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虚假摆拍的“狗血剧”刻不容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15:58 1

摘要:“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被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中国博主与该女子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近期,这则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有人怒斥“渣男”丈夫,有人呼吁大使馆出手救援,更有热心网友自发组织“跨国营救”行动。可谁能想到,这出“现实版《人在囧途》

“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被丈夫扣留护照无法回国,中国博主与该女子偶遇后,该女子希望博主解救其回国……”近期,这则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有人怒斥“渣男”丈夫,有人呼吁大使馆出手救援,更有热心网友自发组织“跨国营救”行动。可谁能想到,这出“现实版《人在囧途》”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摆拍卖惨秀?主角不是受困同胞,而是22岁的杨某江和其25岁的女友陈某心。他们自导自演,精心设计“偶遇”“偷拍”“哭诉”等桥段,只为收割流量、直播带货、变现牟利。如此荒诞又恶劣的“狗血剧”,不仅欺骗公众情感,更严重扰乱网络秩序,整治此类虚假摆拍,已刻不容缓。

这出“贫民窟求助”闹剧,堪称当下短视频乱象的“集大成者”。它精准踩中公众情绪的“七寸”:跨国婚姻、女性困境、护照被扣、求助无门——每一个元素都是天然的流量密码。再加上“纪实风”的拍摄手法、第一人称的互动回应,让整个故事披上“真实新闻”的外衣。观众在算法的推送下,毫无防备地“入戏”,情感被调动,转发被激发,热度被引爆。而这,正是杨某江们梦寐以求的效果。他们不是在创作内容,而是在“操纵”人心,在公众的善意与共情中“割韭菜”。这种以虚假为底色的“情感勒索”,比赤裸裸的诈骗更令人不齿。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狗血剧”早已不是孤例,而是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从“秦朗巴黎丢作业”到“农民工跳楼讨薪”,再到如今的“嫁到贫民窟”,剧本越来越“狗血”,情节越来越离奇,但套路却惊人地一致:制造一个极端情境,塑造一个“受害者”人设,激发公众的同情或愤怒,最终实现流量变现。上游有团队专门设计“爆款剧本”,中游有博主负责拍摄传播,下游则通过直播、带货、打赏等方式完成商业闭环。整个链条运转高效,唯独缺了“真实”二字。而平台在流量至上的驱动下,往往对这类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给予推荐倾斜,变相鼓励了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

此类虚假摆拍的危害,远不止于欺骗观众那么简单。其一,它严重透支社会信任。当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被证实为精心策划的骗局,公众的善意将逐渐被消磨,最终导致“狼来了”效应。未来,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时,可能已无人相信,无人援手。其二,它浪费公共资源。此类视频一旦引爆,往往需要警方、网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核查、辟谣,本可用于打击真实犯罪、服务民众的资源,却要为一场闹剧买单。其三,它扭曲社会认知。将严肃的跨国婚姻、女性权益等议题娱乐化、狗血化,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误解与偏见,制造不必要的恐慌与对立。

面对如此乱象,仅仅依靠事后处罚显然不够。杨某江和陈某心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是应有之义,也释放了“造谣必究”的强烈信号。但要根除顽疾,还需多方合力、系统治理。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只做流量的“搬运工”,更要当好内容的“守门人”。应强化审核机制,对疑似“纪实”的虚构内容进行显著标注,对屡次违规的账号加大处罚力度,切断其变现路径。监管部门也应推动更严格的法规落地,比如强制所有网络视频明确标注“虚构”或“演绎”,让观众一眼识破“画皮”。

当然,我们每个网民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理性判断,不轻易被情绪裹挟。看到“爆款”视频,不妨多问一句:这真的可能吗?有无证据?是否符合常理?少一点盲目的转发,多一点冷静的思考,就能让那些靠“狗血”吃饭的博主无处遁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网络内容的底线。当“摆拍”成为流量密码,“狗血”成为创作方向,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整治虚假摆拍,不是要扼杀创作自由,而是要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真实。唯有如此,那些真正需要被看见的声音,才不会被淹没在喧嚣的谎言之中。(徐永明)

来源:潮评一点号1

相关推荐