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他始终将法律专业与政协履职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诠释委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政协大理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科技界代表、云南众济大理律师事务所律师石云生。
展示委员风采 凝聚发展共识
心系人民嘱托 汇聚发展力量
——专题访谈节目《对话委员》由大理市政协、大理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播出。
大理融媒
,赞2
作为连任三届的老委员,他始终将法律专业与政协履职深度融合,用实际行动诠释委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政协大理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科技界代表、云南众济大理律师事务所律师石云生。
参政议政——务实发声,服务民生
在任职期间,石云生提交过4份提案,其中《关于助推房地产转型升级》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而这也是他心系民生,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2年1月,大理市房地产行业经过成绩斐然的阶段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局面,房地产作为重要行业,作为政协委员觉得应当予以关注。”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石云生认为,当时因为进行以“房住不炒”、房地产企业“三条红线”监管指标控制、购房金融杠杆限制为核心的宏观调控,叠加洱海保护要求下的洱海流域转型升级阵痛、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导致从2016年起步的该轮房地产上升周期,已经呈下行趋势。
“房地产是大理市的重要经济行业,应当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尽所能进行调整。”因为该提案调研扎实,内容务实且体现出专业性,困难原因分析准确,措施创新及针对性强,尤其提出的增强旅居地产占比和提升品质特色的建议,较为符合大理市实际,被评为优秀提案。
社会活动——深入基层,践行责任
作为政协委员中的律师代表,在日常履职过程中,石云生将自身法律职业特长融入基层治理建议工作中,在参与基层治理调研时,他始终注重从法治化维度提出专业建议。这些建议均立足于法律专业视角,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以房屋租赁管理领域为例,应当构建‘依法治租’的治理框架,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基层管理规范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石云生强调两点:
一是行政机关和自治组织的管理行为必须于法有据,通过合法合规的制度设计提升治理效能,使管理对象自觉接受约束。
二是对于新兴业态的监管应坚持“规范引导优于简单禁止”原则,例如针对以夏令营等名义开展的住宿经营活动,建议在无法律明文禁止的情形下,通过制定行业规范、明确准入标准、完善备案制度等方式,将其纳入法治化监管轨道,既保障市场活力又维护公共安全。
自身建设——学习提升,永葆初心
作为深耕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石云生在政协履职过程中注重将专业能力与委员职能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在提案撰写和社会调研等具体工作中。这种融合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度贯通:
第一,思维范式的转化与升维。法律职业训练赋予从业者回溯性思维特质——通过法律解释解决既有争议,而政协履职更需要前瞻性视野——在政策萌芽阶段预判社会影响。这种思维转型要求既保持法律人的严谨框架,又要突破传统诉讼思维,运用法律逻辑分析工具构建社会治理规则。例如在起草《社区治理条例》相关提案时,同步考量《民法典》物权编与基层自治法的衔接空间,确保建议既符合法理逻辑又具备实践可行性。
第二,专业素养的持续精进与问题意识的深度耦合。建立“双轨制”知识更新机制,即纵向深耕与政协履职密切相关的行政法、社会法等领域,横向关注新业态监管、数据权利保护等前沿课题。同时注重培养“法律人+政协委员”的复合视角,在参与营商环境调研时,既能从合规审查角度指出政策盲点,又能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提出优化方案。
第三,履职场景中的专业赋能实践。在选题阶段,重点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基层治理法治化等交叉领域,近三年提交的12件提案中,8件获评重点提案。在调研过程中,创新运用“法律体检”方法论,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调研中,既审查改造程序合法性,又通过利益平衡分析破解加装电梯纠纷。特别是在协商建言环节,注重将专业意见转化为决策语言,去年关于平台经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发言,相关建议被纳入地方立法草案。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通过法治思维、专业方法和政协平台的共振,形成“发现问题—法律分析—政策建议—推动落实”的完整履职链条,最终实现专业价值向社会治理效能的转化。
透过石云生的履职轨迹,能清晰地看到专业素养对政协履职的支撑作用。他发挥法律人优势,用精准的专业判断为大理发展中的问题找对策、提方案,以政协委员的履职自觉跟进需求、推动落实,这份“专业+担当”的履职模式,不仅为大理发展提供了切实助力,更展现了政协委员立足专业、服务地方的扎实作为。
节目播出时间及平台:
①大理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25频道/225频道
播出时间:每周五 首播19:47,重播:21:52。
②大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AM1044/FM99.9
播出时间:每周五 7:30-7:45。
来源:大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