书香门弟,师从乡贤吴藕汀,又远师元明诸家。“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香洲老师从不求虚名,从不攀附权贵,在嘉兴放鹤洲边,过着散淡的生活。“向前一步是庙堂,退后一步是山林”。历代士人们徘徊其间,两相难弃。独处江湖之远,多有"世无伯乐难酬志"之叹慨;暂居庙堂之高,则易陷入"长恨此身非我有"的困境。仕隐之间,归去且作逍遥客,啸傲天地诗酒流连。在翳然林泉中追慕"竹林七贤"的倜傥,"兰亭修禊"的风流,"渊明归去"的悠然。在如梦似幻的桃花源中,构筑起诗意栖居的壶中天地。我很羡慕香洲老师,过着这般城市田园生活。洲畔有房、房前有园,园中种兰,吃酒吃肉,听书唱戏,闲来作画。香洲老师学贯古今东西,著书作序无数。所以香洲老师画有书卷气,且画中之物,皆有出处,画什么花都是有来头,生长在南方的北方的,他都会一一道来,无一笔虚空,非常踏实。

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是徐邦达艺术馆的首任馆长,他以深厚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创作理念,备受瞩目,他就是本文的主角,“西湖画会”成员中的老大哥:章耀老师。

章耀老师的艺术格调,与其高洁人品互为表里。他为人谦和友善,待人以诚,在艺术圈中与陈经、余久一、金心明、章旭、怀一等友人交往密切。他们以艺会友,以心相交,对待圈外人士,章老师也毫无艺术家的架子,平易近人。这都源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与高尚的精神境界。早年章耀老师受业于沈红茶先生,他不仅传承了精湛的画艺,更继承了师者谦逊淡泊的品格。在艺术创作中,他将高洁的人品融入笔端,使得作品流露出空灵悠远又质朴自然的文人雅韵,于笔墨流转间尽显超然物外的精神风骨。章耀老师对笔墨技法的钻研堪称典范,他深谙笔和墨的运用之妙,中锋行笔时,线条圆劲苍润,如古松虬枝般坚韧有力;侧锋挥洒间,墨色变化丰富,尽显妍美之态。在墨韵表现上,他尤擅用墨冲水,用水化墨,墨分五色,使浓墨厚重如渊渟岳峙却不滞涩,淡墨清雅似云影天光而显空灵,干墨苍茫若大漠孤烟自有筋骨,湿墨润泽如春雨润物饱含生机。水与墨在他笔下交融相生,氤氲成趣,令画面呈现出无比高极的“华滋”之态,仿佛蕴含着天地间的润泽之气。

另外,章耀老师对石涛笔法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传承。他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在继承石涛“一画论”与灵动笔法的基础上大胆出新。在题材选取上,他既描绘传统山水景致,又融入对当代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在技法运用中,又能大胆创新,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气息。这种创新精神,让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章耀老师以其精湛的技术、高雅的格调、大胆的创新,以及高洁的人品、友善的处世之道,在中国画的艺术之路上德艺兼修,成为当代中国画坛承古萌新、德艺双馨的重要代表。

陈经老师是一位我很喜欢很尊重的书画家,字也好,画也好,人更好。陈经老师字伯纶,温州人氏,在书画艺术的天地里,他书画双修,走出了一条独具风格的道路。他的艺术创作,既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又融入了个人的独特感悟,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一路走来,不紧不慢的展开来。

余久一,字十峰,别署沉庐,生于龙游,客居杭州。西湖画会成员,《金石书画》艺术总监,著有《艺术家状态·余久一卷》《山云在衣·余久一作
品集》《从游·余久一卷》《诗文锦绣记龙游》,并整理乡贤遗著《余绍宋日记》《画法要录》《星醍诗草》《幽溪文集》《耻庵先生遗稿》等。南孔之地出俊杰,作为一位集书法、绘画、文学创作、古籍整理等多领域才华于一身的艺术家,余老师真的是多才多艺。

金心明老师是浙江义乌人,后来住在杭州,是一位当代了不起的职业画家。很年轻的时候就拿到了中美协会员,中书协会员,现在还是浙江省书法研究会副主席、西湖画会艺术总监等,其实金老师并不在乎这些职称职位,他只喜欢在西湖边安静的画着自己喜欢的画。画画很简单,又很难,就像下围棋,道理很简单,要下好就很难,需要天赋,画画就是要有天赋,我觉得金老师就是天生的一个好画家,天生会画会写还会刻印章。

中国画,讲究笔墨的形与质、气与势;讲究造型的形与意、象与相;讲究色彩的艳与淡、情与调;讲究构图的紧与密、矩与逸。其实中国画是教不会的,要悟,悟到了,就是一个好画家,悟不到,只能是工艺美术。而金老师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这些中国画中对的关系逻辑和要素,所以不管怎么随意挥洒,总会出来一张让人心怡的好作品,这就是我认识的金心明老师。

周明雍者,临平雅士也,任画院院长、美协主席,笃志本土文脉传承。明雍嗜画,尤喜酒后泼墨,兴至落笔,意趣自生。其国画工于诸类,而独擅摹赵孟坚墨兰,笔致清劲,叶态疏朗,承孟坚“写兰如写心”之韵,墨痕间尽显君子风骨。明雍考勤兄曾深掘元代画圣王蒙隐居故地之蕴,设“王蒙书画学堂”,亲授国画技法,导学子观蒙作、悟画理;拟辟“王蒙足迹”探访线,以画为媒活化历史。值俞樾诞辰二百三载,又办花卉画展,以国画绘群芳,暗合樾公“春常在”之精神。明雍常以酒助画兴,以兰寄情怀,载临平文化渡于当代,使古脉新生,可敬也。

吴涧风,1976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任职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现供职于浙江美术馆。是西湖画会发起成员之一。浦江可谓是书画之乡,特别是吴家人才辈出,吴弗之、吴山明、吴敢等都是在文化圏的佼佼者。观涧风兄作画,如行云青岚飘然纸上,一个“逸”字贯穿始终,这次涧风兄补九友的作品,不管对方画的什么风格,他总能巧然构思,把每一件作品笼上仙气。画之逸,最难也,拙规矩于方圆,笔简而形似。这种品格是与生俱来的。郭若虚有“气韵非师”论,认为“气韵必在生知”,“得自天机,出于灵府”。他认为“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苏轼说:“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黄庭坚认为“不烦绳削而自合,妙于形似无可赏”。宋代艺术观点,主要是主张“心远”,脱离尘俗;注重“离形得似”,追求“平淡清丽”。所以,涧风兄的画,逸笔草草,笔笔得元人之洒脱,件件追宋人之意也。

杭之艺苑,湛园美术馆卓然立焉,其主凌中翔,嘉兴桐乡人,与顶元汴同籍。中翔艺学深厚,曾学于中国美院,浙江农林大学美术专业等。工书画,尤善绘梅,自号梅垞。雅好收藏,精鉴赏,尝策午社、西湖画会诸展,编《午社》《金石书画》等刊,于艺道传播功不可没。身为西湖画会中坚,其国画创作别具一格。

观中翔画作,梅枝劲挺,叶灵草柔,花卉淡雅。他从不刻意追逐流行画风,仅以本真质朴之态,描绘钟爱的题材,融入自身感悟。亦向往古雅秀润、幽远朴厚之韵味,更沉醉于恣意挥洒、灵动飞扬之笔触。湛园之立,乃中翔艺梦所寄。2024年,艺馆启于滨江贺田尚城,虽小但雅。首展“吾用吾法——陈鸿寿书画及交游特展”,展示鸿寿及师友佳作近四十件,引四方艺士云集。后续“与古为徒”诸展,展吴大澂、伊秉绶等名家墨宝,尽显其中翔慧眼。今湛园已成杭城艺交胜地,中翔以专能传文脉,对中华传统文化之传播,功不可没也。

章旭,号懒园,洪州人,西湖画会里最年轻的成员。我和香洲老师聊天,香洲老师总是说,章旭前途无量。的确,章旭已经到了“懒”的境界,必然是高人一筹,他从董源、徐熙、八大山人的故乡走来,幼时在故土的文化滋养下成长,后又到杭州求学、生活,加入了西湖画会,科班出身的扎实功底,再和社友们一起创作和切磋,不成为一名知名画家也难呀。章旭还通道家研理学,画上一笔一划皆有道理。所以章旭的作品,从传统中来,又不囿于传统,个人风格十分明显,这在当代学院派的新生代中,着实难人可贵,所以说,年轻的章旭前途无量!

秦舟,号嘉园,钱唐海昌人,客居禾城。幼好笔墨,艺浸于元明诸家,摹沈周之丘壑,味陈淳之墨韵,涵泳既深,力耕不辍,渐自成一格。观其山水,尤见古意。半壁苍峦,一湾浅濑,得宋元开合之妙,于尺幅间现“可游可居”之境。花鸟之作,亦含南田之雅、昌硕之劲,写物之真,不在形似,而在啄食之专注、承露之微颤也。盖秦舟之画,以研习为舟,渡古通今。笔墨间,既有诸家之影,更见当下之心,诚为传统画脉在今日之生动延续也。(吴香洲老师评语)

秦舟者,海昌人也,雅好丹青,犹于山水园林树木花草用心颇多,心摹手追,意在山林,落笔磊磊,不求形似而心存高远,常自得意而忘形,颇有魏晋之林下之风耶。其用笔也,或古拙、或樸茂、或艰涩、或苍茫,不流于弊,不趋于俗,自然天机,一如天籁之音。抑或秦舟之驻留嘉禾,向往项氏风骨,庶岁得之一二,也不可知也。因为题赞。乙巳夏六月心明于西湖北山上。(金心明老师评语)

来源:山房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